上下一条心,云端双创创佳绩 ——成都师范学院在线教学第十二周概况(三)
本文共5902字,预计阅读9分钟
计算机科学学院
深挖资源优势,激发双创活力
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切实保障疫情期间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一、丰富创新创业线上活动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能力,疫情期间计算机科学学院将创新创业活动“搬到线上”,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联盟的创新创业公益直播系列讲座在线直播课程资源及其他线上平台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计算机科学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群,并邀请孵化中心优秀团队开展线上主题沙龙,同时孵化基地采取“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在线指导和答疑。
二、着力提升学院导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为切实提升我院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项目指导水平,学院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联盟开展的创新创业公益直播系列讲座积极开展教师线上专题学习、线上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线上辅导”等专项培训,通过引导式互动教学、智能化的系统训练,有效提升教师创新创业项目的在线辅导能力,有效服务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积极指导已立项创新创业项目,提前预热学科竞赛
为保证竞赛项目指导效率和参赛项目质量,学院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竞赛线上指导,提前预热,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积极指导已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同时学院紧紧依托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充分利用联盟高层次平台的资源优势,开拓云端竞赛实践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组织师生积极参与联盟举办的“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路演项目复盘与点评,通过大赛金奖项目回顾专题直播,对历届“互联网+”大赛优秀项目有了更深入了解,有效提升参赛项目质量。给学院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四、积极结项往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前布局新一轮创新创业训练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构建,调研,撰写商业计划书和项目路演介绍等环节,使学生能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的精神的启迪。目前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项23项,基于本年度疫情影响,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前启动项目摸底申报,帮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与2020年“创青春”项目,本轮摸底学院共拟申报项目30项。学院统筹安排鼓励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新一轮项目申报,并通过线上交流指导,完成项目团队构建和指导。目前活动进展顺利,计划在六月份提交正式项目申报,进行评审意见反馈,以期进一步提高我院创新创业项目的整体水平。
五、持续扩大在线活动影响力
学院通过多形式、多方式开展的在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覆盖面广,师生参与积极性高,在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史地与旅游学院
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助推双创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2019〕22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举办第六届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预通知》(〔2020〕1号)等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好中国“互联网+”、创青春以及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促进我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经学院研究决定,成立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创新创业大赛工作领导小组。
本学期我院收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共115份,根据项目内容所涉及到的不同专业将计划书分配给创新创业大赛工作领导小组的13名学院专家评委进行打分评选。同时,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准备报名参加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双创办公室与评委专家的邮件截图)
(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汇总表)
面对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我院积极探索构建“创业理论教育+实践探索”模式,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为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史地与旅游学院与温江柳城街道光华社区携手共建文化创意研究院,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新模式。
史地与旅游学院同柳城街道光华社区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为平台,积极推动文创研究院的尽快建成,并在文旅人才的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指导、文创课题研究、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目标。
(校地共建文化创业研究院筹备会议在光华创驿空间举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
搭建平台,精准指导,顺利推进
面临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叠加影响,未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按照学校2020年创新创业工作推进的相关文件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学科专业特点和毕业生需求进行相关工作部署,确立了“学院党政领导齐抓共管,辅导员导师双线指导,网格管理精准施策”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按照“项目创新指导不掉线,成果创业转换不打烊,立项申报工作不停滞”的工作思路,努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我院师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学院2020年创新创业优秀成果落地。
一、加强领导,详尽摸排,准确掌握学生创新创业状况
疫情期间,为保证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学院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牵头,辅导员、项目导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部署本学期双创系列工作。通过网络云会议、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部门等多种渠道,系统了解并统计每名学生的创新创业状况,力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点对点摸准学生创新动态和创业情况,及时关注和跟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心理动态,实施“一师一项目,跟踪指导,对应发力”的指导模式。
同时,为更好推进毕业生就业成效,我院领导老师集中学习了解“百日冲刺”行动内容,力争抓住一百天“窗口期”,用足政策红利,积极谋划落实,突出创新创业信息发布、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等重点,破解包括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行业岗位竞争压力大等一系列难点,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创业、就业。
二、精心组织,搭建平台,不断拓宽学生创新创业渠道
为激发我院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培育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疫情期间,我院积极落实部署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要求,利用互联网开展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对接工作。
通过对相关竞赛政策的大力宣传,我院各级师生充分了解了国家及省部级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项激励政策,加大了在校生对当前创新创业形势的掌握,为包括毕业生在内的200多名学生拓宽职业选择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影响。2月以来,学院积极收集、梳理并汇总创新创业竞赛、专家线上讲座等重要指导信息,通过线上课程APP、学校平台、班级QQ群等渠道共发布信息(“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超20余条。同时积极动员、对接专业教师、项目导师和校友等资源,努力拓宽我院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渠道,帮助每名学生找到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项目。
三、重点关注,精准指导,顺利推进大创项目结项工作
2019年,经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学校专家小组评审,我院共有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被省级立项(其中两项同时为国家级立项)。为不断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我院自立项至今,坚持不定期对立项课题进行跟踪指导。截止到5月,各课题均已进入结项的冲刺期,初步预估的省级论文成果超10余篇。下一阶段(5月后期),学院将进一步通过导师指导督促,学生精准帮扶等方式,加快结项进度,同时对2020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申报进行班级qq群、学院平台的线上宣传和导师安排工作。
四、线上宣传,经验分享,持续助力高质量成果生成
自成立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学生参与双创竞赛的情况,4月,我院根据成都师范学院《关于举办第二届“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文件,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我院举办的成都师范学院第二届“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赛的报名及初赛工作,通过此次动员及初赛,推荐优秀个人参加校上比赛。
接下来(5月-6月),我院将全面进入2020年四川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准备和报名组织工作(包括线上政策讲解、推进“创青春”项目与“互联网+”大赛的结合、项目数量和信息的统计、导师的精准安排等)。
总体来说,下一阶段,我院将继续跟踪、摸排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立足学生实际,详细分类、精准指导,明确责任划分,定期梳理上报学院创新创业进展情况。同时,通过“今日校园”APP、班级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途径,积极发布优质竞赛信息、创新创业讲座等,鼓励全院师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相关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疫情下的就业形势,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学生积极带动效应,即朋辈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学院创新创业氛围。
外国语学院
绘好同心圆,开启双创新风向
春已去,夏已来。特殊时期,我们并肩作战。我院力求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因此,我们在开展过程中,遵循四个一原则,即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第一时间通知师生、第一时间动员师生、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一、学院总协调,全院总动员
学院于2020年3月成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和教学院长为组长,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安排与部署,由教研室主任、教务办、科研秘书与学工办相关教行人员为组员,负责创新创业各环节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云指导”,积极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模式
我们在不同的云端,探讨学习。一方面,我院双创负责领导邹威华院长携杨静林教授在线上为同学们就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注意事项做详细指导。针对已立项的大创项目,我们请相关指导老师和申报同学积极准备结项。另一方面,我们邀请项目申报成功的学长学姐在线上与相关班级同学交流,将榜样示范落到实处。同时,我们将以往获得奖项的项目申报书,传达给同学们,期望为同学们提供借鉴参考。
(二)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结项准备
2018年,由我院胡欧盟老师指导刘一锦同学的“Yita”译它翻译平台,以及由谢泽慧老师指导我院胡春鹃同学的“防灾减灾教育教具学具开发”成功立项,目前,这两个项目正在申报结项。
(三)2020年四川省“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准备工作
1.前期准备
3月份,我院一接到通知便第一时间给老师们和学生下发通知,通过学院创新创业负责人开展工作;同时,全体辅导员老师通过qq、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准备项目。
2.中期指导
我们通过两委会学生组织,收集我院学生申报项目情况,根据申报情况,分析今年的申报数量、质量、方向,并根据项目联系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3.目前情况
今年我院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学生返校情况开展比赛,或进行线上“云比赛”,推选出优质项目参加校上比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下的我们更加坚强。愿我们结出累累硕果。
体育学院
多举措,保双创,稳推进
一、整体情况
面对2020突如袭来的疫情,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体育学院以众创空间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依托体育学院众创空间,我们体育学院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注册公司1家--成都优倍健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孵化体育俱乐部1个--“漫步者”户外休闲俱乐部。众创空间运营团队5个,人数60人。在疫情期间,“众创空间运转情况良好,各项业务及日常管理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特别是对今年毕业学生,通过实体项目以此来带动学生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引导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朝着创新与市场接轨的方向发展。
在疫情期间,体育学院举办以创新创业为内容的创业就业沙龙5次,邀请了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导师进行网络宣讲交流,参与人数150人左右。依托建立创新创业文化宣传微信群1个,创业就业QQ群1个,合计转发宣传次数50余次,覆盖人数约300人次。
为了完善我院创新创业教育,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创新创业办公室。体育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创新导师参加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列为重点工程。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落实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创新创业实践,改进了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立了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就业中心同时结合体育学院开展的导师制邀请专职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并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带领学生参加创业赛事,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计划。
通过创建体育学院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信息的解读、相关规章制度的执行,创业项目和企划书等咨询服务。运用“导师制”为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体育学院内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创业导师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结题,创新创业多个课题项目被列为省级课题。同时“众创空间为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平台和项目推介等服务。
二、推进建立体育学院创新创业主要措施和机制
(一)在疫情期间根据体育学院对创新创业要求及规划我们完善了《学院教师及指导团队创新创业激励制度》,组建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创造、使用和转化。对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专利申报、项目咨询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予以表彰。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开设创业指导实训类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培训、讲座论坛等,培养毕业生创业能力,扶持毕业生创业并对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
(二)搭建了以众创空间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众创空间特色服务工作,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与创业,因此,我们自己将其定义为“专业孵化型。即主要是强化所学专业、指导教师、课程和实践体系以及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的“一体化优势和竞争力,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孵化型众创空间,采取导师制度让创业导师和指导教师团队每个专业的后面,都有一群非常熟悉该领域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这中间不仅有精通专业的教师、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还拥有一大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兼职创业导师。因此,当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都可以获得教师团队的大力支持。
三、疫情期间创新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由于疫情影响,学生和导师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对项目指导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创业资金投入方面限制创业团队项目推进,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投入和补贴,缺少社会资金参与,反映出经费多方筹集渠道窄,金额少的问题,尚不能建立起经费多方筹集良性机制,应广泛从社会筹集资金。统筹各方资源,充分保障学生创新创业。
(二)疫情情况下我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处于探索阶段,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联系较少,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操作经验,在工作中,体育学院将不断与市场接轨,与社会接轨,在实践中学习和改善。
往期精彩
来源 | 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
排版 | 王长华
执行编辑 | 郑欣然 李雨 冉茂娜
责任编辑 | 王丽 梁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