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师人第35期 | 习惯是一种力量——在抢险一线的驻村干部雷源
全文共1633字 预计阅读5分钟
在中国共产党第99个诞辰之际,对口帮扶丹巴县的驻村工作队队员雷源,在抗击该县“6.17”泥石流灾情及后继洪涝灾情中,与墨尔多山镇嶺垄村(原李龙村)全村干部群众一起,连续奋战一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汗水、伤痕为党的99岁生日送上了一份诚挚的祝福。
危急时刻,冲锋在抢险一线
6月17日凌晨3点20分,丹巴县半扇门镇梅龙沟发生泥石流,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险情威胁下游6个乡镇17个村、4所学校、3所卫生院、2座寺庙。随后的17日—24日,丹巴县境内及小金川河上游地区连续大面积降雨,河水水位一直保持高位,对下游形成持续威胁,10余个村庄先后被洪水严重毁坏,100余户群众的房屋倒塌。雷源驻点的墨尔多山镇嶺垄村地处小金川河边,位置低矮,受到洪水严重威胁,18日开始,沿河堡坎出现多处垮塌,河水漫过总长1.89公里的通村公路大部分路段,45户群众的房屋绝大部分受到洪水威胁。
19日开始,雷源与全村干部群众一起,积极开展抢险自救,践行“不等、不靠、不要”精神,顶着酷暑,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展开救援工作,尽管脸、颈、手臂大面积晒伤、脚趾被石头砸伤、腰被铁丝笼划伤,仍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连续奋战,搭建帐篷、在垮塌的河堤处下铁丝笼、搬运投放石块…一直冲锋在抗洪抢险一线。到24日晚,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嶺垄村垮塌的堡坎全部得到加强,恢复了初步的防洪能力,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
伤痕,是抗洪抢险前线的雷源收获的勋章。晒伤、划伤、砸伤,不能使他退缩,烈日、风雨、洪流,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前线抢险,刻不容缓,一分一秒都在守护生命财产。提及那些在我们看来还算严重的伤口,雷源却不以为然,“都是小伤,还能克服。”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事儿,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修筑垮塌的堡坎上,争分夺秒去安置石头笼子才是紧要的事情。朴实无华的言语中,饱含着一位驻村扶贫干部的毅力与坚持。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党员干部,一生都很难遇上这样直接的洪水威胁。一旦遇上了,就绝不能退缩,因为这就是在兑现自己当年入党时郑重许下的誓言的时候。”
坚持淡泊,让帮扶成为习惯
扶贫这么苦这么累,经常吃不好,住不好,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多年?雷源谈到,“个人谈不上如何特别去坚持,一开始还是有点怕滑坡飞石,但慢慢就习惯了,不怕了。”“习惯”这个词,看起来多么普通,但在这里却倍有力量。“习惯”二字包含了太多艰辛,扶贫工作这么多年的岁月,又岂是“习惯”二字就能将所有的付出抹去的呢?
行为心理学认为,简单的动作重复21天就能成为“习惯”,雷源形成“不怕滑坡飞石”的习惯远不止21天,每天都面临着出行的困难,从最初的胆怯害怕到最后的从容不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他扶贫两年才得以练就的“习惯”。
做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雷源认为,首先要能吃苦,比如搬石头这类的活要心甘情愿去干。其次,驻村扶贫,就要让自己融入到当地民众里去,不能搞特殊,学会喝咸香的酥油茶让雷源与当地村民更加亲近。干什么事都要投入精力,切不可浮于表面,扶贫也是如此,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贫”的根源所在才能更好的扶贫脱贫,“当拍照干部和微信干部,那样是做不到真正扶贫的。”
苦味回甜,成就一段难得缘分
扶贫工作是苦,但苦中带甜。当地村民总是用最朴实的行动来表达他们对驻村扶贫干部的感谢,这些来自村民的善意也让雷源深受感动。
驻村扶贫两年来,经常要入户访谈。丹巴县境内高山对峙,重峦叠嶂。暴雨天时,路不好走,时常还伴有不明来处的飞石。一位藏族阿妈怕他四处走访脚受不住,便亲手缝制了一双鞋垫送给他。这双轻巧的鞋垫包含着千斤的情谊,所谓“礼轻情意重”便是如此了。
“这个礼物是对我最大肯定和鼓励,每次行走在这片土地上,都会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雷源说时有些许动容。扶贫两年,他和丹巴县的村民住一样的房子,吃一样的饭,走一样的路,贫困的路越走越短,致富的路越来越广。
雷源所驻点的墨尔多山镇嶺垄村全村脱贫,是对中国共产党第99个生日的祝福,这份祝福来之不易,融入了扶贫干部、村民们全部的努力,以及带头人雷源“风轻云淡”的坚持而形成的习惯。这些拼搏坚持、无畏奉献的精神交织成一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力量。
往期精彩
采编 | 宋凤江 李甜甜 黄子怡 李璐 熊春艳
排版 | 余朝翠
图片 | 雷源
执行编辑 | 郑欣然 李雨 冉茂娜
责任编辑 | 王丽 梁林峰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