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国熊:泛文化投资的六大准则

2017-12-07 曹国熊 吴晓波频道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和 40 万人抢先读吴晓波新书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昨天,头头是道基金主办的“照见·2017文化、消费与未来高峰论坛”暨“大头Club私享会年会”在上海举办,共有近200家“大头系”公司创始人到场。


会上干货满满。头头是道创始人曹国熊提出“做有温度的美好生活投资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泛文化投资的六条法则,下面和小巴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我们不仅仅要做一个投资者,我们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有温度的美好生活投资者”。


——曹国熊


口述/曹国熊


2017年是文化投资红红火火的一年,基本上所有的投资团队都切入了文化赛道,很多明星公司也不停地涌现。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各自的投资标准也各不相同,投出来的业态多种多样,我也听到很多的疑惑,比如说文化企业的天花板高不高?它的壁垒强不强?它到底是昙花一现呢,还是能够持续经营?IP、明星的价值怎么评估?什么才是有投资价值的IP?


我一直在文化投资的第一线,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01

新型文化公司=专能力+产品力+工具力

 

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新型的文化公司=专家能力+产品力+工具力。

 


什么是“新型文化公司”?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化公司跟旧文化公司相同的一点是专家能力,这是你的核心能力,也是你的壁垒所在。

 

但是现在仅仅有专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产品力+工具力”,产品力和工具力好比文化公司的一对翅膀,能使得独特的专家能力变得更有商业价值而能被消费者认知和购买。换句话说,新型文化公司需要把专家能力变成一个产品,然后运用互联网工具把这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变现。



晓波老师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他开发的一系列产品有“每天听到吴晓波”“思想食堂”“企投会”等,你会发现晓波老师的每一个产品都有非常明确的用户属性、清晰的用户痛点和诉求,这些产品的打磨越来越精细。

 

同时,他也用好了一些很好的工具。小鹅通是我们投资的自媒体知识付费和用户管理的SaaS工具,最早就是基于吴晓波频道的定制化需求而诞生的,它能够更精准地进行用户画像和用户管理。还有微信的小程序,小程序平台其实也是一个工具。




专业能力、产品力、工具力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我所理解的新型的文化公司,它们跟传统文化公司有本质的区别,有它们更大的商业模式延展性。


02

明星的IP价值不等于产业价值


明星的IP价值不是产业价值,明星粉丝的多少跟他的产业价值是没有对等性的。明星的直接价值是经纪价值,而不是产业价值。明星本质上是一个产品,属于娱乐产业供应链中的供给端。



但是整个公司是一个圆环,除了明星以外,你还需要策划、品牌塑造、供应链,你需要整个经营体系,一个完整体系才构成产业价值,从而使得自己在行业内、上下游端形成很强资源获取及公司运营的能力。这是IP本身并不能独立做到的。你如果只是明星,那就只有话题的价值,这种明星也是不值得投资的。


韩寒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也是一个赛车手,然后也开了很好的餐厅,但是我们都没有投,我们投的是他的亭东影业,我看中的是他作为导演的能力,是切入到电影产业当中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



前两天吴晓波频道还推荐过林依轮的豆瓣酱,林依轮唱歌只是IP价值,而林依轮的美食视频,以及他创立的食品品牌,就产生了产业价值。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创业团队,光一个明星的团队不要投,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团队才可以投资,我们非常看重以明星为首的整个团队的价值。

 

03

持续裂变的内容才是超级流量

 

2017年有几个风口,从共享单车到新零售,种种风口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流量的去中心化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没有一个集中的流量了,原来传统的互联网流量获取的方法已经慢慢地不管用了。这个时候有一个流量入口脱颖而出,那就是内容。


在内容里面,我认为两类内容是有投资价值的,就是要持续、要裂变。




▷ 什么叫持续?


比如说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只出现一个10万+不行,你要有持续的生产10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开始和晓波老师做狮享家基金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投资文摘类的自媒体项目,我们需要有持续原创能力的项目。


▷ 什么叫裂变?


比如我们投资一条的时候,它还是个以视频为载体的美学生活新媒体,而今天它已经转身蜕变成为一家有媒体的电商,目前每月电商GMV超过6000万,广告营收全年过亿。



我们投资的十点读书也是一样,我们2015年投资十点读书时,林少团队只有3个人,通过矩阵式优质内容的渗透,在短短2年的时间,十点读书就获取了超过2000万用户,图文、视频、电商、知识付费全方位发力,搭建了女性、职场、亲子等生态化社群,用户粘合力和购买转化效率非常高。



04

优秀的文化公司应该具有3C力

 

优秀的文化公司应该具有3C力,包括concentrate专注、crossover跨界、community社群。



▷ 专注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优秀的文化公司的壁垒所在。因为你专注了,所以你才能够领先,才能够做得更好,才能比别人看得更清楚,能够更好的应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才能够持续地生产专业能力。


▷ 跨界是文化公司非常明显的特征。因为文化具有的黏性很强,专注形成了壁垒,然后你要再把这个壁垒打破,跨出去。跨界能力使你的文化公司更加饱满,更加性感。我们投资了很多已经成功跨出去的企业,包括内容转电商、社群转旅游等等。


▷ 社群本质上是建立一个信任的关系,在信任的基础上加以落地和变现。



这3C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把专注视为一个支点,那么跨界就是一个杠杆,社群就是融合落地。优秀的文化公司基本上都同时具备这3个C。有了这三点,我不确定它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大公司,但它一定会是一个好公司,这个是很确定的。



05

文化拒绝赢家通吃,但符合二八法则


文化产业有两个比较客观性的规律:


第一个是文化拒绝赢家通吃。如果一个文化一家独大,像BAT这样,这简直是一个灾难,文化本身就需要多元化,它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和诉求在里面。


但是我也想提醒创业者,文化产业还是符合二八法则的,这就是第二个规律。




在你的这个细分市场里面还是有最好的公司,二八法则还是很明显的。文化具有黏性,黏性一旦形成之后,它的势能是很强大的,头部会越来越大。


所以,做文化创业,你不要相信赢家通吃,你要相信自己,再小的细分赛道也有它的价值。然后你要看这个细分赛道是不是有很多的竞争者,你能不能够做到头部去。


06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

投资人与创业者的价值观认同


比资金更重要的是投资人与创业者的价值观认同,我们在投科技型企业的时候更多地是看数据、看技术,而在投文化企业的时候,价值观的认同真的很重要。


“投资就是投人”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单向度地理解这句话,把投资人放到一个面试官的角色去评价创业者,然后总结出优秀创业者的几条标准,不是这样的。



从投资人角度来看,我们每投出一笔钱,就相当于作为一个小合伙人去参与那个公司的创业了,我们是股东、是同事,同时也是创业者,而不是旁观者。


反过来也一样,创始人引进投资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投资人要加入你的项目担任一个高管,你是否愿意接受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无论他给你多高的估值,我认为你都不应该选择这个投资人,因为他将会是你的合伙人。


我在PPT上放了乔布斯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追求极致,创造美好的东西,并分享给自己的同类。”这是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价值观,我也希望能找到同样认同这个理念的同类。



这两年文化投资做下来之后,我们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美好生活的投资者”,这是我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其实我们在内部说,我们不仅仅要做一个投资者,我们更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有温度的美好生活投资者”。


因为专注,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持久。


(以上根据曹国熊现场演讲整理)


企投会三期招募正式启动,欢迎加入企投会!

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