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企业发补贴能提高就业吗?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 2023-07-09
立即订阅▲收听音频
谁在提供就业,就支持谁。这应该成为今年接下来一段时期的政策主导向。而不是“花拳绣腿”或只顾埋头投资、计算GDP。——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18年4月,城镇失业调查率被带到台前,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5年后,在16-24岁这一年龄段,它收录了一个创纪录的数据:20.4%。



城镇调查失业率向来具有周期性特征,峰值往往出现在7月、8月的学生毕业季,因此上一轮高点——19.9%恰好发生于2022年7月。


彼时的光景不多赘述,但到了2023年,这一项数据节节攀升,从1月17.3%、2月18.1%到3月的19.6%,非峰值期却收录创历史新高的数据。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金三银四”求职季这类周期性的因素,另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是行业减员效应。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年人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1.4%)、批发零售(17.6%)、住宿餐饮(9.2%)、教育(7.1%)、建筑(5.8%)、信息软件(5.5%)、居民服务(5.5%)等。


参考以上比例,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撰文指出,2018年有数据以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等行业就业明显下降,其中制造业中纺织、服装、橡胶塑料等劳动密集制造业吸纳就业趋势性下降;教育、地产等行业景气大幅回落,导致招工需求收缩、甚至大幅裁员。


因此,要促就业,必须先想办法振作就业的蓄水池——企业。


对此吴老师在《谁在提供就业,就支持谁》中强调:


“全力拼经济”……如今看来,除了拼转型、拼投资、拼芯片,当务之急的任务是拼就业新增就业的结构性机会并不是没有,而是仍然存在极大的开发空间,关键是产业政策的矫正、财政扶持的投入和职业观念的改变。


文章和与相关视频发出后,引发不少共鸣,几万条评论涌入后台,就“如何促就业”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呼声最高的,保证合法工作时间。


他们说:如果没有那么多996,既能多出一大批岗位,也利于激发员工创意和积极性


有的又觉得政府应该大力扶持那些“自救”人群,即选择自主就业的个人,适度放松对地摊经济和个人经营(如开网约车)的管制,降低小本经营的成本……


有的很实际地提到了“35岁年龄歧视”问题,指出要给“中年人”更公平的就业待遇


与此同时,小巴也咨询了几位专家学者,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老师、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赵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笑宇、百森咨询创始人冉涛等专家,又综合了一些学者们近期关于促就业的看法,汇总成了八大“促就业”建议,今天就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有好的“促进业”建议,欢迎继续在评论区说说。


姚洋: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招收了大学毕业生给予企业一定税收的减免,招一个人给你钱,以此刺激企业招人。


其次是刺激创业,他指出去年减税2万多亿,今年也许没有去年力度那么大,但可以针对小微企业税收方面的减免,鼓励大家开办企业,也能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就业问题。


赵建:与其让年轻人去领失业救助金,不如从失业救助金中取出一部分,补贴给企业,让企业用于增加对年轻人就业的吸纳。


赵建:三年期间被疫情压制的行业,比如餐饮、娱乐、旅游、影视、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恰恰是年轻人就业密度比较高的领域,当前这些领域还没有完全恢复。


此外,还需要适当对上一轮政策调整带来的副作用进行修复。


最近几年,教培、平台企业、新兴金融、房地产等被整顿,这些行业不仅不再吸收年轻人,反而自身也在裁员。这方面需要有一个定调。比如,房地产行业风险基本可控之后,最近几次会议定调非常明确,即支持房地产平台健康发展。此外,也要鼓励教培、平台经济等从前吸纳年轻人比较多的行业发展新兴业态。


施展:目前经济形势下,企业一定会优先聘用有经验者。创造更多岗位的前提,是产生新的投资或既有投资愿意扩大规模。但前提是企业对未来的增长有相对稳定和向上的预期。


显然目前是预期不足,使得大家不敢投资,进而造成失业率高,也就没有消费力,消费不足进一步压缩投资,负向循环就此产生。


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补贴到位了就能扩大招聘,补贴只是降低了固定成本,企业扩大招聘的前提是扩大市场规模。


谭雅玲:目前,宏观上救助中小民营企业和救助实体经济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部分国家的政策投放主要是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来实行。作为中间渠道,银行和金融机构作为上市公司,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收益率和风控。


所以要打通这个关键节点,中央需要给银行和金融机构松绑,比如给部分银行一个通道,降低其业绩指标和风控标准,由国家来托底,最终使得政策救助中小企业能真正落到实处。


赵建:应将吸纳多少就业设为当地政府的第一个考核标准,促使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减少对重资产行业的投资,而是倾向于吸纳就业的行业,比如就业密集的服务业等。


比如富士康、特斯拉这种级别的企业,如果地方政府赋能吸引了这样的项目,中央可以给予一定配套的奖励,或者在考核方面给予一些奖励。当然,这类项目可遇不可求,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起去吸引和落实。


张笑宇:今天的大学生头脑中应该有思维切换的意识,在学校里,我们接受的教育比较封闭和落后。因为我们长期接触应试教育,会有一种感觉,认为人生就是好像一张答卷,有一个人出题,把这个题做好,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做题家思维完全不适用于商业社会。商人是看你对他来说有没有用,能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困难。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主动去接受市场的检验,真金不怕火炼。


这个过程中要从学生思维切换到商人思维,主动看我的技能到底对于解决什么问题是有用的,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甭管之前本科学的是什么,就是看实践中有什么问题你要去解决。认为尽早做思维上的转变,比什么都有用。


谭雅玲:因为当前经济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时年轻人以过去的标准来追求薪资待遇,肯定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即他们的预期与经济形势和企业现状是不匹配的。


反观企业的需求:1. 找熟练工,希望员工上岗后可以产出,而青年群体刚毕业恰恰缺乏经验;2. 寻求稳定,这就要求员工能具备意志力和韧性。


从根本上说,只有企业激活了,就业才能有保障,所以青年就业人群要从主观上调整心态。青年对就业的标准、就业意识以及就业的技能,是解决这百分之二十的失业率非常重要的基点。


施展:去30年,我们经历了高速增长,仿佛认为高速增长理所当然。但按照经济学上的康波周期,30年的增长之后便是30年的下行,当前我们正处在康波周期的下行周期里。


即便没有前文提到的内外部不确定性,现在也差不多该进入到康波下行周期了,区别在于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下行的曲线变陡了。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度过寒冬是第一位。并且,每一次康波周期的结束都是以新一轮技术创新带来的大规模投资为前提,目前能看到的创新,一是AI,二是新能源。


企业已参与其中的就好好做,对于尚未参与的企业,可以预见未来20年传统产业将被这两个新技术重构一遍。企业需要思考自身的产业可能怎么被重构,并且往那个方向做好准备。


冉涛:大家可以在冷门行业里找份工作,现在的冷门说不定未来就是热门。


这些年有一个领域不错,就是以前大家看不起的机械专业。因为智能制造兴起以后,电气和软件部分都好解决,可是机械部分很缺人,所以机械专业就火了。所以选择这些冷门的领域进去工作,会顺利很多。


然后再选逆势增长的领域,我认为生物技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这些都可以考虑,这些领域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合成生物行业,在碳经济下,合成生物行业就是经济再不好,减碳也是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其次,年轻人不要做简单的工作,要找能积累经验和收入的工作,而非短平快的工作。


我推荐的行业,听起来专业技术很高,但并不意味着你不做研发就不能进入。你可以做非核心的岗位,如财务、HR……因为这个行业越来越好,就能比别的行业抗风险。

写在最后


不久前,在江苏昆山,小巴遇到一位企业家,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放弃高薪从外企离职创业。
我问:“都金融危机了怎么想着还创业?”
他没有递给我“危中有机”这类俗套的回答,反倒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那时候年轻,总觉得危机是他们(指大企业)的,和我这样的小人物无关。”
2020年,他给制造熔喷布的企业供应喷头,2021年,给新能源车供应备用件,如今正在为光伏企业采购器件……危机确实不太“眷顾”他。
从昆山回来后,通讯录里又多了另一位大哥,他正在北京筹备一个创业者园区。按他的设想,它将被打造成一个最酷的极客高地,展示着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有聪明人能齐聚一堂、碰撞思想——
“说不定就碰出什么‘炸’的来了。”
记得吴老师在另一篇文章《回来吧,“疯子”们》里写过:“如果我说,中国人最擅长的活动也是成立和创建新企业,恐怕没有人敢于反对。”
至少上面两位不会反对,而数据也会表示同意:仅在这十年里,中国的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其中千人企业数由11.4户提升至36.1户,个体工商户从4060万户增加至1.09亿户。
这些数字背后,是几亿家庭的饭碗,也是千万企业家的负重前行。
吴老师说,就业问题没有长远,只有眼前。实际上,呵护好他们,就业问题就是眼前的问题,反之,才会变成长远的问题。


本篇作者 吴润潜 | 李梦清 当值编辑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5月凯恩斯大师营招生中

读懂凯恩斯,寻求关于就业、经济增长的启示

点击成为超级会员▼免费参加全年10期大师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