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 80 | 是的,它将为你歌唱
刊于《Timeout 上海》(2017年5月)
如果你经常从昌化路口沿着莫干山路走向M50,你会发现这段路途最近已变得很不一样。涂鸦墙的更新速度骤降。斑驳的、层层叠加的褪色印迹散发出颓败的气息。而涂鸦墙另一侧闲置多年的荒地上,几栋摩天大楼竖起。其实,当去年秋天瑞士人劳伦斯·何普林将香格纳的主空间搬进西岸那栋漂亮的三层小楼时,M50的衰落便可见端倪。除了仍然坚守的CAC新时线、Island 6、Brownie等少数几间画廊外,M50这块曾经的当代艺术飞地正渐渐沦为周末自拍及婚纱摄影的布景。
英国当代艺术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的中国首次个展“人类/非人类/破损/非破损”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举行的,地点是去年11月初在M50逆势开幕的CC基金会空间。虽然只有“一室一厅”区区一两百平米空间,虽然这个“中国首次个展”仅有四件作品,但它依旧是——借用米其林的标准——“值得专程到访”的三星级展览。
瑞安·甘德向来擅长利用空间。五年前,他的作品《我需要一些能够记住的意义(看不见的拉力)》占据了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主会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底楼的巨大空间,却其实空无一物——他运用空气动力学装置在展厅内制造强弱及方向不同的风以引导观众的行进路线。他懂得如何安置作品,尤其是借由某种“位错”(dislocation)来制造断裂和跳跃,以避免过分直白及说教的解读,这常常使他的展览带有“自我策展”的意味。
个展入口处的第一件作品《这里,我升起于你的语言,陷落于你的音节》是由大理石树脂制作的行李箱和手袋,与实物同等尺寸并保留了物件原始的纹理。诗句般的作品命名及具有晦涩叙事性、用特殊材料制作的日常物件是瑞安·甘德观念艺术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他将物件视为容器,用来讲故事。他经常生造词语,比如在接受《The White Review》采访时,他说自己的作品是“多重露骨的”(multiplicit),意指“相较于出发点,一件作品有更多的终结点”。带有自我指涉意味的《我存在…(17)》与之遥相呼应,同样由大理石树脂制作的防尘布半遮住一面古董镜。是暗指自我的两个部分(遮蔽的及公开的)还是作品之存在有一半需要观者的介入?
观看瑞安·甘德的展览就像做没有标准答案的猜谜游戏。而这恰恰也是瑞安·甘德的作品主题之一:思考观众如何观看。在较大的内室里,《强烈的信号和可理解的诗意价值(戏剧理论框架的结构和复杂性)》即是对于观众如何观看艺术品的沉思——一个不锈钢机器人背着手欣赏艺术作品。“信号”(signifier)亦可理解为“能指”,在语言学概念里与“所指”(signified)相对,而瑞安·甘德安排的能指是一个散发着强光的亚克力灯箱——呼应着上帝说“要有光”那个“元能指”。而戏剧理论框架(dramaturgical)在社会学语境下指借助戏剧类比研究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法。这个背着手笃悠悠欣赏着这团光的机器人感受到其中的诗意了吗?还是,按照拟剧论的观点,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有时会基于社会礼仪及他人的预期,而做出类似戏剧表演的行为?
《是的,它将为你歌唱》是整个中国个展的最后一件作品,这首断句的压轴戏。一个个直径2.5厘米的钢球不定时从高处坠下,在灰色地毯上的随机分布仿佛抽象画。而坠落的声音、从管道深处隆隆滚来的声音、彼此撞击的声音组成了一首神秘的乐曲。可控的和不可控、必然与偶然交织。而又一次,我们听见瑞安·甘德创造的新鲜语言——它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词语,却转化成了如诗如歌、可作多种诠释的音节。一切既复杂又简单,既晦涩又明了,因为理解瑞安·甘德,就等于理解一首诗,或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