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法官心语】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2016-12-20 贺洁 菏泽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我的眉头紧了紧。不等了,雨没有停歇的意思,而父亲还在病床上等我。我提起刚装好的温热的饭盒,走出家门。

    披好雨衣,稍作整顿,我骑着小电驴,冲进了茫茫烟雨中,任凭雨水隔着雨衣敲打在身上。刚才,母亲的话让我惊恐。父亲原本只是小小的感冒咳嗽引发的肺炎而已,可是住院十来天了,还不见起色,听医嘱送检南昌筛查重疾,几天后出结果。这让我的心都揪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我走进病房,打开饭盒,把午饭端到父亲手中。看着父亲不紧不慢一口一口地吃着,感觉父亲真的老了,满脸的皱纹,因有脑梗塞而行动略显迟滞,心中不免一阵酸楚。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只是小病而已,希望只是虚惊一场。

    当我们年幼时,父母拼尽全力养育我们,可谓含辛茹苦;当他们年老时,是我们竭尽全力孝养他们之时。

    在法院工作的缘故,我看到了太多不赡养父母的行为,亲情在金钱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

    曾大爷年逾古稀,晚年丧偶,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辛苦带大五个儿子,却没享受到多子之福,还为赡养之事伤透脑筋。

    之前,他与儿子们达成协议,曾大爷独自生活,每个儿子每年给付1200元赡养费。施行三年后,儿子们以曾大爷还有劳动能力为由,不再给付赡养费了。曾大爷只能靠着政府补助及邻居接济,艰难过活。无奈之下,曾大爷将五个儿子告上法庭。

    诉讼之时,年关将近,正是举家团圆之际,一个老人却要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何其凄凉。

    赡养纠纷,判决不一定能了事,和解更利于感情修复和之后的执行。调解之初,儿子们各说各的理,理直气壮,而曾大爷早已是老泪纵横。

    面对此情此景,承办法官为之动容,所做的只能是竭尽全力劝解双方。赡养父母是责任也是义务,千般理由也不能消减赡养义务,百善孝为先。

    好在近两小时的调解取得了成效,曾大爷的儿子们认识到了错误,当即补齐了拖欠的赡养费,还围在老父身边表示,今年要给父亲过个开心年。

    老人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将子女诉至法院,他们是弱者,说起儿女不孝顺,往往欲语先流泪。刘大爷夫妻二人也不例外。他们生育了五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

    刘大爷夫妻如今都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靠五子女赡养。因之前刘大爷调解大女儿与儿子合伙经营纠纷时,指责了大女儿,家庭经济宽裕的大女儿便记了仇,不与父母来往,也不履行赡养义务。于是,刘大爷夫妻将大女儿诉至法院。

    大女儿得知被诉,心中的委屈一股脑儿涌出。她十几岁就辍学,挑起家庭重担,尽心帮助兄弟姐妹成家立业。可是父母极度偏心,心中只有儿子,不顾女儿死活。且根据乡村习俗,家产儿子得,赡养义务儿子尽,女儿逢年过节送礼即可。

    陋习在法律面前站不住脚,儿子、女儿都是父母的孩子,都平等地享有继承权,也平等地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父母偏爱谁,固有不妥,但不能成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借口。

    经过法官的耐心调解,大女儿开始反省不赡养父母的错误,老人也表示将对儿女一视同仁。事情有了圆满的解决,刘大爷夫妻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突然想起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健在时,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尽自己所能,让父母颐养天年。这好过任何的风光大葬、风光祭扫。

    农村是赡养纠纷多发地,法院在办理这类案件时,应走进乡村巡回审理,承办法官要多与当事人沟通,调解时有的放矢,既解决矛盾,又修复亲情,让老人安度晚年。

    几天之后,我父亲的送检结果出来了,所幸没有大问题,我提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我也开始思索如何用行动孝敬父母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人民法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