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末代皇帝》中皇帝玩的葫芦对吗?

2015-11-07 中鸿信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g0161uwrfwx&auto=0末代皇帝电影片段

大家还记得讲述溥仪一生的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电影《末代皇帝》吧,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年老的溥仪回到故宫,竟神奇般的从当初的皇帝宝座后面掏出了一只蝈蝈葫芦…

把蝈蝈放在经过精心处理的葫芦里,玩虫者将其置于温暖的怀中,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听到衣下不时传来的一阵阵虫鸣之声……


每年的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朋友们发现,许多人的家里除了鲜花盛开以外,还会传来阵阵蝈蝈的叫声,使得家里的闲适气氛“有声有色”。许多玩家们也感慨,现在冬天里养蝈蝈的人们,好像比夏天还多。早先,谁能把夏秋的蝈蝈养到春节,谁就是“大玩家”,现在,随着蝈蝈的人工养殖兴盛到几乎成为一个产业,所以在春节期间,京津地区的许多家庭里养蝈蝈也成了一景,也表达出都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小葫芦的历史传承

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葫芦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成熟后的葫芦或雕或绘而成的器物;另一类是将形态各异的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嫩葫芦上,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即“范制葫芦器”。蝈蝈葫芦的加工方式也不外乎这两种。蝈蝈葫芦的造型,常见的有鸡心式、棒子式、柳叶式和花瓶式四种。它们既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很独特,几乎可称为人们表达审美理念、民俗信仰、精神意趣的载体。无论戏曲人物、文学故事、神话传说还是地方名胜、风土人情、婚丧礼俗等,都可成为民间艺人制作蝈蝈葫芦的装饰题材。


最早在冬天养蝈蝈的古代玩家们,也成就了一种特殊的文玩——蝈蝈葫芦。从清代开始,“葫芦文化”就已经影响深远。


据说,以葫芦畜养鸣虫的发起人是晚明人巢端明。此人为浙江嘉兴人,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明朝灭亡后,因对社会失去信心,就归隐故乡种葫芦养虫玩。他在居所四周栽种的葫芦多达十余个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葫芦上,使其长成樽、彝等形状,世称“檇李匏樽”。


把蝈蝈放在经过精心处理的葫芦里,玩虫者将其置于温暖的怀中,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能听到衣下不时传来的一阵阵虫鸣之声……民间畜养鸣虫的风气,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兴盛,尤其京津地区,是玩虫爱好者的集中地,这里不但玩家众多,而且品位较高,这一点从传于后世典雅别致的蝈蝈葫芦即可见一斑。

小葫芦的光辉史
中鸿信2015秋拍精品欣赏


清·匏制剔漆镶嵌海水百蝶葫芦

L:25.5cm

说明:吴永顺旧藏,象牙镂雕五龙闹海蒙口


这件作品不但葫芦器型讲究,有宫廷里的官器味道,最主要的是葫芦口上面的象牙蒙芯,雕工简直让人称绝,清代制匏工艺颇受皇家重视,康熙曾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在宫廷的督造下,生产出诸多清朗典雅的模制匏器,其制作工艺精巧,产品种类纷繁。此时期匏器工艺已臻精致,品种齐全,式样新奇,纹饰丰富。至乾隆年间,这种“朴雅”之器更深得乾隆的钟爱,以为可胜金玉,乾隆御制诗中以匏为题材的即有数首。这些宫廷制匏器除供御前赏玩外,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臣以及馈赠外国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宫廷范模匏器渐趋衰落,嘉庆、道光朝的宫廷范匏制作已远不及康乾时代之盛。同治、光绪款者零零星星,更难得见。而勒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在道光中叶之后相继出现,这些造型奇特、纹饰优美的器皿随着时间的洗拭和人为的摸抚摩擦,器色日渐深沉,犹如蒸栗,莹澈润细,愈具欣赏魅力。

中鸿信2015秋拍精品欣赏


清·范成大题匏制香山九老葫芦

L:21cm

款识:大清光绪十八年制(吉祥如意)

说明:吴永顺旧藏


这只葫芦蝈蝈罐稚拙可爱,别有风味,利用葫芦取材,凸腹,镶口边。所配的盖,盖上镶嵌镂空铜雕的凸起盖面,从中更可一窥传统蓄虫文化的若干门道,领会“小玩艺儿,大学问”的精义。


此即本长倒栽油壶鲁葫芦;蓄虫葫芦取材天然者,统称“本长”,乃天然生成,未尝施范,以别于“范制葫芦”。倒栽谓将生长时在上之蒂柄,改成蓄虫葫芦之底,倒置成器也。蓄虫葫芦历来以本长者为贵,因葫芦在自然条件下,很难生长得端正稳重,脖、肚三停匀称;即使比例良好,阴皮、虫蛀等又是常见的消耗,且本长皆独一无二,故以稀少而贵重。

中鸿信2015秋拍精品欣赏


清·李六制模印婴戏图鸣虫葫芦

L:17.5cm

说明:玳瑁婴戏图蒙口


王世襄于他的《自珍集》里详述了他众多的蝈蝈葫芦藏品及其收藏心得,大大提高了国人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及认知。这件深黄大蝈蝈葫芦外形非常接近《自珍集》,第258页,10-23号之造型。底部扁平,象牙框上下呈鹅黄色。牙框盖配以高装镂空透雕祥云五蝠抱金钱玳瑁蒙心。画工布局精细,外形线条秀丽清雅。

这些东西在清朝当时都是极其稀少的,能玩它的,最起码也是个王爷。不过这也难怪意大利的大导演,这些好东西收藏家都难得一见,咱让他上哪找去。

小葫芦孕育大文化

在玩家们的眼里,蝈蝈葫芦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从种植培育开始,到最后成形,再到最后成器,最后经过把玩变色,能够玩出一把好葫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蝈蝈葫芦除了把玩,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让蝈蝈呆在里面很舒服,并且能把它的叫声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看来,一个小昆虫都愿意在众人面前朗诵自己最得意的诗篇,就难怪这一代一代的玩家们,在把玩自己的心宠时,更要不遗余力地尽善尽美了。


马未都写过一篇《倾听自然之声》,说“古代没有电,要听音乐只能拉真人到跟前,否则根本听不到,尤其是漫长的北方冬天更听不到。过去皇宫里,皇上很难听到自然之声,听到的都是被人修饰过的。冬怀鸣虫,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搁在太和殿里,地上热气一烘,一万个蝈蝈在那儿鸣叫,早上皇帝来上朝,就听到‘万国(蝈)来朝’”。虽说,把生活中的细小之事赋予政治含义,是清朝的典型特征,但天籁之音怎么说也不失为一种听觉享受。只是,这份闲情逸致早已不属于我们。不过,此时若得一精美的蝈蝈葫芦在手,或玩或赏,倒也有一番自在悠闲的趣味。

现在,随着冬天里养蝈蝈的人越来越多,蝈蝈葫芦也就有了更大的收藏群体,通过这小小的葫芦,都市人群也就有了通往田园生活的小通道,“回归慢生活”,同时还能触摸到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何乐而不为呢?


·END·

原创作品来自中鸿信小编~微信号:zhonghongxin-1997

联系我们

办公地点:

北京市东城区富华大厦F座10A

办公电话:

65541749/50/51/53

公司邮箱:

zhx1997@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