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大艺设▪院会出品】《芳华》—— 原著比电影更颠覆

2017-12-21 北工大艺设团委 北工大艺设团委


在大家的朋友圈都被“至爱梵高”刷屏的时候,

其实还有另外一部电影值得大家关注……

冯小刚执导影片《芳华》12月15日上映

从千人素颜海选到国庆突然撤档,《芳华》终于在各方的期待下上映。有人说这是冯小刚第一部青春片,从电影英文名取名叫《Youth》也能看出,冯小刚把自己在文工团的青春记忆搬上了银幕。


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215页的小说经过改编后,变成了136分钟的银幕呈现。虽然部分情节和人物并无太大的出入,但小说版和电影版所呈现的气质迥然不同。如果说电影是属于冯小刚的回忆录,那么小说则是严歌苓极具现实主义批判的忏悔录。

观众在电影中始终浸染在温情又怀旧的氛围里,在你感到绝望之际又会被赠予一点糖份,让你相信希望就在明天。而小说看上去就有些不近人情,残酷的事让你沉甸甸地如同积满水的毛巾,拧一拧就能落下泪。

由于禁锢而产生的这种美真的非常动人,会让人感觉,原来任何情感,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带有一点哀愁的。   

——严歌苓

《芳华》也确实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它以穗子的讲述开始,从何小萍和刘峰的情感线出发,展现了文工团少女少女半个世纪的情感故事,从它的故事里,我看到了受欺负的何小萍,还有具有雷锋形象的刘峰,以及那一个个有着生动面孔的文工团的成员们,他们组成了这样一个看似和谐,实则危机四伏的文工团团体。

文工团确实可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团体,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存在于这个团体之下的某种既定形式——这一点严歌苓在自己的作品里展露无遗,但是在电影中,则只保留了部分的故事情节,而将情感的部分替换为了冯小刚导演的情感了。

电影特地略去了小说里的残酷情节,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性的丑恶与弱点。

冯导和严歌苓必然有过一番讨论,他们一定会讨论到情感的取舍问题,也同样一定会讨论到某些情节是否合适,而最终电影呈现出来的结果,则是一种中和的形式:严歌苓要了她的大半故事,而冯小刚则倾注了个人情感。

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都通过这些人物的流转变迁来表现那个时代,他们的命运际遇,都反映了时代浪潮的痕迹。


每个人都可以对一个时代做一个总结,但是没有人能够对寄托上情感的时代做上一个完美的总结——它是复杂的、执着的、温柔的,是一个人生来必须经历的,又或者是必须知道的,他们知道这样的时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也还有很多。


文章来源:与Winter的五百天

排版 | 陈昕

校对 | 汤旭 吴钰坤

更多精彩信息敬请关注艺设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