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研 | 合肥工大近期部分科研进展速览
多重刺激响应修复超级电容器研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与化工学院从怀萍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合作,设计并研发了可在光、电、磁多重刺激响应下自修复的柔性可拉伸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以“A multi-responsive healable supercapacitor”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Nat.Commum.2021,12,4297),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合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秦海利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刘萍。
自修复能力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是自动修复内部或外部损伤而恢复其原有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有吸引力的特征。随着可穿戴储能器件的快速发展,具有自愈合能力的柔性智能储能器件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该类器件在高频率大变形实际操作下容易发生机械损伤,造成器件结构破坏和电化学性能衰退,严重影响柔性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寿命。将自修复功能引入材料与器件体系,可保证器件在发生机械损伤时自动修复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有利于延长整体电学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使用安全性。而开发可多重响应修复的电化学器件则有利于扩展器件的实际应用领域。
为实现上述目标,研究团队协同磁性组分、动态金属配位作用和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具有初始长度的2250%拉伸性以及快速光学、磁场响应修复能力的四氧化三铁@金/聚丙烯酰胺凝胶。通过在凝胶框架中生长电活性聚吡咯作为电极,利用其与磁性凝胶电解质、银纳米线薄膜集流体之间的金属配位作用,研发了具有整体器件构型,可实现光、电、磁响应修复的柔性可拉伸超级电容器。该超级电容器面电容值高达1264 mF/cm²,拉伸应变高达原长的1200%。在近红外光、电流和交变磁场条件下,光热、电热和磁热效应均可激发器件各层间动态配位键的界面重建,使其表现出高效的自修复行为,10次修复循环仍能恢复约90%的初始电容。该项研究工作中研发的多重响应修复型超级电容器有利于实现并满足不同类型有源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需求,在下一代电子产品中极具潜力。
超级电容器多重响应自修复原理示意图
超级电容器多重响应自修复性能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合肥大科学中心卓越用户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568-w
植物响应重金属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曹树青教授课题组对植物应对镉胁迫响应的潜在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该团队在PLOS GENETICS在线发表题为A MYB4-MAN3-Mannose-MNB1 signaling cascade regulates cadmium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中MYB4-MAN3-Mannose-MNB1信号通路调节镉积累和耐受的分子机理。
该研究证明了MNB1基因是通过GSH依赖的PC合成途径来正向调控植株对镉的积累和耐受。此外,此研究还发现甘露糖能够与MNB1特异性结合并且该结合依赖于MAN3介导的镉耐受。进一步分析表明,MYB4可直接激活MAN3转录,且可以通过GSH依赖的PC合成途径正向调控拟南芥中对镉的积累和耐受。研究揭示了多基因调控下重金属镉胁迫的响应机制,证明了在拟南芥中MYB4-MAN3-Mannose-MNB1这一信号通路通过GSH依赖的PC合成途径来调控镉的积累和耐受,为植物修复环境中重金属镉污染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此研究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合肥工业大学曹树青教授为该文通讯作者,严星星、黄莹、宋慧、陈峰为该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9636
学党史 · 知校情
1923年8月2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任命鲍罗廷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9月下旬,鲍罗廷到达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其他负责人。
【校史上的今天】
2018年8月2日至4日,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人工智能现场决赛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举行,我校学子在此次大赛上获一等奖。
素材来源:学习强国、《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校新闻文化网
学生编辑:付雨曼、李秋晨、韩彬妮
责任编辑:李庆宇、卫婷婷
猜你喜欢
素材来源 | 校全媒体中心
学生编辑 | 朱本舜
责任编辑 | 柏丽娜 卫婷婷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