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在深圳和杭州等你,一起买房,一起挥霍青春

2017-05-29 责任编辑:包不同 观点

Jessie| 格隆汇·专栏作者  来源:港股那点事


宏观经济研究员,投资最终投大势


马上就到毕业季了,又一波小鲜肉们要走出校园,奔向职场了。印象中自己毕业的时候,大家基本上只考虑工作与行业,户口只是被动地跟着工作走。


那个时候傻乎乎的,随工作就把户口丢在了长沙这个中部城市,之后心有不甘,又穷折腾,好歹把自己安顿到了深圳。


工作了N年之后才顿悟自己当年的幼稚:你的户籍所在地,大概率超过你的后天努力。


我这种非富非贵,几乎注定会平庸一生的普通人,能比绝大多数当年的同学发展得好很多,不是我比他们优秀多少,而是我人在深圳,我的职场与房子也在深圳,而他们人在长沙,他们的职场与房子也在长沙。


是人与人的比拼,更是城与城的比拼。


所以,你去哪里安顿你的恋人、你的家、你的青春,无比重要。


选择因素多多,福利、医疗、教育、房价、发展机会……,这些都是你选择和评判一个城市有没有未来的核心要素。但在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到来、房价普遍高企、经济开始下行、各方陷入存量资源博弈的时候,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未来,其实只需看一个标准。


它对年轻人落户的严苛与否——未来的城市,土地不是资源,年轻人才是。

 

✦   一、已经开打的人口大战

 

人口争夺大战,这将是未来存量博弈的中国城市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决战。


我们有个成语叫“安土重迁”,大意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不过,与其说人依恋故土,不如说人依附一种经济关系。农业社会里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土地,土地是没法漂移的,所以人也不会轻易迁移。


经济关系一变,再依恋也会做出选择。


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经济已经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下来了,从解放那刻起,人就获取了无限选择的自由。


所以对各地方政府来说,无论是否准备好了,过去农业社会和平年代里不会发生的人口大规模流失现在却会发生,这一趋势在整个国家人口红利拐点的时候,会对城市未来产生致命的影响。


延续46年之久的计划生育,则加快和加剧了这场人口争夺大战的到来。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始于20世纪70年代,可以看到从1971年以来(1970年之前的人口数据有些缺失,故不考虑),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路下行。1971年时,人口增长了2.7%,到2016年时增长率仅为0.59%。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全球几个主要国家2016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可以看到,这个数据低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越南、印尼等新兴国家,仅比欧洲及日韩好点。



我把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人口结构图摆在这里(见下图),细思是不是极恐?从人口趋势上看,大概率,印度是昨天的中国,日本是明天的中国。



如果总人口好歹维持了正的增长率让你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劳动力的绝对减少绝对是个噩梦了。可以看到,2014年开始中国劳动力人口出现了绝对负增长,2014年比2013年减少了145.5万劳动力,2015年又下降了160.6万,2016年有所增加(注:单位是万人)。


 

2016年的增加,我觉得就算不是误差造成的,也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为什么呢,你看0-14岁的人口增长情况就知道了

 


就算现在执行的生育政策起作用,2014年0-14岁人口扭转下滑趋势,不过这究竟是生育政策调整的结果,还是因为人口基数问题呢?注意8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有个短暂的提升,这批人正好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了),也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看到流入劳动力的人口增加(年龄到达15岁),并且即使增加,短时间内也赶不上流出劳动力的人口(年龄达到65岁)。


一个城市要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三个要素:技术、资本和劳动力,而技术与资本的维护、积累和更新,又离不开人口。


所以,说到底,还是人口,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吸走农村人口,完成城镇化的过程(尽管许多人仍然是农村户口,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在城市了)。那么接下来的劳动力绝对减少的时期,将面临的就是一个城市吸走另一个城市劳动力的局面了。


结论非常清晰而冰冷:


能从周边持续抽血(吸引劳动人口)的城市,将继续保持繁荣。而被抽血的城市,或者走向衰退,或者陷入停滞(有增长也是是被动的,跟着大时代的技术发展进步而增长)。


✦   二、人口争夺:少数城市在布局,多数城市在睡觉

 

城市争夺人口大战已经开打,争夺大战的武器,我分为软武器和硬武器。


软武器指就业、医疗、教育、环境等,概括来称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这个武器是过去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结果,地方政府也无能改变。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时候实际上就对软武器进行了筛选。为什么选择北上广深,你问十个人,十个人会回答你那里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软武器上,一线、二线城市先天地获得了对三线以下城市的优势。


软武器是地方政府控制不了的,不过地方政府还握有一把硬武器,即吸引年轻人的落户政策。


三线以下以及部分二线在软武器上已经输了招了,所以在硬武器的评估上就不用讨论它们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乡土、情怀、恋人等等因素去往三线及以下城市,否则你会用一辈子去为这个错误买单——当然,你有超高情怀,另当别论。


我这里就只比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珠三角(广州、深圳),再加中部的武汉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


北京的落户政策是什么样的,你想想北京户口有多难获得就知道了。我找了下北京2016年人才落户的具体条件,如下:



可以看到,不仅你要符合条件,你的公司还要符合条件,不仅你的学历要符合条件,你的专业还要符合条件。


这基本意味着关门,把人往外赶!


首都强大完善的社会福利、教育环境,以及发展机会,对年轻人有天然的磁吸能力。把人往外赶,也只有财大气粗,底子足够厚实,根本不愁人才的北京可以做得出来。


但这如同当年的计划生育——这种政策一直维持,迟早会把北京变成一个老态龙钟,没有未来和希望的城市。


北京的“闭关”,给相邻的城市提供了空间与机会。所以相邻的天津落户就容易得多了,只要你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年龄符合要求就可以落户了。



但根据我的了解,实操上,本科生落户天津,其实隐形障碍颇多。某种程度上,天津依然没有抛弃昔日津门大户人家的做派,对年轻人的欢迎,多少有些叶公好龙。


人满为患的上海落户难度,看上去仅次于北京(见下图)。这也说明,上海并未刻意加入,甚至是在淡化人口争夺。好在上海对周边江浙有天然的文化甚至血缘关联,这些让上海能够在民间的人口自发交换中保持人口结构的优化。



长三角吸引年轻人动作最大的是杭州:基本上有本科以上学历就无忧了(见下图):

 

 

而且类似深圳,杭州也是落户就给补贴,只是没有深圳那么壕而已:



这个城市的幸运之处,不单是拥有马云和阿里巴巴,更重要的是,它从骨子里对年轻人的拥抱与欢迎——一个越来越年轻的城市,怎么可能没有未来?


人口结构一直在恶化的南京,从2017年起取消了购房落户,实行积分落户,累计积分达到100分即可。

 


学历是个加分项,研究生学历就有100分了,这意味着研究生可以直接落户。但本科生只有80分,所以本科生并不能直接落户。结合南京的人口结构,南京这种做法,大概率可能只是为了卖房子而已,并不是真正有意识在争夺年轻人(见下图):



这种趋势下去,南京这个所谓的十二朝古都,其辉煌将永远是留在记忆里的一个梦而已。

 

广州看起来也在吸引年轻人,起点只需本科以上学历,但却画蛇添足:要再缴纳社保一年才可以。

 

考虑到近在咫尺的深圳近乎疯子一样的吸引年轻人的政策,广州这种做法,基本就是自己作死的节奏,“北上广深”这个词,大概率将成为“北上深”,广州就如同颇具历史的“黄埔军校”一样,曾经的绝对高地,最终默默观望历史的另一出精彩。



一线城市里,深圳的落户政策是最令人发指的:只要你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年龄符合要求,有单位肯接收,就可以了。



而且,来了就给安家费——市里发一笔,区里再发一笔,问你来还是不来:



求贤若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这种几乎“抓壮丁”式的做法,几乎是敞开军营招兵买马,在所有一线城市里,唯一一个。

 

中部的的人口争夺也蠢蠢欲动。武汉前不久出台了政策“大学毕业3年内无须买房可申请落户”——这在中部城市里是首家觉醒的。



最后来看看各个城市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2015年)。



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差,我称之为城市未来指数。两者差异最大的,就是深圳。


上海北京的户籍人口都在1300万以上了,天津1027万,广州和武汉都800多万,杭州有736万,而只有深圳仅355万。常住人口上深圳有1138万,比广州仅少了200万左右。所以深圳的户籍人口无论是绝对数上,还是相对数(占总人口比例),在主要大城市间都是最低的。


这样也不难理解深圳政府愿意下重金引进人才了。

当深圳的户籍人口接近广州、北京、上海的规模时,这个门一定就会关上(启示:抓紧时间先套利)。


人口争夺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现在是还看不出谁胜出了。不过想想,深圳和杭州这种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抵挡得住?这种趋势下,一大波高素质的小鲜肉会源源不断奔来。


所以,如果说未来最看好中国哪个城市的发展的话,我当仁不让,选深圳与杭州。


没有各个城市的详细人口结构,腾讯倒是发布了2017年城市年轻指数,聊做参考吧。一线二线在年轻指数上平均得分最高,可见一线二线对三线以下城市的年轻劳动力的抽血效应。



如果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思考这个问题,康波周期中最大的周期是人口周期,人口结构基本就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周期中的不同位置。在总体结构日渐趋近的背景下,各大城市未来在竞争力上的博弈,就不仅仅是在资金产业之间的争夺,而是体现在年轻人口的争夺上,再好的规划,再宏伟的蓝图,还是要回归到高质量的劳动力上。


也许有的城市可以依托丰厚的资本储备或者政策倾斜活得滋润,但将来必然是资本追着人来走的,人口结构的调整是长周期不可逆的事情,当下的人口结构决定了20年后的城市发展空间,后知后觉就真的一步慢,步步慢了。

 

✦   结语

 

回看过去30年,一个普通的越南人跟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同等的努力,中国人大概率混得比越南人要好,因为中国发展更快。


选城市落户也是一个道理,你所在的城市腾飞,你大概率也会被带着飞。你所在的城市沉沦,你大概率也会被埋葬。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


我在深圳和杭州等你,一起买房,谈恋爱,一起挥霍青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