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西大突围2017

2017-07-05 责任编辑:包不同 观点

作者及来源:平客(pink9981)


山西目前的问题,表面是GDP低位运行,实质是山西在历史面前,陷入了百年困境。

 

自上世纪初,随着清王朝倒台,曾一度“通汇天下”的晋商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山西的面目便开始模糊不清。但很快,留日归来的阎锡山接盘治晋38年,一度成为华北样板;1949年以后,在前三十年中,山西以“大基建”闻名全国;后三十年,以1979年山西上书国务院,立志成为“煤电能源基地”为拐点,“能源大省”一梦三十载,虽有起落,但山西“以煤为基”,也曾有过自己的黄金年代。

 

当中国进入“新常态”,举国在内外时局变幻中转身,山西,又一次在梦中惊醒。煤炭这一页是肯定要翻篇了,但接下来的前行的方向呢?回首百年,山西从未遭遇如此深刻的挫折,一觉醒来,竟已徘徊在边缘——连新疆西藏青海都成了赶超的对象。我靠!

 

山西,进入了一个百年困境。

山西,要积蓄能量,找准方向进行大突围。

如若突围失败,下一个百年的山西,将彻底沦落为三流省份!

 

(一)阎锡山版“山西治理”的后评价

山西要走出世纪困境,实现百年突围,就不能不总结山西的经(失)验(败)。

 

阎锡山治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17年提出的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六政三事”,以及随后制订的以振兴山西工业经济为主的“厚生计划”。这两项山西治理方略,主要内容就是:大兴水利,种树养蚕,发展畜牧业;禁吸鸦片,解放男人的辫子,女人的小脚(你没看错);工业上开办炼油、炼钢、机器、电气等工厂44处。工业预算经费占整体预算的87.6%,手笔不可谓不大。

 

第二阶段是在1932年,阎推出了更为宏大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这项规划的核心分别是“村本政治”和“经济全覆盖”,通俗的说,前三年政治建设,打造好的经济建设环境,后七年火力全开拼经济。这是因为在第一阶段,只顾及了工农业,忽视了金融商业,交通等,此一阶段要对其进行弥补。

 

从项目后评价来看,阎的两个阶段的建设,有三方面的成效。1.农业经济成就大,1936年的山西粮食总产量达到3367410吨,不仅是山西农业发展历史上的最高峰值,更是直到15年后1952年才被赶超。2.工业发展成绩显著,到1936年,山西官办的各种工商业,其设备占当时全国机器业总数的60%,工人占全国总人数的40%。3.在金融业方面,山西开办的6个银行资本总额,相当于当时中央政府四大行(中央、中国、交通和农民银行)资产总额的19.52%,当时山西银行大抵相等于中国交通银行。

 

为什么所有的数据都只统计到1936年,而没有到规划期末的1942年?因为从外部环境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了,阎锡山的“十年战略”被迫提前结束了。十年计划仅仅实施了五年就拦腰截断了。

 

但就是这短短的五年,我们客观公允的说,阎锡山还是相当成功的,他的“山西治理”经验,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留意。第一“局势安定”:自阎锡山1917年执掌山西起到1936年,20年山西无战事,几次军阀混战,都在境外,阎老板还浑水摸鱼乘机占领过河北,北京天津。第二“让市场配置资源”:尤其在金融业,阎放手让山西银行发行纸币,筹措资金,大批资金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力保障。第三“独立自主”:出于安全考虑,阎既没有依靠列强“举外债”,也没勾搭“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苦练内功自给自足。第四“不拘一格用人才”:主要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派山西娃娃们去美国,去日本,去德国,都是为了人才成长,而参与分红,管理,都是提高人才的积极性。甚至为了使用“外脑”,容留了万把日本人在山西,这在抗战后的语境里,阎就属于“政治不正确”了。

 

(二)第二个讲“山西故事”的人

在百年山西的时空里,1949年以前阎锡山“治晋”,1949年以后,则由另一个山西人继续“演绎”。

 

这个人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就是他,顶层设计了大历史中1980的山西。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至今活在这个“设计”的后果里。

 

但现在,让我们暂时简单回顾一下,1949以后,1980以前,山西的时局。

 

这一阶段,山西随着国策起舞,短暂迎来过建设的小高潮,但很快在举国“三线”建设中沦为吃瓜群众。1953年的元旦,随着《人民日报》的一篇“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山西被要求建设成为重工业区,“太原、大同两市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城市”,从此拉开了十年山西基础建设的大幕。

 

这十年时间里,国家在山西共投建厂矿220个,其中太原45项,大同38项,占全省的37%;长治21项,阳泉28项,占全省的22%;其余7地市瓜分了剩下的41%的名额。这220个项目中,110项是煤炭工业部的项目,机械工业部项目78个,其次是电力13项,化工冶金10项,这也基本构成了这一时期山西的工业布局。

 

之后的“三线建设”,外因是中国国防边疆沿海的环境恶化,1965年中央提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决定把国家的财力和工业重心转向西南部的战略决策,国家工业中心向后方转移。这么一转移,山西的十年“大基建”也宣告结束,在此以后,山西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859924万元,仅占全国基本建设2.4%,最明显的,是中央直属企业在山西的数量从238个断崖式降到了49个,中央企业占工业总值的比重从1965年的49.7%减少到1975年11.9%。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心情是跌宕起伏的。“大基建”时期固然有一半是煤炭类产业,但工业科技的重心依然在山西,不要忘记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芯片,就是在太原研发生产的。换句话说,太钢能在2017年初生产出圆珠笔头,一举打破国内的空白,从渊源上说,也是吃着“大基建”的老底。

 

山西从工业新贵沦落到吃瓜群众,一个山西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对于山西的影响力,从各种野史上来说,山西就是他的“势力范围”。如何从正史野史中汲取信息,并形成较为理性客观的判断,由于一手资料的匮乏,作者由衷感到这是一件异常危险的事业。在这里,我们仅从事件本身出发,为之评述。

 

这个第二个讲山西故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薄一波。

 

(三)1979年,薄一波成为山西的总设计师

在我们当下的年代语境里,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了,更多的,是他那出风头更甚的儿子,在中国西南重庆曾掀起的风暴。但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薄一波在彼时中国,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他的故乡山西。

 

当然,在这里,我们仍然以事件为主线,全面解析百年山西走过的道路。

 

1979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到山西考察工作,他先后考察了太原钢铁公司、太原重型机器厂、西山矿务局等厂矿企业,以及大同矿务局晋华宫矿和云冈矿,期间召开了近10次调查会。随后薄以《尽快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为题,向国务院财经委表达他“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煤和电)基地,从而有力地支援全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的设想。

 

1979年9月19日,山西省委、省革委向中央呈报了《关于把山西建成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此后,山西省委就能源基地建设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1980年7月,山西省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纲要(草案)》。

1981年6月,国务院就山西煤炭开发问题进行了论证。

1982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综合研究。

198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能源基地,并设立了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这标志着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方针的基本确立。

 

时隔38年后,作者找到了薄一波的这篇文章。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真相,更零损失的还原现场,历尽种种云雾,平某最终选择了删节最少的这一版,由此寻找薄一波设计山西的完整心路。

 

在薄一波对经济与山西的认识架构里: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证明充足的能源供应是整个国民经济高速持久稳定地发展的可靠基础而煤炭不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我国能源构成的主要部分。因此, 大规模地开发山西煤炭, 这是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对于山西的经济结构,这位前副总理的战略设想是,以煤炭为中心,协同发展其它产业。“逐步地形成以煤炭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作者微信公众号:pink9981)

 

以此为支撑的共识,是“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又有比较好的重工业基础, 具有大规模发展能源工业的极有利的条件。但是, 目前农业和轻工业还比较落后, 轻工业品有近百分之四十要依赖外地供应, 重工业各部门各搞一套, 自成体系。只有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才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强大的能源基地。”

 

应该说,以薄一波的这次视察为起点,以这篇文章为基调,以山西的的响应为动力,百年山西进入了第二次历史的拐点。

 

(四)“能源魔咒”锁死山西三十年

说是历史拐点,是因为从此起步,山西真正开始被能源所诅咒,用当下流行的话说,能源魔咒将山西“锁死”了。

 

但在锁死之前,山西也有过短暂的“光辉岁月”。至少与现在灰头土脸垫底的GDP排名比起来,山西在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中,综合实力曾排名全国第7。当时山西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3.1%、13.4%和8.2%,是194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这样的成绩与全国同期比较,增长速度也高出个2~3个百分点,在纵向上横向上均达到峰值。

 

所以如何来评价这位山西总设计师决策的得失呢?我们只能说,在时间轴上,刚开始提出的“山西能源基地战略”,客观上是符合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准确的响应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也因地制宜将山西省的省情进行了最深度的结合,抓住了山西的发展机遇。但在1985年以后,持续失调的经济结构,粗放的经营管理,使山西很快被打回原形,到八十年代末期,山西省的人均收入已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山西短暂的“成功”,第一源自国家的投资拉动,将山西建成能源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有这个“土豪”出手来包装山西,山西很快成为“网红”;第二个原因就是“垄断”,其时的陕西,内蒙的大型煤田还在酣睡,山西外调的煤炭高峰时占全国的70%,跟现在俄罗斯守着天然气阀门差不多。

 

山西的失败咎由自取。只想着有水快流,其他产业尤其轻工业被“自废武功”,春笋牌电视机、海棠牌洗衣机、白猫牌洗衣粉等制造、轻工品牌都被挤在逼仄的空间里喘息,山西铁路92%的流量给了煤炭,致使农副产品,人流物流全部被阻断,出不去也进不来。那时候,谁能批上“条子”就能搞到车皮,就能迅速发财致富,山西女商人丁书苗就在那个时候放弃晋城火车站的小饭店,经郑州铁路局,一路走到铁道部长的办公室。

 

1986年,山西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去库存压力最大达到5000万吨。从此网红失宠,垄断不再,短暂亢奋过后,山西一蹶不振。九十年代中期,“转型发展”摆上了山西省政府的案头。山西渴望华丽的转身,想要黑色转绿色,地下转地上,“穷挫矮”逆袭成“高富帅”,从此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山西的确有过这样的尝试,1996年,山西省委通过了《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就是要大力压缩了煤炭、冶金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淘汰一批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到1998年,山西关停的小煤矿、小炼焦厂、小炼铁厂就有几千家。

 

就在山西苦练内功,苦苦破解煤炭枷锁之际,又一个外因环境的变量,让山西的转型之路提前破产了,“小鲜肉”培训班中途散伙了。我们现在习惯统称为的“煤炭黄金十年”猝不及防的来临了。

 

 

(五)挣扎,奔跑,跌倒,挣扎……

当来到南京896天的歌手李志,带一点颓废带一点伤的吟唱“热河路”的时候。山西三十年的转型发展,亦如歌中所唱的,“每天都有人在直线和曲线之间迷路,气喘嘘嘘眼泪模糊奔跑跌倒奔跑”。

 

山西1996年开始转型,在次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艰难挣扎,奔跑。应该说,从1996到2006,山西一直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在这期间,作者个人觉得最大的成绩,就是旅游业从0到1的生成,崛起。

 

从大数据上来看,200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为739.32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10倍有余,平均每年增速达30.7%,远超山西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2003年全

省旅游收入与的比值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到了2008年,这一指标则超过了平均水平一倍。初步形成了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游、晋中晋商大院游、晋南寻根文化游、晋东南太行山水游的基本布局。

 

旅游业,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文化业的整体发展。2001年的热映的《康熙王朝》,2006年播出的《乔家大院》,都是山西旅游战略在背后“发功”,前者带火了皇城相府,后者将晋商文化推至传播领域的巅峰。山西的软实力得到最大张力的释放。

 

现在我们反思,为什么突然会有“煤炭黄金十年”?不是说煤炭滞销了吗?资源经济不行了吗?为什么从2003年开始,不被看好的煤价突然开始发飙,而且一飙就是十年?这十年,对山西是利好?还是伤害?

 

概念意义上的“黄金十年”,是指从2003年到2013年间。其实这十年,不仅是煤炭的黄金岁月,也是中国命运的关键十年。当然在此,我们继续以煤炭为题而展开,正是因为煤炭的滞销,煤价的长期走低,山西才被迫“转型”发展,然而到了2001年的下半年,不经意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量:中国入世了!

 

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使得中国的产品进入全球资源配置,其上下游产业链被激活,能源需求在全球经济体的格局中被重新分配与调整,山西煤炭产业绝境中等来了订单支援

 

煤价复苏,中断了,或者干扰了山西的转型之路。2006年10月,随着煤炭旺盛的产业需求,山西提出要“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实现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2008年,山西提出的优化产业结构,向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都是围绕能源,围绕煤电。到了2009年,被称之为“国进民退”的煤矿重组开始了,在利益面前,国家资本大踏步前进,民企下的小产量煤矿被淘汰,被整合,浙商不惜搬动家乡政府为之说情解困。

 

就在山西“大干快上”的时候,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为另一个外因的环境变量,悄悄改组了全球的产品供应链格局。煤炭沿着惯性,继续狂奔,山西却未能准确判断外界的趋势,直到2012年底,产品积压的实在是无地可放了,这才被中央出手“供给侧改革”。

 

 

(六)新常态下的山西问题

从1979年到2016年,山西咬煤就像嗑药一样,愈发上瘾。

 

“转型发展”,山西从1996年喊到2016年,却在单一的煤电产业里愈陷愈深。“黄金十年”固然让山西高速发展过一阵子,但很快带来的环境包袱和“一坨一坨”的官场腐败重创了山西生态。(作者微信公众号:pink9981)

 

三十多年以来,山西挖煤大约120亿吨,按吨煤平均300元计算,这3.6万亿的大蛋糕都做了怎样的分配?谁是红利的最大享用者?这可以算一算收入支出的大帐,看看究竟从社会效益和财务效益上,煤炭带给山西的影响。

 

时间到了2013年的时候,中央出手着力产能过剩,进行“供给侧改革”,山西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经济新常态下,楼阳生开始治晋,从当前条件看,挑战巨大!

 

楼阳生在2016年11月当选为山西省省长,接盘治理山西,但他对山西并不陌生,在两年前山西最困难的时期,他已经来到这里。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他对山西的问题,有着洞若观火的冷静观察。

 

在2017年的时间维度上,为山西把脉,这些临床表现不可忽视:山西三十多年积累的“一煤独大”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体制性矛盾、创新不足“素质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由此带来的各种次生病症,层出不穷,如:企业负债率偏高、区域性金融风险较大、财政收支不平衡、就业增收困难、安全生产隐患较多、社会管理粗放、维稳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更重要的,经过三十年“嗑煤”,山西的“官心”和“民心”都在集体“变异”。煤炭不仅锁死山西经济,更锁死山西人心,长期累月挖煤,如“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山西的干部“不愿为、不敢为、不会为”,服务意识不强、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力;山西的老百姓丢失了晋商“通汇天下”的智慧和胸怀,一直在这条“黑道”上奔跑、跌倒、奔跑,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到北京去,到某某部去的前省长,潇洒的挥挥手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而山西的明天,方向又在哪里?

 

(七)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山西明天

2013年,就在煤炭黄金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提出了200年来最伟大的洲际发展战略,这就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本质,就是中国在发展战略布局上要“海陆并举”,是全球化下的再平衡。五百年来谁著史?哥伦布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继而开始了第一代全球化;19世纪,英国和英镑的崛起,开始殖民世界,这是第二代全球化;20世纪,美国人主导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继而挟“联合国”“世界银行”“北约”领导地球。这一次,“和而不同”的中国以全新的“天下观”为全人类顶层设计未来。

 

全球化的再平衡,就是要一举扭转500年来三代全球化造成的偏差。这500年来,由于航海的全球化,重商主义的全球化,使得形成了“乡村从属城市,东方从属西方,陆地从属海洋”的不平衡格局。而“一带一路”战略,最重要的,就是陆上的“西进”。

 

“一带一路”战略中规划的六大经济走廊,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有五个直接在陆地上贯通。受益最明显的,是新疆这样传统内陆地区,N年后会脱胎换骨成重要的国际口岸,沿海的口岸城市(比如广州,青岛)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会被完全镜像过去。

 

最近的一条新闻,作者觉得值得所有山西人沉思。2017年1月18日下午1点,第一列从中国浙江义乌市启程的货运列车,顺利抵达终点站英国伦敦。1月1日起,列车搭载着义乌市场上采购的日用百货、服装、布料和箱包等88箱小商品货物,从义乌西站启程,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国,经英吉利海峡隧道,最终抵达伦敦,全程运行12451公里,共历时18天。

 

这趟从浙江出发的国际贸易列车,没有从临近的海港出发到欧洲,而是选择了陆路。这是因为与海运相比,走铁路在时间上能缩短30天左右,费用上更是空运1/5左右。这是一个多么积极的信号。实际上,山西南面的河南,开通的“郑新欧”国际列车,从郑州的西面出发,从新疆阿拉山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后到达德国汉堡,运行时间仅16天左右,比从郑州东面的海港出发节约时间15天左右。和山西同处内陆的成都、重庆开通的国际快速列车,到达欧洲的时间最短是12天,比走海路节约30天以上,运输成本最少仅为空运的1/8。

 

山西人看到这些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心惊肉跳?这六大经济走廊,有两条就分别布局在山西的南北两端,“一带一路”战略里没有山西,但山西绝不能坐以待毙,面对新的百年机遇,山西必须突围!

 

(八)百年山西的得失

从阎锡山治晋,在1917年提出“六政三事”开始,到现在的2017年,已走过整整100年。这百年来山西的发展之路,是时候做个总结了。

 

百年山西的奋斗史,我们从技术路径上,大致可以简单粗暴的概括为:自上而下,由外及内。

 

1949年以前,阎锡山在山西的改造行动,有着严重的“计划经济”倾向,这种倾向后来在1949以后的“大基地建设”,薄一波1979年“煤电基地建设”被一脉相承。政治强人自上而下设计山西,为百年山西打下深深的个性烙印。从周期效益上评价,以国有投资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曾迅速促进过山西的发展脚步,但在动态的长线发展过程中,山西自身很难因应形势,做出调整。

 

1937年全面抗战,山西发展被迫因外在因素的环境变量,中断自己的奋斗之路,成为历史的遗憾。然而这样的遗憾一而再,再而三的接连上演:1965年,中国边防环境恶化,国家工业中心后移,山西的蓬勃兴起的“大基地建设”又一次被搁浅;2003年,山西调产转型接近中途U底,中国入世带动能源供求旺盛,煤炭之火再次燃遍三晋大地。

 

百年来的山西人,在天下大势面前,有“三不”主义!思想上不开放,态度上不积极,行动上不主动。和20世纪之前的山西人,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最让人心情沉重的,就是这五百年沧海桑田的转变,500年来最杰出的山西人是商人,这些人紧跟天下形势需要,走出中俄万里茶路,做起国际贸易,实验国家金融,写出中国银行最初的源代码;而500年后的山西商人,只能扑腾在煤铁资源,宛若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

 

尤其这自1917年以来,山西逐渐失语,走入历史困境。粗放的煤电已经做大,如何举重若轻的放下?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谁又来带领山西,突出地理上、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的重重包围?

 

(九)突围在2017

山西的出路,就在“一带一路”。冲出百年困境,离不开“一带一路”。

 

首先在思想领域的改造,我们要建设的是“天下山西”,而不是“山西的天下”,这个概念要打成思想钢印嵌进山西人的思想意识里。山西要睁开百年来浑浑噩噩的惺忪睡眼,重新打量世界,发现自己。顺势而为,借势而上,造势而动。要顺全球化再平衡的天下大势,开放心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要借中国“海陆并举”的世纪战略态势,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走出去;要造突围百年山西能源魔咒的声势,贯通五千年优秀山西文化的气势,化被动为主动,建构山西的未来。唯有在思想领域,全面系统升级,才能与世界对话。

 

山西,不能“形势完固”,将自己锁在地理上的“表里山河”。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面前,不能旁观热闹,行动上更应有所作为。方向上,以大同、朔州、忻州的晋北要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搭“中俄蒙经济走廊”之便利,发展自己;以运城为主的晋南,长治,晋城为主的晋东南,有天然势能冲入山下的中原经济区,挤上新亚欧大陆桥的国际列车;以太原为中心的城市群,因应陆权崛起的高铁时代,致力于“山西门户”的定位,以唐风晋韵风采拥抱世界。山西,不再以大山大河为疆界,化整为零,分散突击,彻彻底底融入天下。

 

在经济产业发展上,着力的领域要跳出传统产业布局和势力空间,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以工程建设为带动,输出成熟的基础建设技术模式。在煤机装备制造业、电厂投建运营等优势行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走进去;以中国现有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将山西产能就地转化,从“云端”联网送至境外。要深化“藏富于民,让利于民”治理理念,先行先试,在多个行业领域,降低门槛,激活山西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

 

汽车取代马车,微信超越短信,和后者的努力不努力没有任何关系,是技术的迭代革了他们的命。在技术创新领域,关键是人才。在北上广深,有无数优秀的山西青年,他们没有选择回到山西,固然有山西产业粗放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用人环境的恶性循环,用人机制的僵化守旧,各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很难在这样的生态中生根发芽。但山西唯有技术创新,才能赶超,才能弯道超车,真正实现跨越发展。

 

自上而下的,是流星的陨落,不是火箭的征程。

同样,一颗种子,一颗鸡蛋,只有由内向外击出,才是生命的开始。

山西,需要的是全新的生命,全新的征程。

 

一百年山西突围的路径,仍然需要山西人的智慧思考。

五百年晋商精神不灭,困则思变,山西终将脱胎换骨,涅磐重生。

五千年华夏文明之光不熄,厚积薄发,薪火相传,山西终将再次闪耀。

(完)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中产的收入被谁偷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