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汉武大帝、桑弘羊、盐铁论与中国宏观经济治理

2017-10-21 责任编辑:包不同 观点


文:赤松


古代中国诞生了多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些帝国创造了伟大的经济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这些成就是一次次辛苦耕耘、一次次经济变革、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学术争论慢慢累积起来的。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熟悉现代经典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远远多于中国自己的古代经济学著作。笔者是一个经济学重度爱好者,读过一些经济学书籍,对友人赠送给我的一本《盐铁论》爱不释手,经常拿来翻阅,久而久之对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子的……


那是公元前81年春天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稍微晚了一些。渭水河岸的汉帝国都城长安仍然萧风瑟瑟,毫无生气,但帝国上下都沉浸在一股春天将要到来的骚动和烦闷之中。就在那个春天,汉帝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帝国政策辩论大会,将汉武大帝、桑弘羊、盐铁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这几个关键词永久地串联起来。这个会议之重要,即便对当今中国的宏观经济实践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会议背景


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去世后,将帝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小皇子刘弗陵,为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干政之事这类悲剧重演,武帝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赵氏赐死,并委托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人辅政。由于小皇帝还是个小正太,他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玩耍,治国理政的重任就交给了辅政大臣,由于大臣们对国家大政方针意见不统一,霍光(大咖,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决定组织一次汉帝国的宏观政策大辩论。


盐铁会议由来


盐铁会议又称盐铁之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经济、外交、民生、治国理念)进行重新梳理和检讨,会议的核心主题聚焦于辩论汉帝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汉宣帝时,大臣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所以后来就将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之议。


正方桑弘羊(大咖2,宏观经济治理领域天才)


汉武帝时代重用人才,牛逼人物层出不穷,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前80年)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这个桑弘羊同学是个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13岁入侍宫中(若放在当今,肯定可以直升中科大少年班了),因财技非凡,33岁就当了汉帝国的财政大臣,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因功赐爵左庶长。得益于桑弘羊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汉帝国国库充盈,支撑起了汉武帝与匈奴,以及和各诸侯王之间的长时间大规模战争。他是此次辩论的正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汉帝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


反方贤良文学


汉朝时,中国还未兴科举,但庞大的帝国需要辈出的公务员,出人才就要进行选拔和测试,于是那时的“公务员考试”已有贤良与文学等科目,后将二者连称为贤良文学。人们将这些参加过以上科目考上的人称为贤良文学,西汉后期,儒生往往借此取得出身。如果按照今天的说法,当时参加此次辩论的贤良文学都应该算饱学之士。他们是当时汉帝国在经济、社会、外交、哲学上的著名学者和优秀代表,被认为是“民意”和“良心”的代表,是这场会议的反方。


辩论主题:汉帝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该向何处去?


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武帝大力支持下,汉帝国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官营盐铁、酒榷、均输等政策的实行,逐步使一部分财富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手中,使得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日趋贫困,到了汉昭帝时代,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帝国的官员们都在讨论如何改弦易辙,摆脱困境,一场旷世大辩论就此拉开。辩论核心议题包括国民收入、国家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对外贸易等,在今天看来这些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所以此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汉帝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该向何处去?


介绍了这次会议的背景之后,我们聚焦于当时会议本身,回顾整个会议以及这场会议对后来汉帝国以后的朝代产生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这次异常重要的会议,创下了多个记录。


1.最诡异的政策辩论


我们都知道,辩论赛的正反双方一般数量上是对等的。但这次会议诡异在于,正方主要是桑弘羊,而反方却多达60多人,大多属于各领域的知名学者。正反两方比例严重不对等,可以说应该算最不平等的辩论会议之一。桑弘羊虽然气场很大,面对这么多人围攻还是很被动,政策是由桑弘羊等制定的,但反对者众多,其实是一场对桑弘羊的批判会,大家把当时出现的所有宏观经济、社会问题全部归结到桑弘羊制定的政策上来。一方责难,桑弘羊只有硬着头皮上论坛,有点“舌战群儒”的感觉。


2.参会层次最高


不同于大学机构的学术争论和学术辩论,也不同于一般学者之间的辩论,这是政策制定者、朝廷重臣和其他博学之间(大部分是儒家学者)的辩论。对于桑弘羊而言,汉武帝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新皇帝时期已经饱受责难,社会大环境已对他不利;对反方而言,虽然代表大多数人的立场,但要战胜具有丰富宏观经济治理经验的桑弘羊也绝非易事。这就好比今天中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同独立经济学家、大学教授,以及中国各派最著名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我想如果今天也举办一场这样的辩论,肯定空前轰动。


3.会议时间最长


这次会议时间长的惊人。有多长?!说出来都吓一跳!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财经货币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同年七月,会议闭幕。也就是说辩论从农历二月到七月,持续时间长达近半年,换个说法的话,就是帝国官员们从新学期一开学一直开会开到了暑假。尼玛,整整开了一个学期的辩论会,堪称“史上最长”的宏观经济政策辩论会!


4.议题最广


从盐铁专营(国有经济政策)、算缗告缗(财政税收政策)、均输平准(宏观调控)等宏观经济政策,到主战还是主和的对外政策,以及到底是儒家治国、还是法家治国、还是黄老治国等治国理念的争论,以及经济政策导向到底是重义与重利的经济价值观取向问题,所涉及议题涵盖广泛,包罗万象。想想桑弘羊一个人对数十个各领域的大咖,所需要的知识、勇气和定力是令人折服的,桑弘羊绝对有几把刷子。


5.论战最激烈


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到汉昭帝时期许多人认为已经不合时宜。之前交代过,若没有桑弘羊的高超财技,汉帝国是没有这么多钱打如此规模的打仗的。在盐铁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在桑弘羊看来,农业并非财富的唯一源泉,工商业尤其商业同样是财富的源泉,甚至提出工商业的发展还制约着农业发展,指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而贤良文学争锋相对,认为农为本、商为末,重商主义会导致社会浮躁、重利轻义、奇技淫巧。双方的观点简直如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争论激烈。


6.成果最丰富


中国自秦国结束封建以来,就成为了一个大一统国家。大帝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宏观经济治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复杂,统一计量标准、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政策、产业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异常重要。从齐国管仲开始,经过秦朝初步系统化、到汉昭帝时期,中国已建立起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一系列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这次辩论,就是对汉帝国及以前春秋战国宏观经济学思想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整理后的文献资料达到10卷60篇,可谓鸿篇巨制。


7.理论最系统


《盐铁论》是汉朝时期中国古代宏观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货币政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用于军事斗争的手段,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到了汉代,理论更为庞杂。《盐铁论》中共十卷,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见原著本议、力耕、通有、贫富、救匮等篇)到产业经济政策(盐铁、水旱、轻重等篇),从对外贸易(通有、备胡、忧边等篇),再到到底该以工商为本还是以农业为本、到底该以“黄老之学”、“儒家仁义”治天下还是以兴工商、严刑法(孝养、疾贪、后刑)知天下,包罗万象,理论成熟、手段多样、体系全面、内涵丰富。


8.影响时间持续最长


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求废除盐、铁和酒的官府专营,并取消均输官。在后世看来,桑弘羊的许多论述都饱含真知灼见,但由于在当时社会舆论和政治斗争均不占优势,此次会议之后,汉帝国开始了宏观经济政策大转向,放开了盐铁等专营,更加抑制商业、重视农业。


以后2000多年的历代大一统王朝,均多少沿袭了汉帝国的宏观经济思路。但此后直到民国时期的两千多年,却再也没有召开过如此影响之大、议题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学术成果之丰富的宏观经济政策辩论会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今中国在讨论治国理念、“三农问题”、“国有经济改革”、政府职能定位、利率市场化、对外贸易等政策时,仍然可以找到当年盐铁会议的影子。


后续影响


汉武帝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大帝国、强大的武备、相对安全的边疆和令人艳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也因为连年征战和巨大耗费,造成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盐铁会议结束后,因指责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与民争利”的论调占了上风,汉帝国调整了盐铁专营政策,将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宏观经济政策就此转向。会议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元凤元年(公园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并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失利,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这位十三岁就入宫,当了数十年帝国“财政大臣”,并实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宏观经济学家、理财家、政治家戏剧性地结束了自己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写到这里,其实故事才开始,因为企图用4000字去总结那次影响深远的会议,阐述当时的政策背景和逻辑,理清各派的观点,显然不够。更限于篇幅和作者水平,本文仅可作为解读古代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实践的一个小小尝试,更多的精彩还需要大家跨越历史的尘封一起去探寻。

千岛书院好文推荐:无论西方怎么说,有国家真心想从中国身上学习治安和反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