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程,入选省级金课!
“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参加新闻发布会、第一次答记者问、第一次发表央媒新闻稿件......让我对记者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近日,来自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1级新闻专业学生向玉琪在朋友圈分享到。
此前,向玉琪通过投递简历、面试等流程,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贵州频道)的实习资格。到岗后,她收到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前往荔波参加“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南区)贵州分赛场体育舞蹈比赛”,现场要完成照片拍摄、采访和新闻稿件写作。
“开始接到任务会有点‘怵’,怕自己会做不好。但想到在学校里类似的新闻采访实践已经做过好多次了,暗暗给自己打气。”向玉琪说,活动结束后,她在1小时内把稿件发送给编辑老师,并获得对方发来的“赞”表情包,最终稿件在国际在线网站上发布。
向玉琪第一次作为记者代表参加发布会并提问
向玉琪口中的新闻采访实践是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开设的《深度报道》课程,这也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由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杨雅芸主讲。
“向上顺应行业巨变趋势,向下衔接个人发展机遇。”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度报道》课程通过实践类课程改革,以“案例工作坊+师生编辑部”的形式,探索地方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课程改革的新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之大变革、信息环境之大发展、媒介环境之大融合的背景需求,通过革新人才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把课堂搬到新闻现场
深挖课程实践模式
今年4月初的某天凌晨五点,正值采茶季,向玉琪和其他四位小组同学郑雨轩、孟家帆、包国邦、杨畅打着手电筒从学校出发前往位于惠水县蒙江街道长岩村的苗咕噜茶场,他们小组本学期深度报道的选题是《采茶焕新生 共绘振兴梦》,需要紧紧围绕该茶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采访,最终形成一篇可发表的新闻作品。
“要辟除陈旧教学模式,解决‘唤醒兴趣,分层教学,启智润心’的问题。”杨雅芸介绍,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不能走出校园和课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报道》课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具体来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度报道》课程设计中,前20个课时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授课,让学生能掌握深度报道的定义、如何进行深度报道选题、深度采访如何开展、深度报道采写中如何团队合作、深度采访如何转化为新闻作品等。后16个课时为课程实践,主要是将深度报道教学搬到新闻现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基层、走进人民群众中去开展新闻采访活动。
杨雅芸介绍:“要实施项目制教学,以成果为导向,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开展,将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实践能力。”
“模拟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来进行《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亮点。
课堂上,4-6名新闻学专业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并组成深度报道小组,小组要召开前期策划会、选题推进会、采访提纲讨论会,并以小组为单位到各选题的新闻现场实地采访,最终形成一篇可发表的新闻作品,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媒体深度报道工作场景。
学生在涟江村稻蛙鱼基地进行采访
据统计,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近5年来,通过《深度报道》等新闻实践课程,将30余篇学生优秀新闻作品推向媒体平台发布,100余名学生推荐至省、市县级媒体平台实习,受到业内、学界高度好评。
“新闻导师”把手教学
打造多主体联合实践模式
杨雅芸介绍,《深度报道》课程通过“课程创作化、教学现场化”的实践类课程模式变革,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深度教学改革,以项目制、竞赛式的方式承包给授课教师,邀请媒体记者担任业内导师指导学生选题,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一方面,学校与贵州日报社、多彩贵州网和惠水县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把教学现场搬到新闻现场,由业界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带领学生深入实践、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新闻导师”还参与各小组的选题讨论,提出指导性意见。
另一方面,课程已构建“业界导师+教师+学生”多主体联合评价体系。选题操作过程中,邀请业内导师参与讨论,了解深度报道进展、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指导意见。学生的新闻作品在主流媒体发表后,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选题操作心得和经验,再邀请教师、业界导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点评,形成多主体联合评价体系。
学生在各类主流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代表
2023年6月12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0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李清青等人的深度报道文章《唐娃娃:“黔”世今生绽放新光彩》刊发在贵州日报官方App天眼客户端,讲出了“唐娃娃”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故事,为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了生动样本。
随后,杨雅芸组织深度报道小组在班级进行采访写作经验分享,邀请贵州日报记者陈杨对作品进行点评,同时学生之间互评。
“同学们经过实践环节的训练,产出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为今后进入媒体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陈杨评价。
新闻学专业学生黄梦瑶表示,当看到身边同学在省级媒体发表了作品后,才觉得这件事情原来并不难,不仅有专业课教师的指导,还有专业的行业记者导师加入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指导中,要在课程学习中练好基本功,争取在省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
让“学生作业”转化成“行业作品”,将“教学现场”升格为“竞赛战场”——这是杨雅芸对于《深度报道》课程的实践目标。
扎根地方调研“真问题”
讲好课程思政探求动人贵州“新”故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大学教育中的根本。
“如何在新闻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路线,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等重点热点问题?”这是《深度报道》实践课程申报省级“金课”之初,杨雅芸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她想,要在新闻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
在选题确定中,她鼓励学生走进贵州基层,把选题方向放到贵州大地,放到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实践开始前,她总会这样叮嘱学生。
惠水马肉产业、鲟鱼、茶产业、家具厂、花卉基地、大学生创业......2024年春季学期,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开设《深度报道》课程,学生将选题聚焦到身边的各行各业,以学生记者视角,实践《深度报道》课程,讲好他们眼中的贵州新故事。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同感,达到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的品德教育目标,为党和人民培养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杨雅芸表示。
学生镜头下的凌晨采茶人
往 期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