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起15年前与曹景行老师的那场对话

新闻爱好者杂志社 新闻爱好者杂志 2023-03-26


2022年2月11日凌晨,曹景行在上海去世。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起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应聘《亚洲周刊》撰述员,1994年担任副总编,之后兼任《明报》主笔,写社论和评论。1997年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从2009年2月起,曹景行先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简介参见澎湃新闻2022年2月11日公众号)


图为曹景行先生
2007年立春时节,在静静的清华校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有着招牌式灰白头发、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的曹景行,热情地接受我们的采访。
曹景行,沉默时目光透着平静和优雅,做事时却风风火火,有着超出60多岁年纪的敏锐和效率。从上海到香港,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到平面媒体再到担任凤凰卫视首位“银发评论员”,曹景行完成了一系列华丽而潇洒的转行,得到了一份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幸运。
曹景行以其清秀儒雅的外形,简练独到的“曹氏评论”深获受众好评,其本人也被评为“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记者:美国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丹·拉瑟,作为“银发记者”职业生命都很绵长。作为开凤凰的“白头评论员”体制先河的贡献者,您如何看待年轻的俊男靓女扎堆的现行节目主持人聘用体制?

曹景行: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有些媒体更喜欢年轻的节目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也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有些栏目老头老太太主持人更适。这种选择是由市场决定的,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另外,在官本位的影响下,有些干到中年的主持人、记者等,如没当官,或多或少就有失落感,“干而优则官”嘛。市场决定一切。竞争在发生变化,多元化的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 
记者:把《时事开讲》办成凤凰卫视的品牌节目-“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您功不可没,但为何把《时事开讲》比作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
曹景行:1999年8月开播的《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资讯类节目的另一个分支。实际上是当年5月“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的产物。连续一周以《中国人今天说不》为题,首次尝试以直播的方式把新闻播报同分析评论结合起来,观众反响强烈,以至有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也使我们发现,观众看了凤凰的新闻报道后,还希望对重大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有更多的了解。它的操作很简单,目的是让节目主持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节目的内容上。凤凰体制的灵活给了主持人超出预料的空间;资源的不足又迫使主持人 “另辟蹊径”,结果反而成为凤凰不可复制的优势。对我而言,知道每天半夜时分有一群忠实的观众相伴,比什么都可贵。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就由于拥有充足资金、先进技术、场地、光纤传输等,多元节目的制作成为可能。《时事开讲》节目成本低,很简单。不需要繁琐的机制,一个人制作机制比较灵活。

记者:从《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到《风范大国民》《口述历史》等,您在凤凰主持了一系列节目,从时政新闻到软新闻,您如何看待?
景行:新闻无所谓“软”“硬”。新闻反映的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在1月18日的节目中,我去了重庆,有一位娱乐圈的演艺人员也在重庆,我就讲述这一消息。以软新闻反映社会现象,而且,我也在节目中谈过美国大片《越狱》。去年年底,作为主持人和杨澜一起给获奖媒体颁发了领先风尚奖。《广州日报》也获了奖,作为党报它也引领风尚。

记者:为何花甲之年重返校园?
曹景行:2005年7月,我来到清华,喜欢做老师。我与清华有缘,也算是“退休”的过渡形式。一个人忙忙碌碌大半生,已是花甲之年,能在退休之前到大学待几年,是人生美事。北京的秋天很舒服。傍晚,开始变黄的树叶在夕阳下一片金黄,连吹来的风都是爽人的“金风”。此刻,在清华园里骑车回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再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以前在业界所做的案例在教学中加以研究。

记者:我国内地的新闻体制与香港的新闻体制有极大不同,凤凰卫视作为服务“两岸三地”的媒体,由于区域环境不同,您的节目《景行长安街》搬到我国内地,节目宗旨有何变化?
曹景行:环境虽变,宗旨依旧。到北京后,节目的宗旨没有变化。凭借电脑技术,《景行长安街》以虚拟的北京长安街为背景,面向两岸三地,服务华人社会。香港早期是最新资讯的起源地,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天,两岸三地,包括整个亚洲的新闻重心已移到北京。既然如此,我辈何必“固守”香港,天天咀嚼别人提供的东西,做“二手”新闻?做新闻就要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做新闻就是要看到新闻发生的变化,要为观众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因此,我决意移居北京,到重大新闻最多的地方去采访,去做评论节目。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天天逼近,未来3年北京一定十分精彩。但是节目形式没变化,宗旨也没有变化。

记者:30岁回城才头一次看上电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选择去做一位电视人;从纸媒到电媒,您每次转行都华丽而潇洒,积累阅历是否是您成功的试金石?
曹景行:过去的积累,在农村做知青,在复旦读书,家庭的熏陶,在社科院做研究员,这都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在下乡的时候看书,在大学的时候看书,在社科院的时候看书,以及在香港这几年的积累,支持了我的事业。书是人类文明、文化、智慧的最好浓缩。下乡的各种环境都经历过。香港是市场经济社会,需要有竞争力的人才。知识、经验积累和视野是在过去形成的,在过去经历中打拼的。《时事开讲》中的9位评论员,阮次山、何亮亮等都有长期的评论经验。可以说,通过积累和阅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曹景行有收集资料的好习惯,随时带着把剪刀,将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收藏
记者:您在采访中曾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记者,不管他是什么记者,他一定要掌握两个工具,第一是财经历史,第二是懂外文。一般说来,中国新闻史上张季鸾、章太炎、梁启超,要么学历史出身,要么是史学家。您觉得史学思维对新闻工作有具体帮助吗?

曹景行:我做新闻很偶然。我觉得历史、经济、英语对自己很有用,自己也感兴趣。4年历史系本科生活,把历史好好研究了一番。在研究世界经济的日子里,如醉如痴。由于频繁地查阅英文生词,我翻烂了两本英文词典。从我个人的教育经历和新闻工作经验来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记者,不论他是什么记者,他一定要掌握两个工具:第一,要懂财经、历史;第二,要懂外文。现实是横切面,历史是纵切面。经济利益原因、历史原因、科学原因、文化原因都对新闻事件有影响。记者要探讨新闻事件背后的含义,分析这些含义折射的社会现象。 
记者: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评论节目和凤凰卫视的电视评论节目有何不同? 曹景行: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评论节目与凤凰卫视的电视评论节目互相冲击,互相影响。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与央视所走的路数不同,两者的体制不同。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新闻专题走到一定程度,受到体制约束。而凤凰的体制更有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方向探索。2003年《新闻频道》就做了新的实践。评论是一个多元化形态,凤凰也适合多元化形态的存在。
本文原载于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5期《最美不过夕阳红》(个别处有改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