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非遗】渔村风情别样美

李源华 文化金山 2019-04-12


漫步金山嘴渔村,放眼浩渺杭州湾,不用刻意搜索,不必苦苦探寻,吹着略带腥味的海风,你随时都能领略到这个千年小渔村的别样风情。


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地区最后一个小渔村,它在杭州湾的涛声里静默如斯,美丽如斯。这个上海沿海成陆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渔业村落,似乎也得益于它偏居上海西南郊之地理位置,渔村习俗得以保存完好,海渔文化的气息洋溢其间。



走在从海塘直接而下的渔村小街上,妈祖文化纪念馆、海渔文化展示馆、艺术工作室、民宿、金山特色美食铺子、手工艺品小店等等鳞次栉比。黛瓦白墙,一幅幅渔民画扑入眼帘,描绘渔民生产生活、渔村风俗风情的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世代沿海而居傍海而生的金山嘴渔民,他们以强健体魄和勇敢胆识驰骋大海搏击风浪,用勤劳双手创造了物质财富,也用聪明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们在生产、生活、语言、艺术和行为规范上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习俗,逐渐规范着渔家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同时,也衍生出风格鲜明的渔村文化样式,生生不息绵延于今。


渔村习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由信仰习俗、饮食传统、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生活习俗、制作技艺六大板块组成,涵盖信仰、祭祀、渔事、饮食、烹饪、语言、艺术、婚丧、寿筵、节庆、服饰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以上海金山为典型的中国杭州湾海洋渔业文化的历史、发展和传承。


金山嘴渔村紧临杭州湾,南面王盘山,北临柘河,西依浙江白沙湾,东与上海奉贤漴缺相接。渔村与金山三岛隔海相望,紧靠海塘,塘外海潮直抵塘岸,史有“控扼大诲、襟带江浙”之说,是上海通向杭嘉湖平原的门户。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优越自然地理条件,渔民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优势,世代传承着特色鲜明的海渔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金山嘴渔村习俗。


金山嘴渔村群落中,以张家厍、荒墩、金山嘴、戚家墩、渔业村、九龙村、新江村等沿海区域为渔民主要聚居地,据史料记载,杭州湾的前身叫大南江,北岸就在王盘山、滩浒山一带,与南岸的宁波、慈溪仅一江之隔。逐水而居的先民,于此间捕鱼摸蟹男耕女织,人称“云间乡”是也。金山三岛当时都在陆地上,山旁有一大江,由西北方向来,经大金山北侧而过,于大金山东侧转向东南,经滩浒山西侧汇入大南江入海。这条江时称卧龙港,后名青龙港,乃上海地区最早对外通商的港口。沧海桑田,大金山沦海以后,大南江不复存在,杭州湾基本形成。海潮冲积,杭州湾北岸渐成两大犁形沙嘴:金山嘴和南汇嘴。金山嘴一带的海岸线,形似弯弓,两头突出,金山嘴深凹其内,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适合船只停泊,沿岸百姓开始走向滩涂,发展渔业,形成了渔村。相传渔港渔业贸易兴盛,每逢大鱼汛、海蛰汛,各地商贩云集。


金山嘴渔村的妈祖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妈祖庙,渔民称之为娘娘庙,供奉着妈祖金身。妈祖,是渔民心中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她乐于济世救民,疾恶如仇,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渔民,无关儒释道,她是一种淳朴的民间信仰。渔民对妈祖的称呼也特别,他们称妈祖为“望海娘娘”“娘娘菩萨”,这在全国各地的妈祖文化中,唯此一处。渔民信奉妈祖为渔村的守护神,一年四季都要祭拜。除夕、正月初五、汛前、丰收都有大型祭祀活动。



在渔村发展历史中,渔民创造了撇麻、结网、编篾袋、摇索等非常实用的劳作技艺,其中,以舢板船制作和各类海鲜产品的加工制作尤为突出。木船出海,在金山嘴渔村的渔业史上,是整个渔村发展的关键阶段,延续了近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经验。舢板船船头尖行驶快,顺风、逆风均能行驶,能工巧匠们用优质木材打造舢板船,一艘船要耗费十几个人力半年多时间方得以完成。渔村的姜品云师傅,继承和发扬舢板船制作技艺,造了一辈子的船,退休后他制作的舢板船模型在渔村文化展示馆、上海博物馆都有收藏展示,让参观者一睹舢板船风貌,感受渔民驾船出海、搏击风浪、满载而归的辛苦、勇敢和喜悦。


海鲜美味,当然越新鲜越好,但是,海鲜不易储存容易变质。渔民采用腌制、晾晒等方法,既封存了海鲜原有的美味,又便于较长时间保存。每到春夏秋三季鱼汛,黄鱼、鲳鱼、马鲛鱼、米鱼、鳓鱼、乌伦鱼、凤尾鱼、龙头烤、青蟹、梭子蟹、大白虾、白米虾满船满仓,渔民家家腌制海鱼,自家门前晒不下,就直接拿到海塘上去晒。海塘上自东而西,晒满了鱼鲞虾干,真是一道独特风景线。渔村独特的气候环境,加上当地渔民独有的腌制技艺,使得在金山嘴渔村腌制的海产品,独有风味。


最著名的虾干、鳗鲞、海蜇,并称金山嘴“渔味三绝”,闻名遐迩的渔家味道。杭州湾里的白米虾鲜美无比,晒制的米虾干可以炖蛋、烧虾仁豆腐羹,炒青菜时放些米虾干,是一道绝妙的渔家青菜。海鳗鱼,新鲜红烧固然滋味醇厚,但总不及腊冬里腌制的鳗鲞肉质丰满咸鲜诱人,民间自古有“新风鳗鲞味胜鸡”之说,待你尝过金山嘴鳗鲞,真觉此言不虚呢。每年农历六至九月,是金山嘴海蜇的旺发期。渔民腌制海蜇,必是地道的三矾头海蜇,必将每张海蜇皮上的红衣和海蜇肉去除干净,所以,腌制出来的海蜇,蜇皮洁白清透蜇头酱红紧实,吃口脆爽鲜美。渔民节俭,海蜇红衣也是舍不得扔的,殊不知他们顺手造就了一道美食,海蜇红衣煣韭菜,其味极鲜,除了渔民,鲜少有人得遇此等口福。渔味三绝之外,还有渔味三鲜,黄鱼鲞、臭鳓鱼、虾磨酱,称金山嘴“渔味三鲜”。春季,渔民将最小的白米虾磨制成虾酱,虾酱炖蛋鲜香嫩滑,让人多添一碗饭。金山嘴渔家菜,讲求食材的原汁原味,正是这种素面朝天的鲜美,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渔家风味。渔家老八样家家会做,人人爱吃,凭海临风的渔村海鲜一条街家家海风轻畅渔味鲜美。



金山嘴渔民沿海而居,海渔文化特色鲜明。渔村谚语、歇后语、故事,口耳相传流传有序,其中以潮汛谚语、天气谚语和鱼儿习性谚语为独特,这些生动有趣的谚语,帮助渔民利用天时地利,指导劳作和生活。渔村故事《青龙港》、《金田螺吊玉蟹》、《戚家军抗倭寇》等民间文学反映了金山嘴渔村的人民嫉恶如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渔家方言到处可见“海”的影子,在形容词中,海也用得特别多,如“海饭”(厉害),“海海饭”(非常厉害)。渔村的风情通过渔民画、调花灯、渔民号子、民歌、民谣等民间艺术活脱脱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渔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刻画了渔村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靡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基础调取自金山嘴渔村的小曲《小娇娇》,渔家阿婆哼唱的这首小曲,最终成就了江南小调之经典《茉莉花》。



渔民的劳动号子唱出了整体合作的力量,渔民腌制海产品崇尚的是节俭与地道,渔民送鱼鲜体现分享和感恩,渔民在候排、张闸网等日常劳作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之道。渔民讲的故事、画的画、表演的歌舞,赞美的是生活,歌颂的是真善美。金山嘴渔村习俗,不仅是一种习惯、风俗、技艺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情感、文化的传承。这些习俗不仅为这个千年小渔村注入了别样风情,也为杭州湾海洋渔业文化留下了活的历史和行走的风景。


(作者系金山区作家协会理事)


END


编辑丨玮玮   责编丨胡兰萍

投稿电子邮箱:culturejs@163.com



文化金山

微信号:shjswh

感谢您关注文化金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