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夏沙湖的前世今生(上 附珍贵视频)

2016-07-23 文/何彤慧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04g22zzr&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拍摄于1987年

宁夏平罗县的沙湖是一个面积8.2平方公里的心形湖泊,有“元宝湖”之称。

关于沙湖的来历,可以直接上溯到前进农场的鱼湖。据《前进农场志》记载,1952年,当时称为“国营平罗机械化农场”的前进农场在建场时,沙湖所在地是一片碟形洼地,当时称红渠洼,直到1958年贺兰山山洪暴发,这里大量蓄水才形成湖。1958年以后,农场成立了一个专业的渔业队开始捕鱼,自此,这片水域便有了前进鱼湖的称谓。为了维持鱼湖稳定渔业产量,前进农场将农田退水通过沟道排入鱼湖,还引入第三排水沟的水补充蓄水,使得鱼湖面积逐年扩大,渔业收入稳步提升。

然而这样解答沙湖的来历,似乎将沙湖讲得太平凡。

水与沙共存的景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不大可能的,沙漠中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湖?

奇幻的水沙组合景观,大漠风光与塞上江南双重风格的凝聚岂能以一句蓄水养鱼而概之?



沙水相伴的必然与偶然

沙漠中缺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沙漠中却不缺湖泊。

排行世界第四、我国第三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现有湖泊73个;银川平原北侧的乌兰布和沙漠西南,有著名的吉兰泰盐池,东侧的库布齐沙漠有七星湖;毛乌素沙地腹地有巴干淖尔、巴汗淖尔等大大小小的上百个湖泊(多为盐湖),且边缘有红碱淖、北大池、苟池等湖泊;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则有阿拉善的通湖、中卫的马场湖、龙湖等湖泊。这些都是水与沙以湖泊与沙山、湖泊与沙丘、湖泊与平沙地的形态组合成丰富多样的景观。


以上百米高,乃至500米高的金字塔形沙丘、格状沙丘为特色的巴丹吉林沙漠在几十年前还有130多个湖泊,现今虽然减到70余个,但是古树遗迹显示,在4000多年的岁月中,现有湖泊都保持了基本稳定的水面,沙山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位置。

在降水量每年只有40毫米,蒸发量百倍于降水量的沙漠中,这是难以想象的。同位素追踪研究揭示了巴丹吉林湖群稳定存在的原因,就是一条大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将祁连山的融雪水源源不断地补给这些湖群,也通过水分胶结作用阻止了沙漠的扩张,形成了湖映沙山、鱼苇相伴的奇观。


沙湖的名称在宁夏历史上不是独一无二的。

《嘉靖宁夏志》中记载过清代银川平原北部的一处沙湖,位置应在今石嘴山市境内。同时还记载银川(宁夏府城)的20里处的另一沙湖,国民党宁夏省政府建设厅1935年绘制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中,在当时宁夏县的王澄堡(贺兰潘昶)内就有一湖名为沙湖,按理说也是因为傍沙为湖而得名。但以后的地图中未有该沙湖的踪迹。


据报道,近年在南疆的若羌县境内的车尔臣河尾闾地带发现数十个沙漠环绕的湖泊,当地民众也称其为沙湖,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在非灌溉期内会上涨,而在灌溉期内会自动下降。


银川平原处在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量介于库布齐沙地所在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所在的阿拉善高原之间,而水面蒸发量显著低于此两者,湖泊周边出现沙丘在这一区域很正常。比较特殊的是平罗沙湖的沙丘只存在于湖泊的南侧,尤其在心形湖泊的凹区,嵌着一个高出湖面20米的沙丘,其后连着一串串或高或低的新月形和波伏状沙丘,哪一个都没有沙湖南侧的沙山高大。

单说这种平地突兀的一个大沙丘,其后排列一串串大小沙丘组成沙带的情形,在银川平原及其周边并不鲜见,这种大沙丘通常被称为沙头。邻近的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乡,就有人称大沙头和小沙头的两个沙丘,各自代表着一组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沙带,然而大小沙头的周边,却看不到一丝湖泊的痕迹。宁夏河东沙地也不乏大大小小的沙头,只是从遥感图像上也找不到沙湖这样的水沙组合,更没有类似情形的报道。


由此可见,水沙相伴不足为奇,但沙湖这样的水沙组合非常奇特,在银川平原及周边可谓绝无仅有。



沙湖“前世”的历史钩沉

明嘉靖九年(1530年),佥事齐之鸾主持修建了今平罗县城北十余里的长城北关门。

在其《朔方天堑北门关记》(《嘉靖宁夏新志》卷一之边防)中,最早出现“沙湖”一名,文中载:“由沙湖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筑墙……沙湖东至黄河凡五里,水涨则泽,竭则濡(土),虏可窍出,皆为墙。”

石嘴山市人大前副主任刘尚文先生著文,考证该沙湖为潮湖之前身,面积在200~300平方公里之间,亦为水面与沙丘融为一体的湖泊,当年的沙湖墩位置已确定,如今在星海湖即古沙湖的核心位置上。笔者基本赞同此观点,但是认为对明代北关城外沙湖面积的推测未免过大,位置失之太西,总体来说水沙相伴的空间格局在平罗一带明代即有之,但那时的所谓沙湖系黄河河泛形成的季节性大湖,与今之沙湖不在一处。而今之沙湖在有明一代的环境特征,尚无处可考。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书的《平罗记略》中收录的平罗知县徐保字(任职时间为1824~1830年)《改修新济渠字》一文记载:“新济渠者,镇朔堡民田四十二顷养命之源也。先是,镇朔、洪广皆受水于唐徕之大罗渠,以沙压不得水,开新济渠灌之,被其泽者,四十年矣。无河渠之侧,旧有沙窝,始而渠东,忽转而渠南。渠十余里横亘沙碛,由是断源绝流。夫镇朔孤悬贺兰之尾,村墟寥落,滩地荒远。当封表,有常信以截上流、有洪广以堵中游。岁修甫竣,即深通一律,尚难达水到梢,况以沙山限之,势更不能……”

显示清道光年间或者更早时期,今沙湖沙带所在区域已有沙窝,而且颇具流动性。

同文还记载,当时修通新济渠时还切断了旧有的杨渠、沙渠,县令徐保字命令“搭盖飞槽,以通水泽”。《平罗记略·卷六》还记载洪广营有十九处墩台易遭山洪,其中有新常沙墩、旧常沙墩和沙城墩三处墩台有“沙”字,鉴于墩台常以显著地物命名,故认为应该指的是沙地环境,似说明几处墩台既处于沙地之上(不排除为沙丘),又易被水淹,属于地近贺兰山,地势又相对低洼之所。


从1935年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上看,在今姚伏镇正西有一片很大的南北展布的长条形湖泊,名为西湖。

西湖西侧即为一大片沙地,图上面积约10倍于西湖。沙地西侧为近乎南北走向的新济渠,北侧紧临处无标志,土地类型不详,较远处标为西滩。由现在的姚伏至平罗的距离为参照大概估算,姚伏镇西侧沙地面积在80~100平方公里之间,现今这片沙地的面积为42.3平方公里。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1945年宁夏工程总队实测的《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图》上,在今沙湖的湖泊中心区的位置有一个地方叫“青草圈”,并有一条东自姚伏,西至汝箕沟的道路通过。青草圈的海拔在987~989米之间,与南侧闭合的995米等高线有数米的高差(解放战争时期地图的标高系统与现今大地测量的青岛海平面基准不一致)。姚伏西湖及其西侧的沙地未标出,但再往西却有1935年地图中未出现的新开渠通到镇朔堡,另有西大沟绕过镇朔堡后穿越今沙湖地界,并在堡西和前图标出的西滩一带各连通一个湖泊。


1952年前进农场建场时,沙湖水域尚未形成,南侧的沙带被称为“洪广沙滩”。1956年实测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上也没有水域标出。《宁夏农垦志》(1995年版)载:“1954年,前进农场开始种植业生产后,随着灌溉面积扩大,地下水水位逐步升高,位于农场东干渠以东、第六生产队以西、洪广沙滩以北的洼地逐渐出现明水。1957~1958年,连续出现几次山洪,第三排水沟决口,洪水和沟水流入洼坑内,形成平均水深1.2米,最深4米,水面8000亩,像‘元宝’形的湖泊。”

《前进农场志》(1992年版)记载沙湖水域是“1958年以前因特大降水有了较多积水,1958年以后,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地下水位升高,秋季又发山洪,第三排水沟决口,沟水大量进入洼地,形成面积为10000亩的湖。各种鱼类开始在这里生长繁殖,湖泊中还生长着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了天然饵料,成为农场的天然大渔湖……”


由上述史料可知,沙湖沙丘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存在,而沙湖水域的出现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事。沙湖原本是紧挨沙丘的一处碟形洼地,是贺兰山山洪宣泄的天然积水洼地,山洪过后洼地干涸,成为草滩地。现今沙湖水域在1958年前后形成,水的来源一是洪涝灾害,即贺兰山山洪水在洼地的积蓄;二是山洪造成第三排水沟决口,沙湖洼地(红渠洼)大量接纳沟道退水;三是灌溉用水增加,抬升地下水位,造成地下水补给的增加。


文章选自何彤慧著《朔雁沉沙》一书 图片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