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节目鉴宝专家“打眼”续:本土专家为您揭开西夏瓷器的神秘面纱

2016-12-13 刘宏安 文/图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一个桀骜不驯的民族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个神秘消失的王朝

一处隐迹荒漠的古窑

一种粗旷古朴的瓷器

一批重见天日的珍宝

1
流光溢彩的器物

灵武西夏瓷窑产品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有生活器皿、文房器具、娱乐用品、建筑材料等;釉色以黑釉、褐釉、白釉、青釉为主,也有少量姜黄釉印花碗碟。


生活器皿有碗、盘、壶、罐、盆、釜、灯等。


碗可分为高圈足碗、折檐碗、六棱碗、曲腹碗和斜壁碗;


盘有折檐盘和六棱盘;


盆有素面盆和鱼纹盆;


罐分无耳罐、单耳罐和双耳罐,以瓜棱形为多。


碗盘的圈足均挖足较深,足内壁倾斜或呈阶梯状,施釉较薄,器物外壁多施半釉,碗盘内底有沙圈痕迹。



文房器具有砚台和砚滴等。长方形砚台表面施白釉,有刻花图案和桃形墨池,制作精美。


凤形倒灌砚滴凤首,翅膀为模制,器身为轮制。


底部注口有圆孔与器内管状芯管相连。


注水时将砚滴倒置,由底孔芯管灌注,用时水从凤嘴流出,立置时水不会从底孔漏出。


纺轮、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生活器物,以瓷代替金属也是西夏人的创举。


各种动物雕塑品反映出游牧生活习俗。娱乐用品有瓷埙和棋子等,棋子为黑白两色,多为扁圆形素烧,少数表面为弧形,有些精美的纹饰为模具压制而成。

2
美幻绝伦的工艺——剔刻花

西夏瓷最典型的装饰特征就是在瓷器上剔刻花纹,这道工艺使其产品更为精美。


西夏瓷器釉色以黑白褐三色为主,剔刻花装饰工艺以牡丹、菊花、芍药、莲花等花卉纹饰为主。

剔刻花图案质朴、端庄,体现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特点。


剔刻花工艺有两道程序:首先是刻花,刻花不在平面上绘画,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体上用刻刀刻绘花纹和图案轮廓,要求工匠不但有熟练的技术,而且还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


第二道工序是剔釉,即将花纹图案周围多余的釉剔掉露出胎体,这道工序技术性很强,不但要熟悉花纹图案和结构,而且剔釉不能剔得过深而损伤器体。

根据出土的西夏瓷器判断,剔刻技法犀利流畅、刀痕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图案协调匀衡,反映出西夏窑工高超的制瓷工艺。

3
西夏瓷器的娇子——扁壶 

扁壶是游牧民族出行、狩猎、征战时携带盛水、酒或奶的容器。


西夏烧制扁壶数量大,器物造型质朴,图案花纹对称协调,制作精美,浮雕感强,是西夏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容器。


较大的扁壶为圈足扁壶,口小颈短,腹扁圆,壶中盛液体不易溢出。


小型扁壶器形与大型扁壶相似但不置圈足,体态轻盈,腹侧置双耳,随身携带简便实用。


扁壶是由两个浅腹体对接黏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合缝的堆泥条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腹中央有圆形圈足,正面圈足施釉,主体图案为对称开光剔刻牡丹花纹和弧弦牡丹叶纹。


扁壶口小腹大,圈足置腹中央,将壶口塞住可以平放,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固。扁壶两侧有耳便于结绳穿带,外出携带十分方便。


4
一处鲜为人知的窑址

2009 年, 灵武市文物工作者开展田野文物普查时,在宁东镇回民巷村南荒漠之中,发现一处西夏时期瓷窑遗址。


遗址东西长300 米,南北宽200 米,地表散落各类瓷器残片、窑具。雨过天晴的时候,这里瓷光闪闪,十分耀眼。

这处曾经繁盛的窑场因西夏的衰败而被遗弃,直到被黄沙掩埋。


当地村民把这道山梁叫作“瓦罐梁”, 朝夕放牧的羊群偶尔从这里匆匆过往,没有人在意它是古代的窑址。

遗址散落有瓷钩、支丁等小型器物,其间掺杂尚未燃尽的煤块、煤渣等。


窑炉内窑床上立有4 或6 根支柱,柱高1 米,窑床保存完整,形似洞穴。


窑炉后部为两个正方形烟囱,窑床与烟囱间有隔墙,隔墙上有4—6 个长方形出烟孔。

窑炉内散落大量瓷制窑具,有装烧器皿的匣钵、釉色不同的支丁,还有喇叭形的顶碗、圆形的垫圈、测试窑温度的火照等,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在窑炉内外,留有残碗破罐等各类器物及尚未烧制的素坯碗盘。

5
别具一格的烧法

灵武西夏瓷器装烧方法有:顶碗覆烧法、涩圈叠烧法、支圈正烧法、垫条扣烧法、涩圈叠烧法等。


覆烧法使用的是上口小、下口大的喇叭形顶碗或顶盘,即在碗盘坯体施釉后,将内底釉刮掉一圈,然后依次倒扣在顶碗上,一次可达十余件,最后放入匣钵烧制,这种覆烧法优于涩圈叠烧法。

匣钵是装烧器物最普通的用具,钵底部有一周或两周孔洞,便于排出匣钵内所烧坯体受热后放出的气体,还可以防止匣钵烧裂。


匣钵不但能保护坯体,避免与明火直接接触,使坯体受热均匀,而且还防止灰尘落在坯体上,提高瓷器质量。


6
深不可测的煤井

烧窑所需瓷土和燃料就地取材,以缩短交通运输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文物工作者在该窑西北300 米处,发现两处小煤窑井口,通过洞内遗留西夏瓷器残片推断,该煤井应建于西夏时期。


煤井口宽1.5 米,与地表呈25 度斜角向地下延伸,砂石洞壁及台阶凿刻规整,凿痕清晰,成人不用低头便可缓缓入内。


洞内阴暗潮湿,深不可及,从洞里捡拾到的瓷制油灯,推测出当年采煤工人的辛酸苦难。



西夏建窑之谜  西夏国境内缺乏金属矿产,因此,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不得不用瓷器来代替,瓷器在西夏人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煤是烧制瓷器的主要燃料,磁窑堡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煤层较浅便于开采,具有很长开采历史。在煤夹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和高岭石泥岩夹矸,是优质的制瓷原料。


窑址旁河沟四季水流不断,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磁窑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建立大型瓷窑的三个基本条件。

西夏瓷窑所产白瓷数量大、质量高,这与西夏陵出土的一批白瓷印证推断,西夏国崇尚白色。


从一些高质量的白瓷、剔刻花瓷、建筑材料判断,系为官府特定制作,但也有大量器皿是为民用生产。


西夏国与中原有着密切的技术交流和文化往来,大批中原制瓷匠人的移居,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灵武窑没有经过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便突然兴盛起来。

灵武西夏瓷窑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制瓷业的重点产区,也是宁夏境内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制瓷质量最高、唯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瓷窑。


研究证明,西夏制瓷工业技术高度发达,产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这些瓷器的出土,为研究党项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化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7
西夏瓷收藏升温

西夏国灭亡后因遗留物品较少,加之西夏瓷器的精美性而引起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近20 年来,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不断有灵武窑生产的西夏瓷器出土,国内收藏爱好者与日增多,北京、银川、灵武、吴忠均有藏品颇丰的藏家。


2009 年,在银川举办的第三届民间西夏古陶瓷联展上,来自国内12 个省市区的68 位收藏家带来近200 件西夏瓷器,其中青海和宁夏藏家的藏品引人瞩目。


2013 年,央视《寻宝》栏目走进银川,最终一件银川藏友选送的灵武窑西夏扁壶夺得宁夏最具文化价值的民间国宝。

也许远逝的王朝留下了太多神秘与迷惑,引起无数后世痴迷者无限的追思与向往,执着的收藏家一直在苦苦追寻灭失王国珍贵的民族珍宝。


据统计,全球目前保存完整的西夏瓷器约有百件左右,而精美绝伦的剔刻花完整器更是弥足珍贵。


因民间收藏西夏瓷器价格不断攀升,近年来在西北地区古玩市场不断有赝品充斥市场。


但赝品器形厚笨、剔刻线条呆板、胎体颜色异样、釉色通体一致,有经验的藏家往往比较容易识别。


文章作者刘宏安系灵武文物管理所所长

往期精选  点击查阅

1 央视节目鉴宝专家“打眼”,西夏瓷器真相几何?

2 还能喝到吗?那种熬出奶皮,醇香飘过的“北塔”牛奶......

3 1950:宁南山区剿匪记(上)

4 1950:宁南山区剿匪记(下)

5 探秘老银川:“天主堂”最早把西药引进老银川

6 宁夏民间高手传奇:三大聋子修高庙


期待您的各种“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