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秘老银川:银川老二中

2017-04-23 文/任全国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银川老二中,过去是宁夏文庙,建于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

     从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中的宁夏城图看,文庙的西边是儒学。儒学的学子,经常在这里,面对“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牌位顶礼膜拜。

     到了清代,文庙改为考棚。同治十年(1871年),银川书院移建于考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银川书院为宁夏府中学堂。

     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改为朔方高等小学,1916年成立甘肃省立第八师范。

     1920年,又成立了甘肃省第五中学,两校共用一个校舍,俗称“五中八师”。

从文庙到银川二中

1949年9月银川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迅速恢复经济建设,兴办教育,在文庙的所在地成立了宁夏工农速成中学。


1954年6月宁夏省撤销,中南部并入甘肃省,北部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银川成为甘肃省的一个专区,管辖永宁、贺兰、宁朔、陶乐、平罗、惠农六个县。同年银川专员公署在宁夏工农速成中学原址,维修了文庙,建立了银川初级中学,因此银川二中的建校时间定格为1954年。


建校当年招收了初中一年级四个班,从宁夏中学调拨来初中二年级一个班,五个班共计学生三百多人。


1956年,学校在银川东郊红花公社满春大队办了农场,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教育的基地。后来二中农场搬到良田公社魏家桥大队南边的西沙窝。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初级中学更名为银川市第二中学,并增设了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随着首府银川市人口和学生的日益增加,银川市政府在增设新学校的同时,加速了老学校的扩建步伐,银川二中的规模和办学条件迅速得到提升。


学校翻修了校门、围墙,新建了教室、老师宿舍,文庙也改成了图书馆,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也从1958年的十五个班,发展到1965年的二十四个班。在自治区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奔赴宁夏,满怀激情地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宁夏。


上海市动员文教系统的六百多人,拖家带口支援宁夏教育,被宁夏人亲切地称作“上海支教大队”。


银川市的教育系统,热情地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宁教师和支教毕业生。在这批人员中,有不少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当地学校里的优秀人才。


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银川二中等学校,对发展银川中学教育事业,汇集了正能量,功不可没。 


银川老二中著名老师和学生有: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

原银川二中副校长,著名书法家胡介文;

画家、美术教师丁钧;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赵宁安;

国内著名的国画家,骆驼画王胡正伟;

原宁夏大学美术系的教授,擅长画虎的“西北虎王”王敬平;

1964届初中毕业生李明,曾荣获西北五省少年乒乓球比赛冠军、宁夏乒乓球比赛冠军;

1965届初中毕业生穆刚,1982年参加全国航模比赛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

1968届初中毕业生任占国,中国象棋名手,现任宁夏象棋协会主席;等等。 

1962年 学校文艺宣传队为群众表演节目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校办工厂,走勤工俭学之路成了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银川二中的校办工厂,也白手起家,迈出了艰苦创业的步伐。


1960年银川二中被自治区政府评为“教育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1年,学校食堂被银川市政府评为“银川市先进食堂”。1963年以后,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有口皆碑,社会影响日益扩大。1958年才设立高中的银川二中,已经能和老牌的银川一中、银川女中比肩而立了。


银川二中还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率先在1960年试行十年一贯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教育改革,增设五年制小学部,称“银川二中附小”。招生三届,每届四个班,在银川二中院内的窑洞式平房教室上课。


1963年秋季“二中附小”与银川二中脱钩,搬到当时银川市硬件条件最好的,位于山河湾西部有两层新教学楼的校园里,校名改为银川市第十五小学校。


在满是平房的老银川,离老二中百米远的十五小,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十分抢眼。


如今花甲之年的“二中附小”老三届的学生,总忘不了“银川二中附小”的根。


1964年银川二中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1958年到1965年,银川二中共培养出一千一百多名初中毕业生,三百多名高中毕业生。

1960年学校部分师生留影

银川二中的文庙沧桑

银川二中图书馆是由文庙改建的。


笔者1961年在“二中附小”读书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到校园文庙去玩。小时候看到的文庙高大巍峨,最感兴趣的就是灰白色乌龟形的石碑座了。


它位于文庙西山墙的旁边,雕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伸出来的龟头,被人们抚摸久之,已呈黑色,熠熠生辉。


有些小同学还骑在乌龟背上、颈上,以示胆大,嬉戏顽皮。乌龟的背部是一个石碑,因为年幼,不知所云。


到了1969年再上银川二中时,只剩下插石碑的石槽,石碑不知去向。这座为纪念孔子而建成的文庙,时称大庙,老师、学生大多是肃然起敬的。


文庙的大成殿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大屋顶,飞檐斗拱,灰瓦、灰墙,朱门、红窗,磨砖,做工精巧。地面是用大青方砖铺就,古香古色。


我们看到的文庙,窗户已改成现代样式了,矮墙上面是安装着大块玻璃的窗户。进到文庙里面,感觉宽敞、明亮,庄严肃穆。


文庙起初是室内体育活动室,后来改成学校图书馆了,里面是书库和办公室,外面是阅览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间的一排大红柱子,给人留下雄伟挺拔,十分气派的感觉。 


躲过文革“破四旧”的文庙,最终没有躲过被拆除的厄运。


据知情者回忆:1984年,银川老二中因建教学楼和扩充操场,请示拆除文庙,上级主管部门以“没有重大历史价值”为由,批准同意拆除。


拆除时发现屋顶上放的一卷用麻纸书写的文字档案,据说是文庙的历史见证,可惜流落民间,不知今在何处?!


一个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宁夏文庙,永远地从银川消失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学生军训时留影(后为文庙)

“文革”期间的银川二中

1966年银川二中有初中十八个班,学生一千一百多人。同年6月“文革”工作组进驻学校,领导开展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学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活动,继而发展到批斗“牛鬼蛇神”,校长和部分老师受到了批斗,学校管理失控,进入“停课闹革命”的状态。


在“造反有理”的号召下,废除“封资修”旧名,改革命新名,成为一股潮流,银川二中被改名为“继抗大中学”。


随着“文革”的深入发展,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料也遭到破坏。


银川二中图书馆原有各种书籍三万多册,在“破四旧”的冲击下,几乎被毁拿殆尽。


实验室的各种仪器,生物标本、地理历史图册也所剩无几。学校的各种学生档案、教学档案等也被彻底破坏。


8月底“文革”工作组撤离了学校。


学校被“群专”的教师,集中到农场劳动改造。


9月,红卫兵革命激情更加高涨,革命造反陆续由学校冲向社会,“破四旧”也蔓延到四面八方。


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之后,又兴起了革命的“大串联”。学校红卫兵成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 


1967年1月,“文革”进入争当造反派的派性斗争阶段,学校不同观点的红卫兵也开始了势不两立的辩论争斗。


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文革”之中,有参加“指挥部”的,参加“筹备处”的,再不济也要到“小三”的造反队伍中。


1967年的银川二中基本瘫痪,学校农场无法耕种,土地荒芜。


曾蒸蒸日上的银川二中化工厂,也因管理缺位,被划归银川市工业局管理,改名为“银川市油漆厂”。


1968年2月解放军宣传队进驻了银川二中。根据“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精神,银川市中小学3月开学,半天上课,半天革命。


1968年5月银川二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由军代表、群众代表和“改造好了”的领导干部组成了三结合的领导班子。学校建制按照军队模式组建,年级改为连,班级改为排。军训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学生要配合军宣队搞好军训。


1968年9月,由银川橡胶厂组成的“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银川二中。


1969年2月,“老三届”学生离校,停止了三年的招生得以恢复。由于各小学校积存了三年的小学毕业生,所以这次银川二中共招了二十三个初中班,学生一千一百七十七名。


当时模仿军队编制,称作“连、排”。招收的1966年小学毕业生为一连,相当于初三年级;共七个排,相当于七个班。1967年小学毕业生为二连,相当于初二年级;共八个排,相当于八个班。1968年小学毕业生为三连,相当于初一年级;也是八个排,相当于八个班。


学校招生复课后,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工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外语、劳动。劳动课的课时是每学年八周。银川二中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内容上,文化课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从形式上,不再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是学工、学农,学军,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


成绩考核已流于形式,学生可以翻书,可以讨论,可以照抄,甚至可以交白卷。没有留级一说,零分亦可毕业。


1969年银川二中停用了“继抗大中学”,正式恢复了银川市第二中学的校名。


1969年3月开学,11月因战备疏散停课的一连学生,为银川二中1969届初中毕业生。


说来也是运气之好,正逢三线建设,沿海工厂内迁,银川受厂矿内迁、企业西移大气候的关照,急需青年学生就业。虽然没有高中可上,1968、1969年毕业的初中生赶上了分配工作。


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学校为这两届的初中毕业生分配工作。 

1961年银川二中首届高中毕业生留影

1971年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精神,师生开展“野营拉练”,学校再次创办工厂。


林彪事件之后,军宣队撤离,学校恢复了年级、班的编制。


11月学校成立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组,积极开展工作。1972年,学校的教学,继续执行“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方针。政治运动居首,文化课的教学摆在其次。二中农场恢复了耕种,成为“学农”基地。学校工厂也开辟了新的发展之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工”的场所,还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1973年,初中学制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对高初中毕业生,学校仍然动员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4年银川二中针对小学毕业人数骤增的情况,想法设法地扩大招生。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影响了学校文化课的教学。


1976年打到“四人帮”后,百废待兴。 

“文革”时期的学校校门

1977年11月,工宣队撤出银川二中,结束了工宣队进驻学校九年的历史。


1978年5月,银川二中革委会撤消,恢复了校长、党支部的体制。学校同时也撤消了革委会期间政宣组、教改组、后勤组的设置,而恢复为教导处、总务处。学校的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相继建立恢复。


1980年银川二中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1年位于西沙窝的银川二中农场转让给宁夏公安厅,现是宁夏武警总队的训练基地。


1983年银川二中在文化街原址新建,留给中老年学子脑海中的平瓦房老校舍,荡然无存。


2005年银川二中搬到兴庆区中山北街英才巷新址,又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示范学校”。老二中的老校址演变成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文化街老大门处的仿古建筑,也许会勾起中老学友的怀旧情结。

文章摘选自《银川党史网》

作者供职于银川市公安局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探秘老银川:银川老一中

2  缅怀英烈 18年前银川4.20袭警案告破

3  吴忠仪表、银川橡胶、银川棉麻日杂,老照片里雕刻着不老的时光......

4  20多年前的宁夏老照片,让我们触摸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5  宁夏人文地理:灵武香砟子煤

6  宁夏人文地理:在地图上消失的陶乐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