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所经历的西夏王陵大劫难

2017-05-12 文/王林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04ca4m4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贺兰山下古冢稠

我小时候,就听过这样一首诗:“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错落形似瓯。道旁野老对我说,皆是昔年王与侯。”


听说这首诗是明代人写的,到底作者是谁,我也不清楚。但他却使我从小就对贺兰山产生了一种神往,特别想看看那山下稠密的古冢。


1962年,我被下放到平吉堡农场,分在一队劳动。一队的位置,就在贺兰山下的西夏陵东边。来到一队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看西夏陵。


当时从一队向西眺望,顺山势而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坟丘冢台比比皆是。


整个陵区,东到平吉堡农场一队所在的昊王渠遗址,西到贺兰山根,南过银巴公路,北到高家闸。我在陵区转了几天,确实对它的雄浑壮阔感到叹服,又对它的破败残损感到惋惜。


我遇到了当地两位放羊老人——老田和老姜。


他们告诉我:“这些坟都叫昊王坟,是大夏帝国皇帝李元昊的坟。”


我问他们:“一个李昊王怎么能有这么多坟呢?”


他们说:“李昊王死了后,怕后人挖他的坟,于是就天天埋昊王,整整埋了三年,这些坟一共有一千座,都是昊王坟。”


他们还指着那些坟告诉我:这个叫“孤坟”,那个叫“双坟”,山根下还有“洼坟”、“双洼坟”、“榔头坟”等等。


我问:“这些坟哪座是真的呢?”


他们说:“不知道。反正有一个坟是真的,里面肯定埋着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我又问:“怎么没人挖呢?”


老人说:“谁说没人挖,历朝历代都有人挖过,就是挖不出来。解放前马鸿逵派工兵来挨个坟地掏洞,什么也没有掏出来。”老人还领我去看了几个坟边掏的洞,洞是斜着掏下去,直径有一个人多粗,深不可测,洞内可见蛇鼠之类动物,也有狐兔藏身的痕迹。


我在几个较大的陵园看到,月城、神城、门阙、角台、碑亭、献殿、地宫、陵台依稀可辨,特别是城墙、陵台都基本保存完好。


陵园内青色的砖,完好的瓦,制作精细的瓦当、滴水随手可拾,蓝绿色的琉璃瓦当保留着烨烨光彩。


老田、老姜还告诉我:“过去,这里芨芨草长得一人多高,羊钻进去找不见,骆驼钻进去看不见,贺兰山里的黄羊、石羊、獐子、青羊经常下山吃草饮水,狼也多,所以来这里的人不多。再说,昊王爷的坟头上,谁敢动土!”

千年古坟上了田

当时,平吉堡农场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土地贫瘠,粮食产量较低。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63年冬,农场要我们到处找肥。


这时,有一刘姓老农献言说:“俗话说:‘土放三年成粪,粪放三年成土。’下面(指永宁等地)农业社把地主的宅子刨了上了地,粮食长得好得很。那些宅子才几十年,土地都长粮食,昊王坟的土上千年了,上到地里非长疯不可。”


听了刘老农的主意,队长觉得有道理,于是请示场里同意,决定刨昊王坟的土,拉到地里当肥料上田。


当年刨坟拉土,是先近后远,先小后大,先陵墙后陵台。首先刨一队西边的小坟,刨坟的方法很简单,拿一根绳子,一头拴一块砖头,从坟头上仍过去,然后一个人拉住绳子一头,另一人拽着绳子的另一头攀上坟头,用镐一层一层往下刨。


这些小坟多呈圆柱体,顶上最多能容二三个人用镐刨。


因为小,风化严重,刨起的土块从上面摔下来基本上就碎了,有些没摔碎的还要用木榔头打碎,然后装车接到地里。


像这样的小坟一天就可以“消灭”一个。很快一队附近的小坟就被“消灭”光了。刨坟战场转向较远的陵区。


大坟都有陵墙和陵台,刨陵墙的时候,人爬上陵墙,或用镐一层一层往下刨,或用杆子一层一层往上撬。每层土大约10厘米厚,是一层一层夯实的,无论是刨还是撬,都能一层一层地撬起来,然后推到地上摔碎或用木榔头敲碎。至于大坟的陵台,因为陵高土厚,风化相对较弱,我们爬上坟顶,只能撬下一米多厚,再往下土层又坚又硬,撬不动也打不碎,就不撬了。


摔碎打碎的土,用车接到地里当肥料。当年冬天,贺兰山下,陵区内外,刨坟的、砸土的,大车拉、小车运,连拖拉机也上了阵。


我的同事苏君被这一景象感动,还写了一首诗让我们唱,内有两句:“职工的干劲冲了天,千年的古坟上了田。”他还将这首诗句向《宁夏日报》投了稿。


没过几天,场里一位领导来到一队训话:“你们读书人成事不足,坏事有余。以后给报社写稿,不可说刨古坟,就说是刨了千年的土包。”


于是,我们又唱着“职工的干劲冲了天,千年的土包上了田。”仍就继续刨坟不止。


从1963年到1968年,每年冬天都刨坟拉土上田,一道道西夏陵陵墙,一座座西夏陵陵台,就这样被刨掉了。

王陵已非旧时园

在农场一队的带动下,平吉堡农场的其他几个队,也刨坟拉土上田。


这样,几年下来,靠近一队的小坟就被刨拉一空,陵区其他的一些小的陵墙、陵台也被跑掉上了田。


以至于“孤坟”(后定为三号陵)以东地表,已经看不到陵墙坟丘了。


“孤坟”是我们最后经常刨土拉土的西夏陵。之所以是最后:一是因为它距离农田远,拉运费力;二是它土质坚硬,陵墙土从五六米高处摔下来,摔不碎,用木榔头也不易打烂。


尽管如此,由于陵墙土量大,我们每年冬天都要刨它。


1962年,我刚到一队时,看到这座陵的陵墙基本完整,高五六米,俨然像个大宅子。


经过几年的刨墙挖土,陵墙已经矮了很多,而且出现了很大的缺口,真正是断壁残垣了。


更有甚者,我们还采取过爆破。


1968年冬,一队十几个被专政的“牛鬼蛇神”,每天都要到“孤坟”刨坟拉土,因为该坟土质太硬,工效不高。


这时,有一名“专政对象”刘某建议用炸药炸。建议被采纳后,就在“孤坟”西南方选了一座不太大的坟,打眼放炮,轰然一声,土块四处乱飞。


虽然把坟包炸掉了,但四处乱飞的土却无法聚集成堆,只好作罢。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炸过,依然是刨、撬、砸,然后运到地里上田。


1968年冬天是西夏陵最后遭劫难的日子。


那时,原来密布的陵台只剩下少许几个大的。传说中的1000座昊王坟这时恐怕连100座都数不够。


黄羊、石羊、青羊、獐子我从没见过。因为农场在这儿养了大量的养,最多时有30多群近两万只,羊只的过度啃食使得陵区空前荒凉。


在陵园里,原先随手可拾的瓦当、滴水,也很难找到完整的了。原本雄浑壮阔的西夏陵就这样失去了原有的模样。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然而,人们过去对于历史的无知,加之十年浩荡更是扭曲了人们的灵魂,让无知和愚昧毁灭了文明。


今天,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和不断的考古发掘,西夏陵已成为自治区王牌旅游景区之一。每当想到珍贵的西夏陵当年在我们的手中被刨、砸、毁、损,内心便愧悔万分。

文章选自宁夏档案局(馆)编《宁夏漫记——档案里的故事》一书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探秘老银川:信义街与羊肉街口

2  宁夏人文地理:水电部青铜峡“五七”干校

3  老照片中的宁夏青年,抒写着峥嵘岁月里挡不住的青春

4  1950:台湾特务“潜伏”银川案始末

5  鲜为人知的民国银川市首任市长

6  缅怀英烈 18年前银川4.20袭警案告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