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夏人文地理:雄关要隘中卫胜金关

2017-07-07 中宁名胜大关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胜金雄关是中宁“八景”之一,位于中宁北山南麓,黄河北岸,东距中宁县城20多公里,西邻中卫市,是201省道和包兰铁路的必经之地。


      卫宁北山是贺兰山的余脉,又称黑山,东西走向。九曲黄河与北山平行,中间形成了一条狭长地带,是黄河北岸卫宁之间唯一的通道。


      黑山嘴形如老龙吸水,直插黄河,将通道拦腰截断,胜金关则是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古时,只有一条牛车道绕山嘴,来往过关。


      关山突兀,石峰横峙,山河相交,地势险要。

      中卫县志载:“黑山之南支,如怒犀奔饮于河,即胜金关也。石峰横峙隔河与南岸泉眼山相对,拱抱县城为一关键之。”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中卫县志》中,有周守域的《胜金关怀古》诗一首,也描写了这座雄关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形势:“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峰翠,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湃,银川至此启管键,襟山带河不可越……”


      清初任宁夏理事的国栋有一首名为《晓发石空寺过胜金关》的诗是这样写的:“河岗参错路重重,心醉西南只数峰。一色紫云三十里,飞来大地化狞龙”,对胜金关的险要形势和磅礴气势做了生动传神的描述。


      总之,关城依山傍水,雄踞在腾格里沙漠东南沿,路通一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朝时期,当局与蒙古族残余势力的矛盾十分突出。胜金关是北方蒙古游骑入侵宁夏的四条主要道路之一。


      弘治以前,蒙古族部落骑兵时常窥伺南侵,入塞劫掠,少则出动五、六千人,多则一、二万人,至嘉靖年间,一次竟出动十几万人。


      就胜金关一带的地形而言,由青铜峡至中卫城以北的卫宁北山,沟宽岭秃,对入侵的蒙古骑兵阻碍不大。


      特别是自镇关墩至胜金关近50公里,蒙古族游骑不时出没袭扰。百姓耕牧必须成群结伙,手持兵器,以防不测。这对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


      修筑胜金关正是为了防御贺兰山西部蒙古骑兵的入侵。


      此外,胜金关是古代交通要道,军事要冲,修建胜金关也是商旅安全和军事交通的需要。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胜金关是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由西路参军韩玉奏请修筑的,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重修。


      胜金关傍山临河,地势险要,关城修建在海拔1550米的山头上,更显雄威。


      《嘉靖宁夏新志》载:“谓其过于金徒潼关”而得名。胜金关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明朝时期,中卫是宁夏西路的军事重镇,胜金关周围的堡寨、关隘则是西路驻军的重要据点。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代“西路中卫驻参将、辖步骑兵达7641人。”


      清代,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均设兵戌守。

      公元122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率领浩浩荡荡的蒙古铁骑,经此关隘,南涉黄河九渡,于1227年攻陷兴庆府(今银川市)灭了西夏。


      清初,平定青海罗布丹津和天山北路厄鲁特部之乱;乾隆年间平定了准格尔等反清武装集团叛乱,胜金关均为清军进军必经之地,是军械粮草运输线上的重要关隘。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一月,皇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曾亲率大军由北京出发,分三路进兵青海。翌年农历二月十九,大军到达今中宁枣园堡,而后由胜金关经中卫至甘肃永登,开赴安西。


      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燃起了回民反清斗争的烈火。胜金关一带是清军和回民起义军反复争夺之地。回军曾数次奇袭胜金关,攻占这座关城。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正月,金积堡回民起义军分路进袭石空寺堡和胜金关,战阵上斩杀了清军守备鲁刚泰。同年秋,回军击破胜金关,清军梁生岳部被回军优势兵力包围全歼。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闰五月,陕西回军首领白彦虎所属的马正和、俞彦禄、毕禄材等部奔袭定远营(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回撤时途经胜金关,趁清军不备,突发奇袭,全歼守军。提督梁飞熊只身一人逃回广武。


      胜金关前清军尸骸累累,两年后才由清军统领掩埋。


      民国《朔方通志》载:“胜金关为县北雄关,然其地三面受敌,一面临河,无险可恃,似属绝地。”这也正是清军惨败的地形因素。


      战报传至京城,清朝皇帝十分震惊,命令大将军曹克忠收容、整编数营残兵,立即进驻胜金关,卡住通往甘肃、青海的回军之路。并急调川军黄鼎部前去增援。


      回民义军闻讯后知难以抵挡,纵火将关城焚毁,撤退而去。


      巍峨险要的关城不复存在,刀光剑影、烽火连天已成过去,且以清中卫周守域的《胜金怀古》悉告今人:“我闻汉唐征朔方,万马千军驻沙场。关东驱战卒,塞北作邱郢,霜锷樱白骨,飞鸟啄人肠。宋代没西夏,元昊敢猖狂,胡芦河边曾大战,转战俱在此关旁。明时始有韩参军,大起楼桥镇边防。”古之胜金关路通一线,只有人和牛车可以过得去。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确定修建包兰铁路,胜金关处于1955年破土动工。


      建设者们在胜金关前安营扎寨,昼夜奋战,在关下打通了65米长的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镌刻着“胜金关”三个遒劲、端正的大字。


      1958年8月1日,在银川鸣响24枚礼炮后,包兰线正式通车。就在风驰电掣的列车呼啸而过的那一刻。胜金关结束了路通一线的历史。


      1968年,就是包兰铁路穿过胜金关后的第十个年头,仅能绕山嘴过牛车的便道被切削劈宽,建成了卫青公路。


      1984年铺筑了柏油路面。进而201省道(又称包兰公路)又穿关而过,一线之路变成了大道通途。


      如今的胜金关仅存遗址,有关墙两处,相距10多米,相对耸立在两个陡崖上,中间是一条小山水沟。关墙呈南北走势,断垣切面厚度近6米,残墙高4米有余。


      走近细看,是用黄土、沙石夯筑而成。这些关墙断垣,是明成化年间修筑的一条甘肃靖远开始,经中卫、中宁然后北上接贺兰山,用以对付蒙古游骑威胁的边墙,长约240公里。胜金关的这两处关墙残垣,就是古边墙遗迹。


      在胜金关的山头上,有一个主烽火台和六个小烽火台。主台(也叫主墩)墙高4米有余,底部见方12米,虽已破败,雄姿犹存。尤其是建在山头顶部,更是壮观。主台西北侧面有脚坑可供攀登上顶。


      从痕迹看,时有游览者攀登。


      主台旁侧的小烽台(也叫辅台,又叫辅墩),顺山势东西方向一字形摆开,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主台、辅台相互映衬,可以想见当时传递情报的烽烟的景象。


      登上主台,视野十分开阔,向北、向东的群峰之间,还有10余个烽火台主墩。它们有的相距三、四里,有的相距六、七里,据视野开阔程度而修建,形成一个传递军情的网络。


      在胜金关烽火台山头向北10米,建有3座兵营。每座兵营长约60米,宽约40米。兵营与兵营之间相距100米左右,顺山势建在较平坦处。现只有围墙残壁,但基础基本完好。


      围墙均用石块砌成,宽约2米。残高不等,高处5米,有的4米,最矮处只有2米。3个兵营之间有路相接,无疑是一个体系。


      虽然只是残迹遗址,但从连接成型的围墙根基和所处地势看,依然十分险峻,易守难攻。


      今人把这样的兵营遗址称为“营盘”。


      在营盘周围的小山头上,有用石块垒成的三角形圆锥体,远看像是本地老乡堆起的坟头,实则是瞭望台,供驻营士兵瞭望敌情之用,每个兵营四角都有瞭望台,修筑在制高点上,大的高近3米,小的高2米。通观兵营、瞭望台与烽火台可以想见当时驻守士兵的某些生活侧面。


      应该说,瞭望台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军事设施了。

      胜金关东面有一高一低两个山头,半山腰的斜坡上各有一道30多米长的石墙,宽1米,墙高2至3米不等,观其形是根据坡下陡峭程度确定高低,陡峭处矮,平缓处高。


      经分析判定,东面稍矮的山坡石墙是第一道防线,西面较高的山坡石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越过这两道防线,就逼近关城了。


      石墙内侧有近2米宽的平坦地面。可供人来往行走和搬运石块。石墙内至今还堆放着石块,较集中的有2处。石块大小与本乡砌墙用的土垡子差不多,可以看出是经过挑选的。站在防线高处向坡下看,十分险峻。


      可以想见,如果有人向上爬,防线内有人用石头袭击,威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胜金关北面是连绵的大山,举目望去,山连着山,峰接着峰,起伏交错,岗峦耸秀。胜金关又坐落在腾格里沙漠的东南沿,因而山峦起伏之间,又有沙丘纵横,举目远眺,山赭沙黄相辉相映,是一番奇特的自然风光。


      为保护包兰铁路和农田,多少年来工农携手填土压沙,植树造林,开沟挖渠,引水灌溉,春秋轮回,奋斗不息,营造了沿山绿色长城,阻止了风沙侵袭,保护了铁路、农田,改变了自然环境,绿化了山川,也为胜金关披上了江南秀色。

文章选自《杞乡中宁名胜大观》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渐行渐远的中卫乡村匠人(1)

2  “三线”建设与宁夏工业移民

3  难忘!!我在宁夏军垦兵团的艰苦岁月......

4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有条红花渠

5  探秘老银川:银川百货的“老大楼”和“新大楼”

6  情趣奕奕的回族茶文化

7  石嘴山往事:百万元藏獒劫案

8  宁夏人文地理:宁夏山地知多少

9  宁夏人文地理:佛教圣地贺兰山白草谷

10 宁夏人文地理:沙坡鸣钟举世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