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起吃在吴忠的那些事,真好!

2017-08-05 惠冰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记忆中的吴忠首先和银川的南门汽车站、吴忠汽车站有关。


      小时候,爸妈在银川工作,奶奶家在吴忠,我们的周末节假总是往返于这两处大农庄间,往返于银川烧土暖气的楼房与吴忠的土房热炕间。


      虽说一出银川的家门就盼着在吴忠的街巷里甩开膀子疯跑,可去吴忠的路窄窄的又漫长,有些颠簸,大轿子车晃晃悠悠地总也开不出银川似的,实际上吴忠距银川统共不过60公里。


      可等挨到吴忠汽车站那座黄色小楼下,我多半已被颠得头疼回去的那一趟了。

      二十多年前的吴忠有着浓浓的农味儿,一望到头的土坯房,满街扑鼻的砟炭味儿,人民商场的突兀,大大小小的集市。


      那时奶奶家在还叫吴忠县的县城中心,人民商场的对面。


      记事起,人民商场正在建设,工地不远处就是一个牛羊屠宰场——小孩子不敢靠近却总爱远远观望的地方。


      印象中人民商场盖了很久,终于盖好的那一天,真是把街上的娃娃们给吓坏了。


      与一望几里的土房房比,人民商场无疑是高大雄伟的,无疑是时髦的。


      一街之隔,奶奶家的那条住满人家的小巷里,人啊鸡啊狗啊羊啊,统统挤在一起。


      听老人讲,那时候牛奶还金贵,奶奶曾牵回头奶山羊来,拴在院子里养着,挤膻膻的羊奶喂我。


      稍大些,每月有那么几天,我跟着姑姑去转尘土飞扬的集市。


      大人们在集市上买印着牡丹双喜的搪瓷盆,买能炖半只羊的大钢精锅,买红的绿的线头巾,买苇子编的炕席、竹篾编的簸箩,买锹头锹把儿、抹煤饼的四方框。


      买齐了生活用品,有闲钱的给娃娃们称上一斤红糖,自己蹲在杂碎摊旁就着尘土再吃碗牛杂碎,就满福得很了。

      念书的娃娃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吴忠转转,每年回去都发现吴忠在变化。


      小学快毕业那会儿,吴忠的街心公园建起来了,不过古城那一片照旧就只有奶奶家住的那四栋红楼。


      初中毕业时回吴忠,看到了多年未见的集市,城里冒出的不少簇新的高楼与城乡结合部的集市就那么不搭调地混在一起,生机勃勃。

      高中毕业后直到大三才有机会再回吴忠,那一年的夏天吴忠很热,我坐在班车过道的板凳加座上晃到了吴忠。


      人民商场不再起眼,甚至还有些寒碜。


      街心公园周围的楼起来一片,公园变小了。市区里突然冒出个不小的广场,刚刚建好,砖缝子还没抹匀的样子,小城镇的样样子。


      奶奶不在了,她去了吴忠的老人家最终都要去的牛首山。姑姑家搬了新房。姑父单位自建了露天游泳池,就在姑姑家楼下。


      于是那个夏天,眼前总是晃悠着一池子蓝得发亮的水。

      现在从银川开车去吴忠上高速公路半个小时就到。一下高速就是吴忠新区,新区规划整齐,也很干净,是那种西北小城特有的空旷。

     再深入,进入老城区,人气也就回来了。


      民族饭庄里还是人头攒动的样子,当地人笑话我们:一看进民族饭庄就知道是外头来的。


      这两年去吴忠多半是办公事,公干完总是被拉去吴忠人招待外地人的民族饭庄里吃饭,虽说人是在民族饭庄里坐着,心却痒痒地早飞到外头街巷里了。


      我是巴不得只在街上吃碗面就直接回银川的。


      最爱吃吴忠的刀削面,炒的烩的,随便哪家面馆都能让人吃得有滋有味。


      去吴忠当然要吃的有两样:一是手抓羊肉,二是手撕土鸡。

      国强店里的手抓没的说,好像比银川国强店的还香。


      手撕土鸡还是吴忠中学门口的三得利老店最正宗,讲究用“三花醋”呛鸡。


     

      还有其他让人惦记的美食,比方凉皮,银川人叫酿皮的,在吴忠要属“南寺凉皮”卖得最火,味道没别的,就是超辣,吃的人还特多,夏天一般卖到下午四五点就没了。

      电信局前那条老巷子里的“姐妹凉皮”卖得也挺火,味道也很正。


      老杜家的羊杂碎,汤浓味鲜,攒劲得很,以前到中午也就卖完了,总赶不上吃,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形。


      吴忠人还讲究吃牛杂碎、牛头肉、牛蹄筋,这些小吃夜市上很多,味道也都差不多。夜市上好吃的还有炒疙瘩、羊头、羊蹄子等,味道很正点。

       原来说到吴忠能吃上正宗的黄河鲶鱼呢,这几年不成了,黄河里能捞上来的鲶鱼有限,饭馆里做的多半是银川和吴忠附近鱼塘里喂养的鲶鱼。


      没吃过正宗黄河鲶鱼的人吃着大概觉着味道还凑合。


      每回去吴忠还要带些油香馓子回银川。吴忠的油香比宁夏其他地方炸得薄,刚出锅的油香真正是酥软香甜,比蛋糕好吃。


      吴忠的油香虽薄却耐放,放在阴凉处十天半个月的,越放越沙,竟能放出另一种口味来。


      馓子却是比银川这边炸得要粗些,却不妨碍那脆劲,真正是手上有功夫的回族婆姨才炸得出入口即酥的馓子来。

文章选自《锦绣回乡》一书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记忆中的玉皇阁

2  这些宁夏老照片,背后有故事(1)

3  这些宁夏老照片,背后有故事(2)

4  历史上的今天:包兰铁路通车

5  宁夏人文地理:沧桑古堡惠安堡

6  西域植物在宁夏

7  银川话的“秘密”

8  宁夏电视译制片:不应忘却的辉煌

9  “三线”建设与宁夏工业移民

10 建军节增刊:鲜有人知的老山前线“王成”式英雄---宁夏好儿女陶克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