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吉思汗留在宁夏的未解之谜

2017-09-17 张青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13世纪初开创了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南征北战,统一蒙古各部。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对西辽、金、西夏等进行了多次战争,为后来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他的一生在戎马生活中度过,挥军征服中亚和欧洲,一直征战到现在的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地,征服了大小四十多个国家,在欧亚两大洲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

      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议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


      由于蒙古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墓地驱马踏平,坟地密林不可辨,送葬途中见路人皆杀等)使葬地确切地点的考察成为十分困难的事。


      近200年来,世界各国有100多个考察队寻找过这位伟人的陵墓,都以失败告终。


      日本、美国的考古专家甚至动用了卫星探测工具,也未能找到成吉思汗实际葬处的蛛丝马迹。


      时至今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加入到了寻探之列,其中以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和台湾最为积极。


      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元史》上给出的答案也只有四个字“葬起辇谷”,比描述成吉思汗死亡经过的20个字,还少了16个,真可谓惜墨如金。


      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传说:1226年成吉思汗统帅大军出征西夏,路经今伊金霍洛时手中的银柄蟒鞭掉落地上。成吉思汗认为这里是他百年之后的葬身之地,当即令兵士在此筑敖包作记,将马鞭埋下。


      第二年,成吉思汗病死后,尸体运经此地时无法前行,灵车轮子就是不动。众人跪拜大呼“起辇”,车轮果真转动了,于是就下葬此处,名“起辇谷”。但“起辇谷”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争议很大,说法不同。


      有人说在内蒙古境内,有人说位于外蒙(今蒙古国),还有人说在宁夏、甘肃、新疆、北京一带,至今争论不休。


      要找到“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的确切位置,一是要追踪成吉思汗病死前半年内的主要战事、行军路线和起居地点;二是要找到金国、南宋和西夏“交界之地”六盘山地区的“萨里川”究竟在哪里。


      有关专家初步论证,“萨里川”当指“黄色的平地”,在海原的“锁黄川”,而“哈老徒”就是海原的“海喇都”。所以,成吉思汗极有可能死于宁 40 36762 40 15043 0 0 3667 0 0:00:10 0:00:04 0:00:06 3668海原县境内。

      蒙古征夏之战是成吉思汗戎马生涯中最后一次战争杰作。


      此时成吉思汗年事已高,不能每战必到,只作整体战略规划设计。


      征夏方针是“攻金为主,攻夏为辅”,主要是协助中原地区作战的木华黎在金国左翼造成威胁,防止西夏“联金抗蒙”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夏前线用兵并不多,只有大将阿术鲁三万余兵马,蒙古兵主力在窝阔台率领下南移金国,接替在河南前线病逝的木华黎。


      公元1227年春,按照成吉思汗既定战略部署,西征的“常胜将军”速不台挥师南下,给西夏后背之间插了致命的一剑。


      速不台大军从今新疆阿拉山口入西辽国境内,攻取了特勒勤、黄头回纥、赤闵等部,一路攻取西夏西部重镇沙州(敦煌)、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使西夏河西走廊重镇全部失守,头尾脱节,难以维持。


      蒙古军又继续攻入金国的临洮府和洮州临潭、河州(临夏)、西宁州(会宁)、德顺州(隆德)、积石军(积石山),完全切断了夏金联合的途径,并把大本营和前线指挥所南移到海原、隆德一线作为灭金攻宋指挥部。


      至此西夏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成吉思汗已经稳操胜券,只准备派使者接受西夏投降。


      这时的成吉思汗住在海原的“哈老徒行宫”里,直到逝世。


     《元史》载:“五月,遣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战事的发展完全合乎成吉思汗的既定战略方针。“是月,夏主李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成吉思汗在“哈老徒行宫”完成了这样几件大事:一是接见了金与西夏的使臣;二是留下了“临终遗言”;三是安排了继承人。


      1205年,成吉思汗第一次征伐西夏,首战力吉里寨(中卫)告捷。


      1227年,成吉思汗在最后一次伐灭西夏时,可能病死于宁夏海原县海喇都行宫。


      成吉思汗谢幕了,而蒙元帝国却在欧亚大陆崛起了。

      要寻找成吉思汗到底病逝于今天的什么地方,首先必须追踪成吉思汗病死前半年内(1227年正月到七月十二日病死前)的进军路线与起居地点。


      因为这段时间内成吉思汗的进军路线、起居地点与成吉思汗病死行宫所在地的地理方位直接相关。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从盐州川(今宁夏盐池县)向积石州(在今青海省贵德境内)进军。


      根据宋夏文献记载,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只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


      第一条是北路。从盐州川向西南进军,经今宁夏中卫香山南麓,过海原,抵达甘肃靖远后南下西进,经会宁、临洮,进入积石州。


      这条进军路线,旧本《范文正公文集》和苏联收藏的两幅古《西夏地形图》上都是标绘清楚的,这是从盐州川向积石州进军的捷径。


      因此,从北路进军积石州应是成吉思汗的最佳选择。


      第二条是南路。从盐州川南下同心,沿清水河进入今宁夏固原开城、瓦亭,甘肃平凉、华亭,再折而西进,经张家川、清水、秦州(今甘肃天水境内)、陇西、临夏进入积石州、西宁县(青海省西宁市)


      从这条路进军积石州,不仅在道路里程上要迂回绕一个大半圆,而且进入今宁夏固原后所经地区时属金国,沿途都是金军据守。


      因此,成吉思汗绝不会反向入陇东,再翻六盘山,经开城、瓦亭,绕道甘肃平凉、华亭、张家川、清水,转一个大半圆从南路进军积石州。


      据《元史·太祖本纪》等史书记载,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正月到六月,成吉思汗除闰五月在六盘山避暑外,其余时间都在黄河以南、陇山(六盘山)以西直抵河湟的陇右地区行军和打仗。


      成吉思汗从宁夏的盐州川向青海的积石州进军,走的是北路。这条道路上海原的萧关、天都寨、西安州等,都是必经之地,其中西安州地处西夏、宋和金国这三国的“交界之地”,是西夏、宋和金国反复争夺的军事交通枢纽。

      成吉思汗病情一天天恶化,自知病危,所以留下了联宋灭夏攻金及去世后密不发丧,安排继承人的“临终遗言”。


      内容其一为“联宋灭金”的战略部署。


    《元史》记:“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


      这个战略部署在之后蒙古军队进攻金的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金国很快在蒙古和宋的联合攻击下灭亡。


      其二是“密不发丧”的灭夏之策。


      据《史集》记载:成吉思汗自知病危,大渐已逝,遂对异密们遗告曰:我死后,你们不要为我发丧、举哀,好叫敌人不知我已死去,当唐兀(西夏)国王和居民在指定时间从城里出来时,你们可将他们一下子全部消灭掉。


      中兴府在被困半年之后,处于粮尽援绝、军民病困的绝境,又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再也没有力量支持下去,西夏末主李继位仅一年就只得接受了成吉思汗的诏谕,向蒙古投降,本人被杀,其城被屠。


      其三是安排了继承人。


    《多桑蒙古史》载:“窝阔台、拖雷驻兵于附近五六程之地,汗召之至。密语二子曰:‘我殆至寿终矣,赖天之助,我为汝等建一广大帝国。汝等中应有一人承大位,将来我死后应奉窝阔台为主,不得背我遗命。’”


      接着讲了一头蛇和九头蛇的故事,要求他们加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他死后,按照遗嘱窝阔台继承了汗位。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不仅可见他用兵如神的精髓所在,而且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天才的思想、天才的预见。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得痛风病而死。


     《世界征服史》载:“成吉思汗从西方返回他的东方老营后,他就讨伐唐兀(西夏)以遂他的夙愿,他把该地敌人的劣行肃清,把他们全部征服。这时,他得了由不良气候引起的不治之症。……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愈厉害……他便……与世长辞。”得了什么病,这里没有讲明,只说是“不治之症”。


      而《黄金史》则讲得很明确:可汗进军西夏,哈萨尔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天殡天。


      这就是说,在北还进军西夏的途中,成吉思汗患上了“痛风病”,经李氏汉人医治无效而殡天的。


      二是坠马跌伤而死。


    《蒙古秘史》说:冬,间于阿尔石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幹尔惕地面下营。


      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尔石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年七月“不豫”,病根即在此。


      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诸将商议回师蒙古,待病愈重来,但成吉思汗坚决不肯,仍组织军队继续作战,直到病死于哈老徒行宫。


      三是中流矢而死。


      膝部中箭而死的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与元朝有过长达17年的交往。


      他在游记中这样记叙成吉思汗的死因:成吉思汗在“进围哈喇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矢死”。这里的“哈喇图”可能就是海原的“海喇都”。


      传说成吉思汗在1227年攻西夏天都寨(今宁夏海原县)的城池时,被西夏将领用带毒的箭头射中而亡。后来,这支西夏的铁箭头被大元皇帝忽必烈确定为“苏勒锭”(即成吉思汗灵魂附着物之义)而保存下来。


      至清初,北元最后一个皇帝林丹汗,在清军重兵压境之时,率众从察哈尔土篾本土西迁至青海,途经“海喇都”,将“苏勒锭”藏匿到“海喇都”附近的蒙古太庙内。


      不料林丹汗在青海西拉他拉因病去世,“苏勒锭”的藏匿处,又成为一个世界之谜。


      四是遭雷击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离谱。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


      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


      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


      这几种说法,第三种说法与海原有直接的关联,既有正史记载,又有传说为证。而第二种说法,与海原亦有牵连。


      蒙元时期,海原是重要的军屯地,为畜牧耕稼膏腴之地,出产良马,野马时常出没,惊了成吉思汗的坐骑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时的他年事已高,跌成重伤而身亡,也在情理之中。

      一般人可能认为,成吉思汗就葬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境内,那儿有成吉思汗陵。


      实际上这个建筑俗称“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帐毡,里面供奉的据说是成吉思汗的弓箭、马鞍、画像、密档之类,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塚,而且过去是可以移动的,并不固定一处。


      蒙古人为了便于供奉和祭祀,建立了供奉其英灵和遗物的陵寝。


      这是极为特殊的适应游牧民族特点的可以移动的陵寝。


      成吉思汗陵寝的建立,形成了蒙古人“只祭陵寝,不拜陵墓”的习俗。


      可以说,“八白室”是祭祀之地,是陵寝的象征。


      密葬加薄葬(最贵重的陪葬品大概就是两只金壶瓶了),无多少财富可取,盗墓没有意义,这大概是成吉思汗最聪明过人的地方之一吧!真身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他要把这个谜,留给历史,留给全世界。


      有意思的是,成吉思汗驾崩之后,迄今800多年,这个谜底依然未被解开。

文章选自《文化海原》一书 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西北“二马”马步芳、马鸿逵最后的堪悲结局

2  盐池人的“皮影戏”,摇曳在时光里的那些旧事

3  博览会就是“集市”,这个你知道吗?

4  探秘老银川:西塔的传说

5  探秘老银川:“老银川”记忆中的玉皇阁

6  探秘老银川:从“西马营”到中山公园

7  凤城记忆:远去的小人书

8  回族姓氏的演变与形成

9  国际酿酒师在宁夏

10 想起吃在吴忠的那些事,真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