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银川:银川九中前世那些事

2017-11-05 文/任全国 口述宁夏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
“口述宁夏”
可关注我们!



      银川女中就是银川市重点中学“一二九”之一的银川九中的前身,是1928年创办的宁夏第一座女子中学“甘肃宁夏女子师范学校”。

      受中国几千年“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束缚,女性地位非常卑微。推翻了封建王朝,使女权得到解放,女校才应运而生,女子学校的设置是向封建礼教的宣战。

      在悠悠的岁月中,银川女中几经搬迁、九更校名,抗战初期还曾一度停办。1953年搬迁到银川老城的宗睦巷中段,占地三十四亩。当年秋季,首届十名高中毕业生,有九人考入大学。1954年至1956年,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为百分之百。1961年银川女中被自治区政府批准为首批全区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据上世纪50-60年代曾在银川女中就读的老学生回忆:当时女生很简朴,没有一个骑自行车和穿皮鞋的。


      银川女中被宗睦巷一分为二,北校区是学生上课的教学区,南校区是出操运动上体育课的操场。


      住宿的地方也是在校内,一个宿舍近二十名女生睡在一起,全是大通铺。一到晚上,女生们唧唧喳喳地聊天,总是熄灯之后还说个不停。


      对那时记忆最深刻的还有拉砖,虽说都是女生,但干起活来丝毫不逊于男生。有时要把老城的砖,用大轱辘牛车拉运到新城火车站,女生们总是斗志昂扬地边唱歌边拉砖。不管是在前面拉的,还是后边推的,大家争先恐后,巾帼不让须眉。除了拉砖,进行体育锻炼也趣事颇多。


      当时体育达标推行的前苏联体育达标方法“劳卫制”,主要是通过绳、杆、梯三项。


      为了达标,每天下课,许多好强的女生都偷偷地去操场练习爬绳,袜子被绳子磨烂的不在少数。


      效仿前苏联的苏式教育渗透在那时中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外语,俄语班和英语班各半;学分实行五分制等等。 

1959年银川女中篮球队代表宁夏参加全国比赛时留影

      在封建残余甚浓的年代,最令人尴尬的是女学生和年轻男老师的相遇问题。


      那时的女校,因为学生全是女生,相当注意师生关系。


      女学生的穿戴,比起现在的女装之露,可以说保守之极,即使是夏天也要穿长袖,热了就把袖子挽起来。


      有一天上晚自习,因为天太热,一个女生穿了短袖,有位男老师进来,她连惊带羞地竟然大叫起来。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同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红卫兵。


      北京师大附属女中的学生宋彬彬向毛主席献了红卫兵袖章。


      毛主席问她的名字后说:“是文质彬彬的彬吗?”她说是。


      毛主席说:“要武嘛”。


      两天后的8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宋彬彬改名宋要武的文章《我给毛主席戴上了红袖章》,翌日《人民日报》转载。


      随即“要武”成了时尚,银川女中改名为“要武中学”。 

1950年银川女中学生们勤工俭学支持抗美援朝

      1969年实行就近入学的办法,男女生兼收,从此银川女中成为历史。


      1970年更名为“银川市第九中学”。


      银川女中1949年命名,到1969年,二十年为宁夏培养了上千名知识女性。


      2008年银川九中搬迁到金凤区贺兰山中路的新校区,原来这座银川名校的老校址,被重建为兴庆区回民三小。

今银川九中

      坐落在宗睦巷两侧的银川女中,周边坐落着三大宗教的三座寺院教堂,可谓银川的奇观,也体现了银川的包容、和谐。


      银川女中北校园西边有中大寺,北面一巷之隔是天主堂;南校园西邻地藏寺。


      如果在银川女中南校园西侧开一通道,连接两寺一教堂,将会成为银川一处新的旅游观光景点。 


      银川老城的中寺巷因伊斯兰教的中大寺而得名。


      中大寺是一座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建于清末民初,两进院落,东西向的轴线分明,平面布局南北对称。

     进入寺门,原来有座高大的影壁,影壁左右各设立一个小门洞进入方形内院。礼拜大殿建于西边,面阔五间,为中式传统木架结构歇山顶建筑,由卷棚顶入口和歇山顶主体勾连而成。


      殿内梁架结构轻巧,空间高敞;室外檐下托斗拱,列檐柱,环绕檐廊。斗拱五踩,檐下彩绘以绿白色为基调,采用写实的手法勾勒出花卉、庄稼、生活器皿等。


      檐廊以八字墙与南北厢房连接,寺院内筑花池,植花木,素雅整洁。


      中大寺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是银川中式清真寺的典范。


      文革期间中大寺被银川城区棉毯厂用作厂房,其礼拜殿被改作生产车间,摆放着从苏州轻纺企业低价购置的淘汰纺织机。


      也许因祸为福,工人阶级在此抓革命促生产,没有遭到破四旧的冲击,得以完整保存。


      1979年银川市政府将棉毯厂迁到北门外,同时投资对中寺进行了维修。


      1982年作为文革后银川老城唯一保留完好的清真寺,中大寺率先开放。不仅为回族群众上寺礼拜提供了方便,侧院还是宁夏伊斯兰协会办公场所,银川市伊斯兰协会也挂牌于此。


      1993年,清真中大寺被公布为银川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银川市政府再度下拨资金,对中大寺进行了落架维修——拆除后重建,2002年工程完工。


      这也是中大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维修重建。


      建成后的中大寺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其中礼拜殿的西墙和殿外部分墙体还重新利用了从原来建筑上拆下来的图案精美的砖雕。


      从雕梁画栋、色彩明丽的礼拜殿到两侧的厢房,现在所见都是簇新的建筑。拆除了大殿前的影壁花池,院落豁然宽敞。


      银川地藏寺位于前进街西段,进入须通过居民小区。


      寺院正门靠里,人们多从门楼和南厢房之间的宽敞通道出入。


      寺院的中间耸立着一个四五米高的香炉,烟雾缭绕给寺院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寺院坐西向东,四合之势。

     据佛家人士考证,此处原叫地藏庵,始建于明末清初,尼姑吃斋念佛之地。


      1934年居士们出钱重修了地藏庵,并改名为居士林,一直是由居士们把持。


      1953年“居士林”被取缔,但仍为佛教场所。


      文革期间被“城区地毯厂”、“城区电器厂”占用,因而也得以保存,后交回佛教协会。


      1987年重修后,对外开放,并更为名“地藏寺”。前院有山门、前殿,中院有中殿,上院有藏经楼。


      前院前殿亦称天王殿;中殿塑有大愿地藏王菩萨等佛像;藏经楼为二层楼阁建筑,一楼供奉释迦牟尼,大佛背后有木梯至二楼,原为寺院藏经之所。


      藏经楼南边有念佛堂,是礼忏、诵经、举办佛事的场所;北边有药师殿,为祈求消灾延寿之处。


      若有幸去寺中一游,满院的尼姑、信女,加之女主持,叫老名字“地藏庵”似乎更为贴切。


      地藏寺藏经楼原藏有卷帧浩繁的《大藏经》及大量精美铜造佛像,1993年银川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银川天主堂座落于银川市解放西街的中寺巷-利民街段。


      早在1923年比利时神父买下了这块基地,盖起了一座天主教堂,东西走向,简欧门面,中西合璧的平房,并盖有神父住房和教友住房。北房檐向外延伸,形成一条宽一米的走廊,房檐边缘用圆木柱支撑,北门房檐上方有一小阁楼,上装铜钟一口。


      随着1964年最后一位外国神父的离去,天主堂日渐萧条,但是与解放街的青砖建筑混为一体的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还是别具一格。

     文革伊始,红卫兵冲击天主堂时,发现有地道,着实叫银川人吃了一惊。


      当时的银川老城,水位甚高,挖地不到一米即可出水,怎么挖地道?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参观,天主堂的地道用青砖砌成,类似半地下室。


      老天主堂1968年被新建的银川变压器厂占用,也算为银川的工业发展作过贡献。


      现在的银川天主堂是1986年在拆除了旧堂的基础上,于1987年建起来的,大堂为哥特式双塔建筑,整体结构呈“工”字形,东西走向,堂门向东。


      大堂共分三部分,前部分的双塔是钟楼和唱经楼,中间为主体部分,后面是祭台。


      钟楼总高三十一米,使用面积五百八十平米。天主堂整个院落占地近两千平米,除了大堂外,还有主教楼、修女楼和办公楼。


      再建时,为了避嫌,办公楼盖在临街,教堂盖在自强巷一端,对面是老九中的教学楼。


      好端端的欧式风格的天主堂,躲在深闺人不识。 

文章选自《银川党史网》 

部分图片源于《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1934:发生在宁夏境内的“孙马大战”

2  马福祥轶事

3  低标准年代,发生在吴忠的一次特殊“送别宴”

4  1949:和平解放宁夏时那些你不知道的细节

5  宁夏民间美食寻踪:回回的馓子甜又脆

6  宁夏民间美食寻踪:“宫廷美食”中宁蒿子面

7  探秘老银川:黄金水道仁存渡

8  探秘老银川:银川老一中

9  探秘老银川:银川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