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历史成因

2017-11-26 丁国勇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回族的居住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这种分布格局有一个演化过程,大体上始于元代,至明代则基本形成。


      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们(当时被称作“番客”)多是由阿拉伯、波斯来华经商的穆斯林,他们主要居住于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广州、扬州、杭州、泉州和首都长安、开封等地。


      在这些城市里,他们相对集中于一隅或一条街道,并在其中心地区创建清真寺,以便过宗教生活。唐时在广州等地已出现了管理“番客”宗教事务和调解他们之间纠纷的“番坊”。


      至宋代,在广州、泉州等地的番坊中还专门为“番客”子弟设立的番学,除了学习番文(即阿拉伯、波斯文字)外,还学习汉语文。


      由上可知,唐宋两代这些回族先民的居住已有“小集中”的特点,但“大分散”尚不明显。


      到了元代,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逐渐形成。

      元初,大批中亚西亚回回人进入中原。


      他们之中以军士为多,也有工匠、官宦和商人等,足迹遍及全国,所以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


      这些西域回回进入中原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多数被元统治者编管落籍为民。


      他们落籍后,总是尽力集中在一起,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聚居区,如以甘州(今张掖)为中心的河西地区,以平凉、固原为中心的陇东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灵州为中心的宁夏地区,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地区,以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包括安徽北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浙地区。


      这些聚居区遍布黄河上下游、大江南北以及云贵高原,真可谓“大分散”。


      而“小集中”则表现在,居农村者自成村落、山寨,居城镇者则集中于一个隅所或街道。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回回人四处流落;再加明初的大规模迁徙,使回回人的居住更趋分散。


      明洪武初年,在战争平息下来以后,许多参加朱元璋起义打天下的回回人即随地屯戍,后落籍为民,出现新的回族聚居区,如甘肃的洮州(今临潭),青海东部民和、西宁一带,云南的部分地区。


      同时,朱元璋还将许多百姓迁往受战祸严重破坏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地,许多回回人也被迁徙安置,随即在以上地区又出现了不少回族聚居区。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将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南京的民户“大半随行”,许多回回人也随之北迁,后来在北京及附近的沧州、河间、临清一带定居下来。


      “靖难之役”中反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的山东布政司参政铁铉被害后,其后裔和部属流落四方,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往关外,落籍辽宁,使回回人向来很少的东北地区增添了不少回族人的成分,并逐渐形成一些回族聚居区,如沈阳等地即是。


      在明代,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进一步形成,为之后回族的分布打下了基础。


      在清代,由于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回族人民被迫举行多次反清起义,从而招致清政府的残酷镇压,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的云南和西北回民大起义,回民死伤尤多。


      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在“善后”处理中,对残存下来的回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把他们安置在贫瘠落后的边远山区,致使回民聚居的陕西关中地区、甘肃河西地区以及宁夏河西一带,回民所剩无几。


      不过,伴随着迁徙,一些新的回民聚居地区又出现了,如宁夏的泾源、固原、西吉以及甘肃平凉的一些地区。

      总之,经过明、清两代的战乱和迁徙,使回族的居住更趋分散,然而其“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从整体上来说却没有改变。


      “大分散,小集中”是客观形势所致,人们无力改变,然而回族人却力争其居住区域的“小集中”,这样便于维护内部的联系和过宗教生活,不致使自己的民族群体被统治阶级的强制压迫所湮没。

文章选自《回族史话》

图片源于百度图片

往期内容 点击查阅

1  民国宁夏省城才子罗雪樵

2  贺兰砚的“砚品”与“砚事”

3  银川城变:消失的李家庄

4  探秘老银川:望远桥旧事

5  探秘老银川:银川九中前世那些事

6  情趣奕奕的回族茶文化

7  你了解宁夏回族的“四净”吗?

8  二十多年前同心一场回族婚礼,让台湾人认识了宁夏

9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前前后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