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知道的宁夏中卫四合院

2017-11-27 文/刘忠群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自明代至民国,中卫因地方富庶,发展很快,大户人家建造营寨大院。


      一为居住宽敞,二为防匪防盗。


      营寨建筑一般为即高且厚的土围墙,只留一门。多为一进大门过庭,由屏门分二门二院,主院即四合院,人的居住院,陪院为柴草畜圈农具杂物院,建简单房舍。


      中卫的四合院,一般上建滚脊分水堂屋三间,四梁八柱,明楹出券,前悬堂匾,如“三义堂”“义兴堂”等,东西看墙砖刻卍字等图案。隔扇雕刻四季博古。


      屋内多为神堂,中间供神,佛图像,设香案供桌,供器烧香。


      左为灶神龛,供祭灶神。右为农行灵位,供三代宗神牌位。


      东西各陪裙带堂,天井小院,供居住。各有门出入,较讲究者以砖甃月形门,上雕砖匾“诗书”“礼乐”等。  


      院落东西建厢房3-5间,皆为出衩挂方,门墙基础5-9层砖砌。


      窗户以木窗图形套卯榫组成,美观大方。下建对厅三间,明柱出衩,陪耳房(灶房),院落四周砖砌台阶,全院四合完整。


      四合院一般建房20余间,占地500平方米,土木结构。


      四合院的特点是:天圆地方,聚风藏气,堂皇富贵完整坚固,但采光不足。


文章作者在拆毁的中卫四合院留影

      四合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观念有密切关系,便于“四世同堂”,三代同居,二代发展。


      中国古代至明清,有几代不分家的优良传统,有天伦之乐,合家团聚和谐美德。


      这种理念同时反映到居住建房上来,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人居文化。


      有功名的官宦之家,宅门为虎座门楼,起脊挂瓦,朱门兽头衔圆环装饰,造型与寺庙单间山门楼近似,门槛两侧置石鼓,门外两侧置一对石狮。亦有立旗杆者,如城内欧家旗杆院。


      门楼高者有二层木楼,如城内雍家楼房、张家楼院子、蔡桥李家楼、莫家楼清末已毁。



      张家旗杆院是清末(光绪)至民国(40年代)中卫县城颇具盛名的四合院之一。


      据张家后嗣回忆,其先祖在清道光、咸丰、光绪三朝屡中武举、贡生。


      高祖张金如考取贡生,其子张祥麟中卫贡生。


      张祥麟之子张锦标,系清嘉庆乙卯科武举;张锦标之子张耀龙系清道光丁酉科武技贡,次子张遇龙系清咸丰乙卯科武举,堪为功名厚禄之家。


      张家旗杆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并立旗杆一对,有石鼓石兽(耆老所言,有三代功名,科考中举者才能获立旗杆的殊荣)张家旗杆院临街,虎坐门楼,门口左右立三丈八尺高的旗杆配上马石一对,青瓦兽脊,猫头滴水,两扇大门饰兽头铜环,八字形磨砖对缝看墙,门槛左右置石鼓一对,左雕麒麟,右雕莲花(收藏于高庙)


      进大门,天井映光,迎面是丹凤朝阳的高大砖雕影壁,一座图案精工细琢,堪称县城影壁砖雕的经典之作(1999年9月被毁)


      进左右二门,院内街砖铺地,条石台阶。


      上建滚脊堂屋三间,四梁八柱十六层青砖砌基础(象征功名)、房顶圆脊无瓦。明楹出插,莲花型石雕柱顶石。


      门面为三间十二片隔扇,中间四片下装木雕四季博古,镂刻精工、古朴、浑厚。边间八片为菱形图案卯榫套成。


      前插结构有:插梁,基方,榫梁方,压担方,过方等,配有木刻雕饰。


张家旗杆院砖雕影壁


      据言清末建成后,赋以彩饰,富丽堂皇,光耀门庭。


      县城内有名气的四合院,叶大佬堂屋格扇刻“富贵长寿”,苏二佬堂屋格扇刻“琴棋书画”,雍四佬堂屋格扇刻“八骏马图”,梁振帮堂屋格扇刻“花卉喜鹊”,张之靖堂屋格扇刻“梅兰竹菊”,任效光堂屋格扇刻“河图洛书”,刘子健堂屋格扇刻图文题词。


      堂屋对面是对庭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祠堂各小三间,院内天井,屋内为寝室,炕沿上方置木雕碧纱橱。祠堂门额有“锄经”(指读经),“种德”(指道德)门匾。


      纵览全院,整齐、雅致、方正、幽静。


      因房舍较多,旧时曾是“理门公所”或一些公事会事的机构临时利用。


      旗杆院外左侧有深井一口,俗称沙老鼠井,井临时利用。井形成于建院以前,历史悠久。井水甘洌清澈。供巷内群众饮用。



      老年人讲,以山井水熬大烟,不裂不爆,烟膏成色好,烟味正,被众多烟民称颂。


      张氏门第炫赫县邑,又在旗杆院旁就近建起一座高院大宅,人称张家楼院子,座北向南,虎生大门,有前楼二间,迈进大门有四扇木雕屏门,分左右二门入院,院内东西厢房有祠堂三间独成小院。


      西北跨间置楼梯。折转而上二楼,有大厅三间,大厅四边有四通曲栏长廊,可观景览胜。


      向南鸟瞰全城,向北了望高庙。


      北部郊区万家灯火,田野阡陌,山水林沙尽收眼底。


      张家楼院住居高庙前的中轴线上,城北之郊,恰有张家祖坟,择地与高庙正子午相对,坟地之北,建一土堆曰:“风水堆”,与高庙、楼院一脉相承,构成凤凰三点头的风水优势。


      旧时坟地造堆者甚多,维张家坟茔风水堆最高大气魄,墓区占地约五亩。在今火车站候车室西北侧。1958年修包兰铁路时迁去。



      张家旗杆院、张家楼院建筑豪华,工程完善,结构精湛,木材选优,包容木雕、彩画、匾额、砖雕石刻,为县城四合院典型,体现中卫古建筑之高超技术和文化内涵。


      因旗杆院而定名之张家旗杆巷沿称至今。


      岁月沧桑,人世变迁,社会变革,历史前进。


      1949年中卫解放,昔日标柄街市的高大旗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庄严宣告声中倒掉了。


      土地改革时农会、民兵队部在这里开会议事,区乡机构在此办公,成为新政权阵地。


      五八年大办公社食堂,社员群众在此排队打饭,成为公社社员的生活阵地。


      后来又转为生产队仓库,贮粮存物,饲养组、养牛养驴,成为大集体的生产阵地,真够与时俱进了。楼院正由此颓废,黯然失色。


      二十世纪末(1989-1999年)中卫城最后一座四合大院,张家旗杆院、张家楼院因城建开辟高庙公园而征用。标志着中卫古代建筑艺术的四合院从此不复存在。


      “人事古来今,沧桑有变化”,张家楼院子成为人们往事回顾的话题。



      另外,中卫古城还有三合院,三合院是四合院不完整的土木结构,形式上有堂屋三间,两侧带1-2间耳房,各建3间厢房,无对厅,建灶房1-2间,前安院门,砌院墙封闭,形成院落,光照充足。


      一般仍为拔衩挂方拉牵,四梁八柱,结构坚固。


      四合院是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历史因素、人文沉淀的产物,它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是老中卫人生活方式的缩影,具有很高的美学和人文价值。


图片由文章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忠群,回族,中卫人,1979年到中卫市文化馆工作至今。原任中卫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宁夏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会、宁夏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宁夏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卫市小提琴学会会长。

多年来潜心探究中卫地区民族民间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