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夏 朔方 塞上江南

2018-03-13 吴忠礼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银川平原(徐胜凯先生作品)

      一个人在幼童时,一般都以乳名(小名)唤之。成年以后,或是在进学校读书时,要起一个正名(大名)


      在旧社会,凡是有点身份的人,尤其是文人和官吏,他们又往往要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别字和雅号。


      他人则多呼其人的字或号,而不称其名,以表示尊重,显得文雅。


      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人不知的名人,其实“雪芹”,只是曹氏的雅号,而他的正名为“曹霑”,同时还有两个别字叫“梦阮”和“芹圃”,另外又有一个雅号是“芹溪居士”。


      另一部名著《水浒传》中的108位英雄,则人人都有一个诨号,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鼓上蚤”——时迁、“母大虫”——孙二娘等等。


      至于乳名,基本上人人皆有,如明太祖朱元璋的乳名叫“重八”,蒋介石的小名叫“三发”,马鸿逵的小名叫“三元”。这种文化现象在地方建制的取名中也有所表现,如南京又雅称“金陵”(类似号)和“石头城”(类似诨名)


      当然,宁夏也不例外。


     “宁夏”,算是正名(大名)。它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要追溯到元朝建国以前。

宁夏风光(徐胜凯先生作品)

      12世纪后期,我国北部的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其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落首领叫铁木真。


      他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各部,创建一个蒙古汗国,并被公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蒙古语“海洋”或“强大”之意),被后世追尊为元太祖。他从1205年开始,曾先后6次率蒙古铁骑攻打西夏国,但却遭到顽强抵抗。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欧亚凯旋漠北,次年春又迫不及待地再伐西夏。


      这回他下了最大的决心,从东西两路实行夹击,西路由西域(今新疆)东进,成吉思汗亲自指挥东路10万人马直扑夏都(今银川),但直到第三年,即1227年夏,西夏都城仍然没有攻打下来。


      成吉思汗只好命蒙古大军继续围困西夏国都,自己则暂赴六盘山(泾源凉殿峡)避暑。此行却一去不返,病故于山中。


      后来蒙古大军虽然消灭了西夏国,但对于西夏人又恨又惧,在占领城池以后便进行报复,四处搜索,残酷杀掠。正如史书所记:“其民穿凿土石以避其锋镝,免者无一二,白骨蔽野。”


      为了加强对原西夏国地区的控制与震慑,蒙元统治阶级一直在六盘山地区驻有重兵,监视故夏地区的动静,以防止夏人死灰复燃。


      就在这一期间,即1259年7月,元宪宗蒙哥在进攻南宋合州(今四川合川)时病死于钓鱼山,其第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为争夺皇位而兵戎相见。


      时陕西行省左丞相阿难答儿和六盘山驻军将领浑都海均叛忽必烈而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夺取大汗以后,非常重视故夏地区,便急急忙忙于中统二年(1261年)以西夏国原国土范围设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任命开国元勋女真族粘合重出之子、中书左丞粘合南合为首任行省最高长官。


      后几经变更与兴废,到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了大元王朝,于是又恢复西夏中兴等路行省。


      再后又与甘肃行省分分合合,直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时,西夏行省又降格而成为隶属于甘肃行省的一个府路,第一次命名叫“宁夏府路”,宁夏地名始见于此。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甘肃行省再次分治,析为甘肃、宁夏二省,以宁夏为省名,是从这时开始首次出现。

六盘山

      元廷为什么用“宁夏”二字命名这里的府路和省级建制的名字呢?


      它的寓意是希望西夏故国京畿中心地区永远安宁,不要出事。


      这说明蒙古统治阶级对西夏人是心有余悸的,尤其是对夏国腹地(宁夏北部)的安全很不放心。


      如果以人的命名比拟,宁夏算是正名了,那么还有没有别名雅号呢?有的。


      它的别名雅号便叫“朔方”。这样说也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已。


      朔方本来不是指地名,而是对北方或京都以北地方的统称。


      它首见于《尚书·尧典》,文曰:“申命和叔,宅朔方。”


      而后来朔方为什么又与宁夏发生了地名关系,说来话更长。


      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四个方面的历史因素逐渐综合而形成的。


      其一,“宁夏”与“朔方”两地名相互有所联系,最先源出于2000多年前的西周。


     《诗经》中有《出车》和《六月》两首诗,其中有诗句曰:“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另一句又曰“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至于大原。”


      诗中所提到的“方”、“朔方”和“泾阳”、“大原”,都在今固原市及周边地区范围。而且周大将南仲还首次在这里修筑过朔方城,来震慑西戎,保护周王朝西边安全。


      这样,朔方便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第一次发生联系了。


      其二,到了汉朝,今宁夏北部黄灌区属北地郡,南部六盘山地区属安定郡。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国设立13个刺史部,北地郡隶属于朔方刺史部管辖,安定郡另隶平凉州刺史部管辖。


      如此,朔方便与今宁夏北部地区也发生了联系。


      其三,有唐一代,今宁夏地区是防御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部落南犯的军事要冲,唐廷以灵州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于是在灵州先派朔方行军大总管镇守,后改为朔方军节度大使驻节。


      唐代的著名将领李靖、李道宗、郭元振、张仁愿、李怀光和郭子仪等都先后充当过朔方节度使,镇守北国。时朔方军在全国实力最强,统辖范围最广,北、东北至今内蒙古包头市以西,西至今甘肃兰州以东,南至今陕甘交界地区以北,指挥7个军府和3个受降城,军马强盛。


      后来,到唐玄宗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又逃到朔方,在灵武继承皇位,并诏郭子仪率中外各部族大军一举收复京都长安,完成了光复大业,于是朔方便成了所谓再造唐室的中兴发祥地,朔方从此更加闻名天下了。


      后来的史书便以朔方代称灵州地区,亦即今宁夏北部黄灌区。


      于是,宁夏地名已不仅仅是与朔方发生联系,而是基本互代和等同了。


      所以在唐代以后诗人的文字中,往往便以朔方来指代宁夏。如唐代皇甫冉的《送节度赴朔方》诗,就是叙述他送常大夫到宁夏赴任的一首名诗。


      到了明朝,人们不仅在诗中以朔方代指宁夏,甚至连宁夏镇城(今银川)也以朔方代称。


      如明朝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唐龙《出塞诗》中的“矻矻朔方城,洸洸灵武兵”和宁夏巡抚杨应聘的《定西捷诗次韻》中的“兵符夜出朔方城”等诗句,其中“朔方”都是指代宁夏镇城的。


      其四,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控制了民国政权,民国2年(1913年),北洋政府命令全国各省一律实行“废府存道”行政改革。甘肃省府命令裁撤宁夏府,保留宁夏道,但因宁夏道与所辖首县宁夏县(今贺兰县)重名,北洋政府内政部不批准,要求道、县必有一个改名。


      因宁夏古称朔方,唐代以后已为国人所认可,所以便改宁夏道为朔方道。


      1929年宁夏重建行省,也命名为宁夏省。

宁夏风光

      直到今日,宁夏名称延用不变,但人们同时又往往以朔方雅号称宁夏,朔方便成为宁夏的别名、小字和雅号了。


      读着可能要问,既然以人名比拟地名,宁夏有了正名和字、号,还有没有诨名和代称呢?


      当然也是有的。


      就如同看《西游记》时,提到“齐天大圣”和“弼马温”时,人们就知道是指孙悟空。


      那么,如果提到“塞上江南”,人们也一定毫不迟疑会想到宁夏。


      可以说,“塞上江南”也就如同是宁夏的代称和诨名了。


      其实,这个代称由来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南北朝时期,北周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朝廷大力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一次性从南方大规模“迁二万户”于宁夏黄河西岸,并建立怀远县和怀远郡,就是今银川市的前身。


      到宣政元年(578年),南朝陈国大将军吴明彻在北伐时,于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地方被北周上将王轨打败,所部3万之众惨遭斩俘。其中大部分俘虏被集体迁赶到宁夏黄河东岸的灵州境内进行屯垦,就是今宁夏吴忠市的河东灌区。


      这数万名官兵及其家属子女大多是今江苏、浙江省人氏,于是他们便把南国先进的生产经验、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文化,以及南方的风俗习惯随之带到塞上,对宁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宁夏黄灌区的水稻种植,可能就是这批南人带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除了国家正史《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外,而且在北宋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所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名著中,记载得更为具体。


      该书大约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完稿,在书中第三十六卷“灵州”条下的“风俗”内记道:“(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应是元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因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从此以后,人们习惯以“塞北江南”来代称古灵州地区。


      继乐史之后,到宋仁宗朝期间,又有大臣曾公亮主修成《武经总要》大型兵书。


      该书《前集》卷十八的“怀远镇”条下写道:“本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咸平中陷,分为伪兴州……有水田、果园。本赫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灌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地。”


      灵州在宁夏黄河段的河东,怀远则在河西,纵观上述宋人两书的看法,可以看出,宁夏黄河东西两岸即整个黄灌区都被古人称为“塞北江南”的天府沃区。


      但是,“塞北江南”的美称,不是从北宋时期叫开的,它的起源要大大早于宋朝,因为早在唐代宗(847~859年)时,已有一位名叫韦蟾的诗人,在他的七言绝句诗中吟曰:“贺兰山下果园城,塞北江南旧有名……。”


      诗中写得明白,今宁夏地区以“塞北江南”来代称,已不是从唐朝开始的,因为唐朝时已经是“旧有名”了。


      后来人们在传诵之中,又渐渐将“塞北江南”口语化改为“塞上江南”,于是以“塞上江南”诨名(外号)代称宁夏就为人公认,世代相传,家喻户晓。

银川(徐胜凯先生作品)

文章选自《朔方集》一书

更多精彩文章:

■ 历史重镇固原

■ 解读银川“七十二连湖”之说

■ 凤城趣事:老银川是怎么报时的

■ 宁夏平原那些消失的古渠

■ 蒙古雄主与六盘山

■ 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