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外桃源中卫南长滩

2018-04-07 李福祥 口述宁夏
点击上方“口述宁夏”可关注我们!


      南长滩地处中卫最西头的深山里,距离中卫市区70多公里,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庄,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在河南岸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河滩地,人们叫它南长滩。


      该地四面靠山,一河环流,形成了弧形半岛,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黑色的石头和黄色的河水之间。


      黄河臂弯中的这块绿洲面积195.4平方公里。


      因为大山阻隔,无交通可言,几乎与世隔绝,所以外面的人很少进去,村子不仅孤寂幽静,而且显得十分神秘。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与日俱增,南长滩终于揭开了她不为人知的面纱,并且发展成历史积淀丰厚的旅游景点。


南长滩人是蒙古军杀戮下的劫后余生


      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由生活在西北的党项族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强盛时期曾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三足鼎立,1227年被蒙古大军所灭。


      消灭西夏是成吉思汗的既定方针,但对西夏人进行殄灭种族的屠杀,却是源于西夏君臣对成吉思汗两次交涉时的轻视傲慢而激起的仇恨。


      典籍载,成吉思汗要远征西亚花剌子模时,曾要求已经称臣的西夏王国出兵相助,被西夏拒绝。


      而这以前,自从西夏与蒙古汗国订立了屈辱的“纳女请和”的城下之盟后,不得不应征出兵,参加蒙古对金作战,“继征发多日,不堪奔命,礼意渐疏”。


      去帮助蒙古人打天下,于西夏无利有害,朝野上下对这种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这次,西夏使臣不仅拒绝了蒙古的出兵要求,还讥讽道:“气既不足,何以为汗。”


      成吉思汗对西夏君臣奚落、羞辱之言十分恼怒而耿耿于怀。

      第二次是1226年春,成吉思汗发动了旨在灭亡西夏的第六次攻伐。


      “于是年秋,成吉思汗方始亲征,不幸途中坠马受伤”(《元朝秘史续集》)


      手下将领有回军之意,成吉思汗不同意:“唐兀百姓见咱回去,必以我为怯。且在这里养养,先差个人去唐兀处,看他回什么话。”


      夏献宗李德旺此时尚不知成吉思汗受伤之事,面对蒙古大兵压境,看来夏国已无逃大难的机会,唯有力争、力战,才有挽救劫运的可能,于是,对蒙古使者说道:“讥讽的言语我不曾说,是阿沙敢不(夏国大将)。现在,要与我厮杀时,你到贺兰山来战;要金银缎匹时,你往西凉去取。”


      这种不轻不慢、不惧不怕、随意蔑视的答词,成吉思汗如何忍受得了,他不顾伤病、年迈,“扶疾进兵”,率军穿越沙陀(今中卫市沙坡头一带)进至黄河九渡,占领应理等县,而成吉思汗由于此次坠马受伤,身体埋下了疾病隐患,一年后,病逝于六盘山。


      成吉思汗临终前不忘西夏君臣两次奚落之言,留下了屠城灭种的遗言:“殄灭无遗,以灭之、以死之。”紧接着,蒙古军队便对西夏民族进行了毁灭性屠戮。


      时西夏国土几为蒙古铁蹄夷为平地,断垣残壁,尸横遍野,白骨蔽野,惨绝人寰;人民无处可逃,只是穿凿土石以避锋镝,但得免于死者百无一二,大部分城镇变为废墟,土地荒芜。


      经历190多年,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


      此后相当长的时期,世人一度认为党项人毁灭于战争,消亡殆尽。

      西夏学泰斗李范文长期致力于对西夏后裔的研究,经多年调查考证,并且结合文物考古实证,得出研究结果。


      他认为西夏后裔并非如人们想象的已全部被蒙古大军灭亡。


      据他考证,部分党项族人在这场屠戮中生存了下来,并且繁衍后代,逐步汉化、藏化、蒙古化、回化,而进入中卫南长滩的这一支,据考证是西夏党项贵族拓跋氏一支逃难至此,隐姓埋名生存下来。

      李范文先生考察认定这个村庄里的居民是西夏人的后裔。


      西夏王朝在铁木真的铁蹄下化作了贺兰山阙的如血残阳。


      为避战乱,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也许是一个残阳滴血的日落,几个鹑衣百结,但气度轩昂的汉子,率领着一批神色惊慌的妇孺子孙,挥汗如雨地翻过了这里的某一座山头,突然,一道宽阔平坦的河湾横陈于眼前:浅水漫流的河滩上山鸟翔集、鱼群恣意……


      面对此景,他们中的一位长者,顿时涕泪横流,跪天叩谢。而后,他们便凿穴为室,垦荒种谷……


      南长滩,这块避乱之地,拓氏血脉就这样保存下来,流传至今。


南长滩是历史积淀丰厚的旅游景点


      这里是黄河黑山峡中的一段,有史前岩画、古代水车、长城,有奔腾咆哮、左冲右突的黄河,有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的高山峡谷,有千万年黄河冲积形成的狭长绿洲滩地,有不屈不挠与世抗争、反抗压迫剥削的世代先民和他们的子孙们创建的村落,有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开拓出的阡陌良田和栽植下的百年果树,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西夏党项族一支拓(拓跋)氏定居于此,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


      2008年12月,南长滩村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经智慧勤劳的先民们辛勤耕耘和黄河水的润泽,南长滩村从荒凉的不毛之地逐渐开拓演变成一个有近200户人家1000余人口的较大村落,成为隐藏在黄河岸边700年的西夏村落。

      南长滩村种植面积已达400余亩,梨、枣更是这里一大特产,盛产个大质好的红枣和清热润肺的香水梨。


      每年4月上旬,梨花绽放,竞相吐蕊,花香袭人,与焕发青春的古树和滔滔的黄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怡然自得的画面。


      3000棵梨树,布满河滩,最年长的树龄有400多年,撑起的树冠,能形成300平方米的凉荫。游人席地而坐,享受着徐徐清风不愿离开。


      南长滩的梨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地方政府适时推出梨花节。

      秋天,枣子红了,香水梨软了,游客们又纷至沓来,在果园采摘鲜果又成为时尚的旅游项目。


      由于大山的阻隔,这里保持了原生态的农耕文明。


      每天清晨,炊烟袅袅,笼罩在小村子的上空;羊儿咩咩,在牧羊人的鞭子声中拥来挤去,奔出了羊圈;少顷,晨雾散去,村妇们打扫完院落,扛着农具、牵着毛驴开始了一天的田间劳作。


      这里没有电灯、电话,点的是煤油灯,种田耕地,还是古老的二牛抬杠;田里施用的基本是农家肥,粮食、蔬菜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文章选自《中卫往事》一书

更多精彩文章

■ 灵武城隍庙与“城隍出府”

■ 探秘老银川:孩提时代的大银湖

■ 银川往事:难忘银巴路口

■ 石炭井往事(上):沸腾的矿山

■ 石炭井往事(下):消失的建制

■ 中卫黄河码头的变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