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秋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 “拜月”祈福佑 人月两团圆
9月29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海口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市民纷纷借着假期走出家门,来到假日海滩、海口湾、骑楼老街等地,以“拜月娘”、“水上浮针”、吃公仔大饼等习俗喜迎中秋佳节,感受节日氛围。
又到中秋,又见月圆。9月29日晚,海口天空呈现彩云追月的美景(二次曝光)。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当晚,在海口湾,一轮皓月与旖旎的海岸风光相互映衬,别有一番趣味。只见市民游客迎着海风,三五成群围坐一起,一张野餐布,一个大月饼,一盘水果,简单却不失氛围感,不由得让人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母亲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饭时,小辈们都会说祝词,多是祝长辈健康,顺利之意。”“90后”市民张果果回忆道,她最喜欢的是中秋饭后的环节,会从母亲准备的各种公仔大饼中挑出最满意的,和家里兄弟姐妹一起跑到楼顶,“拜月娘”、吃月饼,特别开心快乐。
“那时候的月饼多是一些动物和民间吉祥物的形状,我们就叫公仔大饼。中秋节当天还会在月饼上插香,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张果果说道,她今天带着孩子出来拜月吃饼,让他们也体验传统民俗的味道。
作为海口中秋的传统民俗,“水上浮针”更是趣味十足。在中秋夜月亮最圆之时,母亲端上一碗水,在水面上放一片薄纸,纸上放一根针,慢慢使纸浸透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能顺利完成浮针任务便可获得好运气。
据海口民俗专家蒙乐生介绍,拜月祭月,在华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自古至今,海口人就有中秋当晚拜祭月神、吃月饼的习俗。
《正德琼台志》记载:“中秋玩月,城市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其时,家家户户设大香案,摆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贬琼,传播中秋文化,一首“明月几时有……”唱遍琼州。《道光琼州府志》记载:“中秋夜望月;剥芋,名曰‘剥桂皮’;制面为‘团圆饼’。蒸天南星,去皮吃之。小儿引蜻蜓为戏。”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自古至今,文脉不断。
“中秋节不仅是人们团聚的日子,更是传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时刻。”蒙乐生认为,不管过中秋节的形式如何变化,加深亲情联系的内涵不会变,要不断赋予中秋文化新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共同感受这份浓厚的节日氛围。
来源: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邝晓霞
编辑:王堂堂
监制:余加亮
海口日报社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海口日报社原创生产,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海口日报社新媒体部联系授权,凡侵犯本报社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23515496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