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密好书之名编辑:为一页纸跑遍郑州 15年磨出40本“闲书”

蔡琳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24-09-14

“‘闲雅小品丛书’第二辑已经印出来了,与第一辑放在一起,一共10本,摆在办公桌上,看上去也颇为壮观。”2015年,“闲雅小品丛书”策划编辑梁瑞霞在编辑手记里写道。彼时,她还没有想到,这套以“闲”字为主打的丛书,日后还有第三辑、第四辑,以及“唐宋小品丛书”“明清小品丛书”。洋洋洒洒40册,成为中州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古籍社”)的一个重要品牌——“半日闲”。

“从初出茅庐的新手编辑,到‘半日闲’品牌创始人,是古籍社以老带新的传统成就了我。一路走来,我特别感恩曾经帮助、扶持过我的老编辑、老同事。”2023年,梁瑞霞因工作调动,把“半日闲”品牌交付给她亲手带出来的徒弟张雯。用张雯的话说,“‘半日闲’系列从亲妈转手到后妈手中”,“亲妈、后妈都是妈,为了这个产品线,我也要全力以赴”。

“半日闲”品牌的系列图书及其品牌创始人梁瑞霞 

无畏:新手编辑初显锋芒便折戟

“我是哪一年到古籍社的?让我算算啊,感觉太久远了……”

2024年7月初,盛夏的下午,和梁瑞霞、张雯的采访约在了一家咖啡馆,谈话主题是“闲人闲时写下的闲书”。窗外阳光热辣滚烫,窗内则冷气十足,悠悠播放着的经典老歌,更添一份悠闲,伴着这份怀旧,梁瑞霞将10余年的经历娓娓道来。

2008年8月,梁瑞霞正式入职古籍社,实现了“与书为伴”的儿时心愿。当梦想照进现实,内心除了“神圣感”和“满足感”,她可能还迫切想要“建功立业”。

2009年10月,古籍社一年一度的选题会即将召开,时任编辑部主任的卢欣欣(现任古籍社总编辑)鼓励新编辑自主策划选题,梁瑞霞冥思苦想,想拿出一份像样的选题计划。

刚刚入职出版社的她,没有方向,就从自身爱好出发找突破口,她一直钟情于古代散文,喜欢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便想策划一套“半日闲书系”。

在她第一次列出的选题报告中,这套书分为四个系列:第一系列侧重社会体验、人生经验,是学者的智慧,比如《东坡志林》《归田录》《老学庵笔记》;第二系列侧重所见所闻所感所伤,是文人的情怀,比如《板桥杂记》《陶庵梦忆》《闲情偶寄》;第三系列侧重神怪故事,是士子的忧愤,比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第四系列侧重修身养性、立身处世,是长者的叮咛,比如《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每个系列3种书,共计12种。

尽管选题报告很详细,梁瑞霞还是很忐忑。果然,她向前辈们取经时,得到的反馈是,所选书目与社里出版多年的“国学经典丛书”“撞车”了。

梁瑞霞调整思路,重新规划书目,但再次折戟沉沙:大家反馈说,丛书设定为收录历代名家的小品文集,但新规划的书目像《陶庵梦忆》《菜根谭》等最有名的小品文集又没收录在内,只是收录一些不太知名的小品文集,给人感觉名不副实。

坚持:一年时间优化选题终于通过

“我是一个有韧性的人。只要我想做,不管拐多少弯,走多少岔路,总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梁瑞霞看来,选题没通过,不意味着被判死刑,大家觉得哪里不够好的,就继续优化,从选题、选作品到体例样式,她一点一点完善,她坚信“大路走不通就走小路,曲曲折折,总能抵达”。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小品文几乎成了梁瑞霞工作生活的全部。看书、查资料、跑书店,还四处打听、托人从上海辞书出版社买回来一本《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就在梁瑞霞苦苦思索时,转机出现了。

2010年10月,第八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编辑培训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时任总编辑赵昌平(已过世)的一番理论,让梁瑞霞茅塞顿开。

赵昌平认为,古籍出版一般包括普泛性经典和流变性经典,普泛性经典包括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四大名著等,这些都已经有多个版本了,再做就要在质量的提升及集成性制作上下功夫;对于流变经典就要在原来基础上,加上流行元素,就能做出高一级的层次来。

梁瑞霞恍然大悟:“古人小品也算是流变性经典,虽然别人出版过,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精细化区分,做出特色。”

于是,她优化选题报告,根据小品文题材和内容重新整合。就这样,又一年度的选题论证会上,选题顺利通过了。梁瑞霞记得,那一年的选题论证会是在辉县八里沟开的,彼时,秋日阳光明媚,柿子树上挂满了小灯笼一样的柿子。

选题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做书。可作为一名新手编辑,去哪里找合适的作者呢?每到节骨眼上,总有“超级英雄”把她带出泥淖。

“2010年年底,选题会刚刚开完,我们主任要去北京出差,带我一起去了。就这样,我有幸认识了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者刘学锴先生。刘老又推荐了古代散文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小林。”

梁瑞霞专程拜访了已退休的吴小林,并把图书策划案给了他。“当时吴教授很感兴趣,答应做第一辑的主编。”梁瑞霞回忆,他还提出了建议,认为一套丛书书名叫“半日闲”有点太笼统,认为“闲雅小品”比较合适,“我们后来就采用了这个名字,并延用下来”。

死磕:为一页手工纸跑遍郑州的印刷厂

确定丛书书名、主题分类,邀约作者……在一遍遍的电话沟通、邮件往复中,主编吴小林用一个月确定了“闲雅小品丛书”编写体例及作者。这时,梁瑞霞已开始着手丛书的文案和装帧设计。

梁瑞霞心目中的“理想之书”,是“秀外慧中”:内容给人以智慧和情感滋养,外表淡雅、精致。幸得多位同事牵线搭桥,梁瑞霞找到了多部作品入选“中国最美的书”的图书设计师刘运来(现为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新手编辑邀请外援为图书做装帧设计,梁瑞霞成了古籍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何让小品文的温文尔雅、淡淡禅意有所体现?梁瑞霞和刘运来翻阅了无数遍《中国绘画全集》,从色彩、构图、意境多方面去考量,以寻找合适的封面图,最终呈现出来的风格,大家都特别满意。整套书封面以古画铺底,古代刻板印刷字体的书名和古画相得益彰,尤值一提的是白色云龙纸的腰封,薄薄一层呈半透明状,使封面的图画若隐若现,书卷气和典雅美扑面而来。这个腰封纸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叫“长相思”。有豆瓣读者评价:饶有古意的国画封面显得雅致,书腰处由大半页半透明的手工纸做腰封,腰封纸有丝丝纤羽飘起,犹如闺房中撩起的一角锦帐。读此书,则像是隔着锦帐看美人。

半透明的手工纸腰封 

然而,正是这颇受读者喜爱的腰封,让当时的梁瑞霞崩溃到哭:“腰封纸张又薄又透,摸起来很绵软,手感很好,但是印厂印不了,太薄了,一般机器过不了。”

印厂工人建议把腰封换成普通纸质,好多人也劝梁瑞霞放弃,但她和刘运来仍然坚持。

“刘老师坚持他的设计初衷,他说一定可以的。他的坚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那段日子,梁瑞霞骑上电瓶车穿梭于郑州大街小巷,从南郊到北郊,最后在十分偏远的郊区找到一家印刷厂,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师傅那句‘能印’让我如释重负,终于看到希望。”梁瑞霞给这段经历总结为一个词——死磕。“为什么死磕?觉得它值得你去拼,值得去做。就像你的孩子,你不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遗憾。”

接力:从新手到老师,是蜕变更是传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2年5月,“闲雅小品丛书”第一辑正式出版,读者、业内好评如潮。《中华读书报》刊文赞道:“无事闲翻到任何一页,随时可读,读到任何一页,也可随时放下。篇幅短小简约,行文轻快灵动,内容情趣盎然,闲暇自得,清美可口。”

读者“望古”在网上分享道:“这套丛书封面疏朗清通,选文去取谨严。虽手执一卷而载籍揽胜,蛰居斗室而执手先贤。中州此举亦鸿绩峻业哉。”

弹指10多年,当年青涩的新编辑,如今也成了老编辑,而“闲雅小品丛书”也成长为古籍社的一条重要产品线——“半日闲”书系。

一批又一批年轻面孔走进出版社,加入编辑队伍,一如当年的梁瑞霞。

梁瑞霞也像曾经帮助过、指导过她的前辈们一样,延续着古籍社的传统:以老带新,带新编辑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给新编辑介绍作者,帮助他们成长。

张雯从2015年入社,一直跟着梁瑞霞做“半日闲”品牌,算是她的“徒弟”。张雯自我评价“大大咧咧”“热爱生活”,同“半日闲”的格调甚为契合。

“半日闲”书系编辑张雯

“袁枚写的好多美食我都很感兴趣,在责编袁枚美食小品的那段时间,审稿的时候,我能够时时刻刻感觉到流淌在血液中的吃货的共鸣。”张雯说,通过编辑“半日闲”书系,她看到许多有趣的灵魂,一如苏东坡、袁枚等,并通过文字和他们成为朋友,走进他们的烟火人生。

如今,虽说梁瑞霞已奔赴新的岗位,张雯工作上遇到困难时,还会去找梁瑞霞请教。两个人,一壶茶,将烦恼化作书中的满纸烟霞。

2024年年初,“半日闲”品牌40本书全部出齐入库,她在微博中写道:“做编辑16年,40本书,还记得当年最朴素的愿望:我是编辑,我是出书的,我来过,我做过。”

相伴10多年,“闲雅”的气质俨然已融入梁瑞霞的从业生涯,内化为她的职业追求,如今,她依然记得这个“最朴素的愿望”,转身投入一本本新书的策划出版中。

(本文转自《河南青年时报》2024年7月25日5版,记者 蔡琳/文 赵墨波/图)

-THE END-

责编 | 何慧婷

责校 | 张   雯

审读 | 高林如













中州古籍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中州古籍出版社

视频号

中州古籍出版社

微 博

中州古籍出版社

抖 音

中州古籍出版社

小红书

中州古籍出版社

顶端新闻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州古籍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