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多面的人生

新媒体运营中心 三峡青年 2022-12-16

『 三峡青年(ctgutw)第659期推送 』

本期编辑 新媒体运营中心记者 廖怡安

图文来源 |《三峡青年》报社记者 胡夕琲

投稿邮箱 | ctgusxqn@163.com


1891年12月17日,一个对中国近代文化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诞生了——胡适。



人物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岁时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个性写照


      胡适那种娓娓道来的宽容成就了他经久不衰的绝唱,打动当今人的心。“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胡适在晚年引用他母校康奈尔大学一位教授的话如此说道。他的宽容不仅是一种精神理念,更是一种人格魅力。但是宽容的胡适却不会为自由而妥协。胡适有一句话一直铭刻在自由的华表柱上“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情愿不自由是一种选择,确定了这种选择,便是自由了。

       少数是少数是弱势,因而单凭自己的力量就不足以保障自己;这就需要多数的容忍,需要强势者的容忍。没有多数的容忍,没有强势者的容忍,就没有少数的自由,就没有弱势者的自由。




情路坎坷


       胡适13岁那年,就被母亲安排与大他一岁的江冬秀订婚。到了胡适17岁那年,母亲就想让儿子把婚事给办了,当时已经请算命先生选好了良辰吉日,甚至连婚礼用的爆竹都准备好了。但这次婚期被胡适以种种借口推脱了,胡适成功做了回“落跑新郎”。胡适和江冬秀的感情毕竟是浅薄的,新婚的热度很快就消失殆尽,因为他们的结合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模式,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后来,

       胡适遇到了曹佩声,他们在杭州期间谈诗论文,两情相悦,其乐融融。但最后胡适与曹佩声还是没有结果,曹佩声一生痴情,之后终身未嫁。

       正如胡适写的那样:“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不朽人生


       胡适的观点十足的简单,却很具震撼力。他说谈的东西,没有飘渺的感觉,具体而细微。他研究问题的方法,系统而科学。所以,读胡适的文字,如沐春风,温和而真实。

  最后,我想用胡适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情事忙,为家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在世人面前。




近期图文推荐 | 点击即可查看

 | 留不住乡愁,留不住你

 | 刚刚,北京冬奥会会徽发布!

 | 三大学子新解之南北差异

④ |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

⑤ | “一二九”的正确打开方式


加#每周话题#留言

--小编在留言区等你来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