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城轨拥抱科技,5G全覆盖畅遊“云端”

大公报 京港地铁 2022-06-03

点击京港地铁关注我们


“我经常用电梯做比喻:在一个城市里面生活的人,坐地铁从一点去另外一点,其实与坐电梯差不多,只是在城市里面打横走,我们需要打造的是一个出行空间。”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信明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城市轨道交通明确纳入“新基建”范畴,未来将为居民出行实现更多可能性。


京港地铁有限公司的发展,是京港两地携手合作的一个缩影。2006年1月16日,京港地铁成立,成为内地首个实践“PPP”模式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截至目前,京港地铁已运营4号线、大兴线、14号线和16号线共计4条地铁线路,还将以租赁经营模式运营17号线。2019年,京港地铁所辖各线日均客运总量约为203.8万人次。


乘客角度审视服务短板


2016年,邵信明从香港来到北京任职。4年多来,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去体验在北京坐地铁的感受。邵信明表示,地铁运营企业管理者从乘客的视角出发,更能审视地铁服务与设施的短板。


作为“乘客”的邵信明,近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京港地铁16号线是内地首条5G信号全覆盖的地铁线路,在5G信号支持下,乘客可以顺畅观看4K高清直播,感受VR云游戏,体验云教育,互动性、沉浸式和实时性感觉更强。在移动支付更加普及的当下,京港地铁也在所辖车站全面推广非现金支付业务。

邵信明(左一)在4号线首个5G试点车站,体验互动装置

邵信明在采访中指出,京港地铁近年逐步开发使用智能运维平台和智能维护设备,运用科技为轨道交通赋能。他并透露,京港地铁正准备试用智能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在变电所等场所进行自动巡检工作,实现实时预警、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此外,还研究在高空及有限空间内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目视检查,以提升工作效率和人员安全性。


京港地铁也一直在应用与港铁共同开发的“维修管理信息系统(MMIS)”,该系统可对各项运营资产的投入、使用、维修、报废、更换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与监控,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邵信明举例,假如一个灯泡平均可以用到100小时,一般到95小时可能就会更换。MMIS系统则能够精确定位这个灯泡使用到99小时的安全临界点,这样各种物品就更加能够“物尽其用”。而在维护维修方面,可将大数据挖掘、整合及可视化分析应用于部分作业场景,会优化整个运作环境,让轨道交通的维修更加智能。


重视沿线物业开发


城轨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专题研究,类比铁路建设对经济增长贡献,按投入产出系数、产业链乘数效应系数估算,城轨交通建设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6,包括对上中下游产业间接带动作用在内的综合贡献率为8.2。这意味着,城轨交通建设投资1元(人民币,下同),直接拉动GDP2.6元,最终拉动GDP8.2元。


邵信明提及,港铁公司成功实践TOD理念(公共运输导向型开发),以“轨道+物业”模式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与沿线土地开发在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统筹考虑、同步运作,在一块土地上实现交通枢纽、商业、办公、住宅、酒店、公共服务等不同城市功能的综合利用。同时将轨道交通发展产生的外部效益转换成内部效益,通过合理收益补贴线路运营维护,进一步促进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升级软硬件设施助抗疫


京港地铁设置的固定体温测试设备,能够加快乘客测温、进站速度

近期北京疫情状况引发外界关注,地铁出行面临较高风险。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信明指出,地铁软硬件设施升级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疫情以来,为方便乘客快速测温,京港地铁在所有车站实行体温检测的基础上,在部分车站设置了固定式体温测试设备,利用红外线测温,可以快速进行体温检测,减少乘客排队等待时间。”


京港地铁目前推行非现金支付购票进站,乘客可使用微信、支付宝进行购票、补票及充值业务,近期还实现了银联云闪付购票及补票的功能。同时,京港地铁还推出了新媒体矩阵,通过微信及小程序等,乘客可以查询全路网线路,也可以查询京港地铁所辖车站站内设备、设施以及遗失物品等信息。上述举措可使乘客最大限度减少与人员及设备接触。


此外,京港地铁通过大数据客流分析,如列车满载率、进站预警值、站内客流密集区等信息分析,优化车站客运组织和引导。


自主研发增实力,迈向高质发展


京港地铁与港铁共同开发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持续为维修工程提供有效工具

“西门子、庞巴迪、ABB等海外设备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无可避免会把自己国家的一些标准带进中国。近年来,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国标,如很多信号系统开始使用国产标准。”邵信明表示,随着中国城轨快速发展,在相关领域也开始拥有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的能力,部分领域的核心系统在国际上也颇具竞争力。依靠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城轨正走向高质素发展阶段。


据了解,国际城轨建设已进入自动运行系统快速发展期,境外共有32市48条共计678公里全自动地铁线路。而内地全自动运行轨道交通始于2010年上海35.2公里的10号线,采用的是法国阿尔斯通技术。其后,广州、上海分别在2017年、2018年建设了从加拿大庞巴迪引进技术的3.9公里和6公里APM无人驾驶线路。2019年,北京地铁燕房线全面实现列车最高自动化等级,燕房线从信号、车辆、通信到综合监控系统,完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是真真正正的中国制造。


目前城轨交通在公共交通中已居于主导地位,对于缓解城市拥堵和方便出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国家标准有地铁、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浮交通、市域快轨、自动导向轨道系统等七种制式。在内地城轨交通中,地铁独大,占到所有城轨总里程的77.2%。


“城轨云”连线大数据,筑智慧城市


工作人员检修列车

国家发改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新基建”范畴之中,邵信明指出,“新基建”七大领域并非孤立,各个产业的最新科技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和转化的作用。


今年3月份,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提出,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城轨交通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城轨交通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城轨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建设智慧城轨。


纲要提出,力争通过“两步走”,实现智慧城轨建设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将完善“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的体系建设和应用落地,新建城轨交通城市全部采用“城轨云”。实现对城轨业务的全覆盖,数据共享平台与城轨网络安全体系同步建立。


到2035年,“城轨云”将成为全行业智慧城轨的支撑平台,届时中国标准的城轨云走向世界,技术先进、数据准确、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平台全面建成,大数据技术在城轨交通全行业深化应用,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数据来源。


邵信明表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是提升运营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增强轨道交通运行的可靠性及便利性,为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打造智慧城市。


来源:大公报

记者:张帅(北京报道)



编辑 | 阿久


往期







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