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

2017-11-23 中华全视角

点击题目下方中华全视角 ID:CHNINST2 关注

有趣、有品、有态度的生活微刊


来源 | 青榄家长地带 ID:educool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为什么我家儿子学习不主动,像个癞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就不动?”


“为什么我家女儿‘玻璃心’,受到一点批评就生气,遇到一点挫折就逃避?”


 ……


常有家长朋友咨询类似问题。


最近,阅读南怀瑾老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其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上述问题的共同答案——“到了最近几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过来解释为孝顺儿子。”


01


《礼记》说:“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就是说,孝分成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也就是“乐其心,不违其志”。中间层次是,不打骂侮辱父母。最低层次是,为父母养老送终。


很多人对父母不一定能做到这“三孝”,但对子女绝对能够做到,而且保质保量,决不偷工减料。


最低层次的“能养”自不必说。以前只在京东、淘宝买东西,养娃后,日亚、美亚、德亚全球购,朋友圈基本集齐世界各国代购。给自己买东西货比三家、舍不得买,给娃买东西价签不看、眼睛不眨。


再说中间层次的“弗辱”。青榄君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儿童教育最可悲的事: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点击查看),批评的就是家长不敢忤逆孩子的现象。偶尔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心疼不已,忏悔不已。


接着说最高层次的“尊亲”。自从赏识教育兴起后,父母对孩子一口一个“宝宝好棒”“宝宝真聪明”。在小区见过一个妈妈端着碗追着3岁的儿子喂饭,儿子吃进嘴里之后,妈妈赞不绝口:“真棒!”套用一个邻居的毒舌评论:敢情你家儿子是个弱智吗?



02


法国大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很多父母以为对孩子“孝顺”,就能换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换来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但事与愿违,百依百顺的结局常常是一个动不动对父母吹胡子瞪眼的孩子,一个生活不自立、学习不主动、意志不坚强的孩子。


看过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在北极圈里,庞然大物北极熊所向披靡。但是爱斯基摩人,却可以轻易地逮到它。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


爱斯基摩人先杀死一头海豹,把海豹血倒进水桶里,用一把双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央,匕首很快就凝结在海豹血液中间,像一个超大的冰棒。爱斯基摩人把冰棒倒出来,丢在雪原上等待。


北极熊有一个特征:嗜血如命。当它闻到海豹血液的气味时,就会迅速赶到,并开始舔食美味的血冰棒。舔着舔着它的舌头渐渐麻痹。忽然,血的味道变得更好了——那是新鲜温热的血。


北极熊越舔越起劲——他不知道,自己冻得麻木的舌头已经被锋利的匕首扎破了,那正是它自己的鲜血。这样不断舔食的结果是:舌头伤得更深,血流得更多。


最后,北极熊因为失血过多而昏厥,爱斯基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捕获了它。


父母对孩子的“孝顺”,就像这血冰棒,美味至极,也残忍至极。孩子初尝时味道鲜美,但用不了太久,他们就会麻痹、受伤、昏厥。

   


03


曾有个妈妈向青榄教育的专家诉苦,说她的儿子胆小、懒惰、依赖性强。边说边摇头叹气,不知如何是好。


我们一了解,发现她的儿子都上三年级了,父母仍然是事无巨细都给他准备好,甚至连刷牙时的牙膏也给他挤好了。上学前把书包、用具全准备好了,直接替他背着送到学校,书包里装什么,恐怕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父母太主动,凡事亲力亲为,过度“操心”,剥夺了孩子主动打理的机会,导致孩子没有思考的空间,这种越俎代庖导致了孩子的依赖性,不愿意主动做事、想事,惰性越来越强。


有人开玩笑地说,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就是一个“报”字——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有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主见和软弱,但是他们没有反思,在生活中给了孩子多少思考和决策的空间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100%理论”,是说如果所有事都是父母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父母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父母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80%。如果大人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被剥夺了,孩子的潜力就一点也发挥不出来了。

   


04

44 29792 44 13307 0 0 5242 0 0:00:05 0:00:02 0:00:03 5241n>


美国有位农场主,叫孩子每个假期都在牧场上辛苦工作。有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在很多西方家庭,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铲积雪。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等活计,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别的都不用管”。


中国父母的这种“勤劳”,实际上正是懒惰——懒得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孩子年幼时,做起事情经常是笨手笨脚,颠三倒四。这时很多父母往往缺乏耐心,觉得与其让孩子做事,搞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直接帮孩子做更省时省力。


孩子大一点后,要面临一些选择。这是一些父母又担心孩子走弯路,于是直接帮助孩子想问题做决策。


但漫漫人生路,终归要让孩子自己走,弯路是一定会走的,只有自己做出选择,他才能学会更聪明地决策。


这里的区别,就好比是在外吃快餐和在家里做饭。父母的亲力亲为就像是快餐,孩子只需要坐下用餐,什么都不管就可以吃饱。它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但是孩子并没有得到多少营养。


而让孩子自己做事情、拿主意,就像是在家里做饭一样。他必须买菜洗菜、蒸煮炖炒、洗碗抹桌,的确是很费时费力,搞不好还把菜烧糊了。但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因为一旦做好了,不仅吃得香,而且有营养。要想让孩子成才,早晚要付出这个代价。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特里·阿普特研究表明,获得父母大力支持的年轻人往往更加乐观、更有抱负,在事业选择上更大胆。但是,如果父母给予了太多的支持,最后的结果也许是子女们依赖成性,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最终父母只能是毁了自己的退休计划。


听过一则笑话:


有一对白领夫妻工作没几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他的朋友问他们:“回去咋办?”


丈夫回答:“啃老。”


朋友再问:“将来生了孩子谁养?”


妻子说:“老的养。”


朋友继续追问:“老的过世了咋办?”


丈夫和妻子对视一眼,齐声回答:“啃小。”


每一个“啃老”的孩子背后,都曾站着一个“孝子”——孝顺儿子的父母。


▷作者介绍: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在全国率先推出《生活中的数学》免费公益节目,每天10分钟,讲一个生活现象和背后的数学思维,让孩子惊叹:数学真好玩!


详情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