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楼影院】《教父》:现代文明中的英雄史诗

2014-09-02 支离疏 24楼影院

从某种角度来说,黑社会力量是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许多文学电影中,他们甚至是正义最后一块遮羞布,水浒好汉、帮会、罗宾汉,都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

法律之外的麻烦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问题解决者,法律之外的正义维护者,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会学理由。

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电影,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教父三部曲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


一、outlaws

《水浒传》有一个英文译名《outlaws of the marsh》,直译过来就是“沼泽地里的法外之徒”,outlaw是个很耐人寻味的词,法律之外的人,与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司法系统格格不入的人,outlaws是江湖中人,有着强烈的宗法意识,是文明社会隐性的必要补充。任何先进公正的司法系统都有其漏洞,都有漏网之鱼,它的目的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说保证大部分的正义,剩下的那部分只能用最原始、最民间的方式,求助于有着同司法系统一样震慑力的势力:黑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说,黑社会力量是传统道义的化身,在许多文学电影中,他们甚至是正义最后一块遮羞布,水浒好汉、帮会、罗宾汉,都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合理性和英雄色彩。理解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教父1》开头,殡仪馆老板找教父寻求“justice”,因为法律失效了,让伤害女儿的恶徒免于惩处,蛋糕店老板请求教父解决女婿的移民问题,也是如此——法律失效或有违人情,那就靠另一种力量解决问题。

法律之外的麻烦制造者,法律之外的牟利者,法律之外的问题解决者,法律之外的正义维护者,这是柯里昂家族生存的社会学理由。在《教父》三部曲中,有几场精彩的诉讼情节,第二部中第二代教父迈克尔与背叛他的家族成员弗兰克·潘坦居利对簿公堂,在最后关头请出了潘坦居利的哥哥,力挽狂澜,终于保全自己“合法”的身份——耐人寻味的是,潘坦居利之所以忌惮自己的哥哥,是因为他哥哥是个老派的人,“忠于自己的家族”是一个男人的头等信条。第三部中,迈克尔苦心积虑让柯里昂家族的生意完全合法化,和梵蒂冈、意大利政府高层、美国的其他黑帮家族斡旋,千方百计为家族历史洗白。在《教父2》中,有一处情节是古巴官员感谢美国的实业家,这一段圆周运动特写镜头的运用,和《教父1》中纽约五大家族和解的场景,几乎完全相同。这种对比有着深沉的意味:家族的生意正在从outlaws走向inlaw,为《教父3》中大规模地洗钱计划埋下伏笔。从“outlaw”到“inlaw”这个吊诡的转变,是现代文明里“民主”的力量,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游戏规则,杀人越货挣来的家产才能保存。和世界上大多数暴力革命政权一样,通过“outlaw”获得财富、荣誉、地位和话语权,然后得以“inlaw”,摇身一变成为规则制定者和维护者,就像第一代教父对迈克尔的期望一样,希望他成为“柯里昂参议员、柯里昂州长”,这是文明社会强大的吸附作用,也是文明社会最大的荒谬之处。

《教父》系列开篇第一句台词,那个殡仪馆老板说“I believe in America。”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讽刺性题眼。相信美国,所以教父能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意大利移民发迹,从经营橄榄油发展到纽约五大家族之一。教父是美国梦黑色版本的实现者,这个国家自由民主,机会均等,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够精明,社会就反馈给你应得的地位和财富。许多人认为,《教父》三部曲是美国梦破灭的隐喻,这就好比中学教材里说《红楼梦》象征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衰败一样——不是所有的幻灭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迈克尔·柯里昂从第一部里一鸣惊人,到第二部运筹帷幄,第三部孤独终老,是一个渐渐迷醉于权力、荣誉的过程,他把这种迷醉混进了对家庭的热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家人身上,宣称这是对他们的保护。迈克尔走向孤苦伶仃是一种命运的必然,像每一个暴君一样,这种从繁华到幻灭的过程是花开花落式的必然,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式的必然,是每个人生命的走向,这一角色,有着西方文化中最显著的宿命色彩。他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把这种人生悲剧戏剧化、夸张化了。

当然,《教父》系列有着明显的政治因素,《教父1》的背景是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教父2》到了五六十年代,有古巴动乱的历史背景,《教父3》则是全球金融流通的1979年。但这些历史节点并没有特别的政治立场,而只是作为背景决定了电影的叙事宽度,增加了史诗色彩,但真正决定电影史诗气质的是角色的命运轨迹,一个偏执自负而果敢悲壮的英雄故事。

二、基督黑帮

《教父》系列中对宗教的讨论若隐若现,善恶的界限被优雅、温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第一部末尾,迈克尔成为康妮儿子的教父,仪式的同时,他把纽约其他大家族的头领一个个杀死。神父问他信不信上帝,他面不改色地说:“信”,神父问他是不是发誓拒绝撒旦的引诱,他说“是”。和开头那句“I believe in America”一样,这两句问答成为了又一个层面上的、贯穿三部曲的隐喻。第二部迈克尔中风后狂呼弗雷多的谵妄,第三部中迈克尔对神父的忏悔,都像一个宗教车站,在情节向波澜壮阔、不可回头的方向前进时,在这样的车站停一停车,触碰下宗教命题,然后继续前行。电影没有过多渲染善恶分界的主观色彩,相反,在整个教父系列中,善恶的讨论是隐晦的、暧昧的,可以说是故意为之。

教父的形象颠覆了我们对黑帮大佬的传统认知,不再一脸横肉飞扬跋扈,可以温和仁慈,不再腰里手枪脖子金链胸口纹身,可以穿着西装胸口插朵玫瑰抱着猫决人生死于千里之外。教父极其体面优雅的形象,是文明社会的浸淫标志,而这种形象背后,依然是残忍的黑帮勾当,当马龙·白兰度以极其平和的口气说出那句名垂影史的经典台词“我会提出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时,黑社会的暴力行径被最大化地消解了,由此产生出巨大的美学张力。优雅与暴力,可以如此和谐的融于一体。

在这一点上,科波拉为自己辩解:“如果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了暴力,那绝非出自我的本意。事实上,影片里只有极少的真正暴力场面,而且非常短暂。”

对于柯里昂家族来讲,基督信仰不能说是空头摆设,这种信仰更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作为一种警醒的象征存在。教父利用了这种宗教关系,汤姆·哈金有句台词,“对意大利人来说,教父教子是一种宗教上的亲密关系。”在黑手党组织中,这种宗教关系代替了官僚性质的领导结构,有着人情味以及不可动摇的权威性。表面上看,柯里昂家族的发迹史,迈克尔拓展势力版图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宗教信仰赤裸裸地挑衅和利用,但他们不是简单的暴力黑帮,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基因遗传,家庭至上,对宗教有着一种天赋的深沉,虽然这种深沉常常呈现为困惑纠结。第二部中迈克尔饱受“该隐杀兄”的精神折磨,第三部一方面揭露梵蒂冈黑幕,一方面在神父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在挑衅与信服之间摇摆,升华了迈克尔这一角色的悲剧性。

导演在三部曲里都安排了大规模刺杀场景,娴熟地运用交叉蒙太奇表现复仇情节。第一部末尾,在宗教仪式中不时切入对纽约其他大家族的清洗镜头,第二部中对海门·罗斯派的复仇,第三部中对梵蒂冈教会、政府势力的复仇。尤其在第二部中,迈克尔派心腹在船上杀害哥哥弗雷多,正是在弗雷多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完之后。这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情节设置,使宗教主题更加具有张力。第三部中,日渐衰老的迈克尔在拥抱女儿玛丽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为了保护你,我宁愿在地狱受烈火焚烧。”

教父作为黑帮题材的电影,不是虚无主义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教父三部曲有着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讨论善恶,也很少用主观镜头表现宗教的道德观(维多·柯里昂、迈克尔·柯里昂的形象都偏向果敢、仁爱、冷静的正面形象),但就是在几个节点,集中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煎熬,举重若轻地表达了这一层内涵。

三、古典主义叙事的荣光

《教父》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以盛大宴会开场,第一部里康妮的婚礼,第二部迈克尔慈善宴会,第三部迈克尔授勋仪式,三个开场尤其是第一部长达半小时的婚礼开场,有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情,出色的配乐和流畅的长镜头,将黑手党的民族传统、家庭至上的观念表现出来。在叙事上,第一部明显最为圆熟,第二部运用了更多的技巧诸如闪回、对比,第三部的画面感和悲剧感上佳,可惜不少情节太过鸡肋。第一部中,婚礼开场极其重要,从各方面奠定了教父系列的基调,暗黑系光线,表演风格等等,在叙事上,这半小时伏线密集,对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里埋下的几处伏笔,在后来的剧情中全有呼应,新颖的是,这几处呼应并不是决定情节走向的,不是骨架,而是草灰伏线式连接,比如殡仪馆老板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长子桑尼被枪杀后,教父拜托他来为爱子整理遗容。蛋糕店老板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现是在教父被枪击后,在医院里和迈克尔假扮保镖护卫教父。路卡亦然,在关键人物索拉索出场后,去卧底遭杀。这几处情节,都没有决定剧情的走向,而是连接了前后剧情,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融为紧密的整体。而且这种呼应是古典叙事中常见的“受恩-回报”式呼应,叙事节奏绵劲,对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种渲染。

《教父》系列中的呼应

人物|受惠于教父| 回报or背叛教父

殡仪馆老板|处理女儿事宜|为教父长子桑尼整理遗容

蛋糕店老板|解决女婿移民问题|恩佐与迈克尔保卫教父

路卡|教父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去塔塔基利亚家族做卧底

歌星强尼·方亭|解决合约问题、担任电影男主角问题|帮助柯里昂家族的酒店生意

保利|教父司机|受贿密谋害死教父

卡洛|教父女婿|设计害死教父长子桑尼

泰西欧|教父心腹|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弗雷多|教父次子|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潘坦居利|教父心腹|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梵蒂冈神父|第二代教父合作伙伴|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萨沙|柯里昂家族分支|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安泰贝罗|柯里昂家族分支|背叛新一代教父迈克尔

表格中的故事节点,加上柯里昂家族成员之间的戏份,基本架构起教父三部曲宏大的叙事框架,这些故事节点有的一笔带过,但举重若轻地把前后的叙事节奏统一起来,使得庞大的关系网明晰化,更增添了电影的史诗气质。

1974年的《教父2》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论叙事的精纯比第一部稍欠火候,但在社会画面的展开、戏剧性的营造上,都是上佳。1990年,与《教父2》时隔十六年后,科波拉又推出了被许多影迷斥为失败之作的《教父3》,业内认为这是科波拉经历了80年代的事业低潮期,吃老底的做法。和前两部相比,《教父3》确实稍逊,但在许多方面可看性很强,比如安迪·加西亚成功塑造的第三代教父形象,风头无限,充满朝气,而最后一段迈克尔在剧院台阶上的痛失爱女的戏份,短短几分钟,阿尔·帕西诺的表演足以名垂影史,有着浓重的古希腊悲剧味道。
四、电影传奇

科波拉执导《教父》时刚刚三十出头,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起初对这种黑色暴力题材很不感兴趣,更对原著小说中过分美化黑手党的审美倾向表示反感。但他的拍摄仍然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对黑手党的道德评判,甚至将柯里昂家族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暧昧。《教父》系列的镜头、光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成为后世电影的典范。《教父》三部曲尤其是1、2部中,有多处极其经典的镜头运用,比如开场老教父背对镜头,听着殡仪馆老板讲话,光线很暗,等耳语过后,突然正打,然后慢慢拉开镜头,呈现全屋的场景,将教父威严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第一部的结尾处,景深镜头的运用也堪称经典,凯站在近景,远远看着迈克尔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礼,之后门缓缓关上,象征意味十足。第三部中,迈克尔中风在床,凯前来探望,但始终与迈克尔保持距离,镜头非常吝啬地不将二人置于同一个中景画面,一味地枯燥地正反打,近乎残酷的镜头语言对剧情的发展、人物心理的刻画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实际上,经典对细节的把握一直超乎寻常,比如凯在第一部中出现的场合,所穿衣服的样式与颜色总是与周围形成较大的反差,这些都是或强或弱地暗示,凯与这个意大利家族之间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教父1》中的打光是极为革命性的,在之前几乎没有人敢尝试如此暗的光线,殡仪馆一段,是这种黑白对比光最为强烈的一幕,教父从黑影中走出来,五官轮廓分明,阴影的处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托了这一桥段的悲伤情绪。摄影师戈顿·威利斯之后和伍迪·艾伦合作了《安妮·霍尔》、黑白片《曼哈顿》、《西力传》,他的光线运用一直非常大胆。

《教父》的布景也非常地道,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评:“决定用符合过去时代背景(四十年代中期与后期)的舞美,这一点很关键;倘若他们真如原本计划的那样,为省钱而把整个故事搬到现代,这电影绝对不可能成功。但它作为一部时代剧却获得了出奇的成功,充斥着线条流畅、凹凸有致的豪华轿车和战后流行的各式帽子。科波拉和摄影师戈顿·威利斯(Gordon Willis)一起,用彩色摄影实现了某些有意思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部分,有一种褐中带红的色泽,稍稍过曝,感觉就像是一份1946年的报纸增刊。”

教父系列的配乐,是电影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由尼诺•罗塔和卡曼•科波拉联合创作,前者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御用配乐,号称“意大利电影音乐教父”,创作了具有浓郁西西里风情的配乐,尤其是开场的那段Main Title (The Godfather Waltz),伴随字幕展开,小号声极为苍凉,然后以中音提琴重复渲染,最后过渡到单簧管主奏的圆舞曲主旋律,极尽伤感。这段片首曲已经成为教父的标志。后者是导演的父亲,那首轻快舞曲Connie's Wedding也很出色,顺便一提的是,扮演Connie一角的塔利娅·夏尔,是导演科波拉的妹妹,也就是这位音乐人的女儿,这段配乐自然饱含深情。

教父系列的背景花絮足够出一本书,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竞争迈克尔·柯里昂一角的趣事,马龙·白兰度与派拉蒙公司的矛盾,在《教父2》末尾未能出演,第3部本来有军师汤姆·哈金的大量戏份,但角色扮演者罗伯特·杜瓦尔要求与帕西诺同样的片酬,只能割爱,更改剧本。科波拉为了节省成本,起用了整个科波拉家族。女儿索菲亚·科波拉先是扮演了洗礼的婴儿,然后是少年移民,然后在第三部里扛起大梁做了女主角,妹妹夏尔则在三部曲里有着稳定的发挥。母亲、两个儿子,在一些场景里跑了龙套,父亲不用说,是电影的配乐。第三部中教父女儿玛丽·柯里昂一角,茱莉亚·罗伯茨有意出演,可惜档期冲突,丽贝·卡西佛试镜当天遭影迷枪杀,麦当娜主动请缨,科波拉一票否决,只好再次启用自己的爱女。最有趣的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他也曾兴致勃勃地参加试镜,主要角色不行,就应募小角色,结果一无所获,大受打击,开始转向编剧一行。

《教父》系列对电影史、黑帮类型片、流行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它是无数导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随便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20世纪最佳演员之一,这些伟大影星的出色演绎,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诗性,使这部电影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