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个神啊》:起立为宝莱坞鼓掌

2015-06-02 24楼影院

毫无疑问,阿米尔·汗也算是中国影迷们的老朋友了。从2011年上映的口碑神作《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去年暑期档的《幻影车神》,再到近期在国内院线热映的《我的个神啊》,毋庸置疑,“三进宫”的阿米尔·汗已经是当前国内观众最熟悉的印度男演员。


而更为难得的是,此番他在又一次保证了自身作品一贯高水准的同时,也令世人更多地将目光对准印度,对准那些神秘而又迷人的“宝莱坞”电影!


这部由曾执导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携手老搭档精心打造的集科幻、歌舞、爱情、甚至于社会题材于一体的喜剧,不仅成功延续了前作“勇于质疑、打到权威”的温情路线,甚至还大有赶超前者之野心。导演实则也是在借助这部喜剧的“皮囊之下”反映当前最真实自然的印度社会风貌,而这一切也都在影片或直接或委婉的暗示中,被打上了鲜明的本土化烙印。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节奏风格明快搞笑,重点聚焦于阿米尔·汗饰演的外星“醉汉”PK来到地球后所经历的种种奇遇,凭借着演员自身精湛的演技并辅之以大量对本土化现象(跳舞的车、宗教神像、贪婪警察)的无厘头恶搞,从而产生了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而在后半部分PK与女记者携手对抗梵教“大师”时,影片中幽默恶搞的成分明显减少,批判反思开始成为导演着重表述的理念,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也变得愈发严肃正经起来。


而当PK与“大师”对峙的高潮场景出现时,导演不仅借着PK之口,阐述了作为一个“外来者”该如何看待宗教信仰的宏观命题,同时也通过女记者嘉古的亲身经历,向观众展示了宗教信仰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普罗大众思想观念的微观事实。无论影片更多是出于娱乐大众的目的也好,又或是规避审查制度的无奈之举也罢,导演虽没有就此继续深入挖掘,但这样的留白其实也可谓恰到好处,毕竟面对如此深奥复杂的母题,又有谁能保证一家之言就是经得起推敲的呢?


众所周知,由于印度国内极为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导演在电影主题的表达上也变得困难重重,只有借助喜剧的形式辅以点到即止的批判意识方有一线生机。


于是,在影片中,大量关于印度民俗风貌、社会现状的细节都被导演旁敲侧击地加以展现:女主角嘉古和她的恋人间美好爱情暗含着的地缘政治(印巴分治)与宗教文化(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冲突;那对一辈子没有进过星级酒店的老夫妇以及女记者贿赂警察的细节暗示印度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阶层结构和体制内人员贪污腐败的现状;全片中以喜剧形式进行的关于多“神”论的探讨在印度国内所引发的争议,以至于连领导人都呼吁禁止该片……


上个世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曾赋予了印度电影极高的艺术成就,而自新千年以来,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主要归功于本土化的滋养,再配合着印度人天生能歌善舞的特质,形成了其独特而又魅力无穷的电影风格。


当然,也有一些印度电影在努力挣脱“歌舞元素”的标签束缚,营造更加严肃的创作氛围。


2010年入围柏林电影节展映单元的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以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普通印度公民的视角,展现出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印度族群因宗教信仰而陷入的种种困境,影片堪称印度版的“阿甘正传”,也以一种笑中带泪的方式令观众认识到爱与信仰的伟大之处;无独有偶,随着以批判大学填鸭式教育为己任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以黑色幽默形式讽刺当局政治的《自杀现场直播》;以及揭露体制内黑暗腐败现象的独立电影《丑恶》等诸多愈发“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印度电影的未来,也更加令人充满期待!


也许有人会反感印度电影中大段脱离剧情发展的歌舞场面、动辄三小时开外的影片时长以及有些通俗老套的爱情故事,而这或许又恰恰是很多观众喜爱“宝莱坞”电影的原因所在。


而无论这些作品的风格形式如何变化,他们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存在根基却都异常扎实而牢靠,而这才是“宝莱坞”影片能够长盛不衰且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愈发重要地位的不竭源泉所在。


因此,当影片放映结束,身为观众的我们不仅要学会起身鼓掌,更要学会向“扎根本土、放眼世界”的“宝莱坞”电影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美好的祝福。这是出于对电影的尊重,同时也更是对于自我选择的积极肯定!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wenhua@infzm.com;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我微信chen173641687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