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以为性侵幼童的牧师会被绳之以法?”

2016-05-07 王菲宇 24楼影院

|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



2016年2月28日,注定成为《聚焦》制片人妮可·洛克林(Nicole Rocklin)难以忘怀的一天。


她在奥斯卡颁奖礼开始前,碰见了美国绿湾包装工队的四分卫艾伦·罗杰斯(Aaron Rodgers)。这位橄榄球明星礼貌地向妮可问好,并祝她好运。


“他怎么会在这里?也许只是陪着女朋友来吧。”然而,遇到他让妮可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天意,“我父亲去年刚过世,他是一个超级橄榄球迷,绿湾包装工队是他最喜欢的球队。”


经历了长达半年的“申奥”角逐,直到那一刻,妮可才觉得,自己也许会赢。


当天晚上,妮可在台上捧起了“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电影的两位主演——“绿巨人”马克·鲁弗洛(Mark Ruffalo)、“鸟人”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在台上兴奋地挥舞着拳头,妮可却冷静地站到话筒前,感谢了所有给予过影片帮助的人。


电影《聚焦》改编自一段真实的新闻故事。2001年到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的6名编辑、记者克服重重阻力追查天主教牧师性骚扰儿童、教会却对其充耳不闻的事件。影片最终定格在报道发出的第二天。那天早上,“聚焦”小组办公室的电话被读者打爆。


因为这一系列报道,“聚焦”小组获得了201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的颁奖词写道:“这份努力戳破了丑闻,引发了波士顿、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关注,促使罗马天主教会发生改变。”


电影《聚焦》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在美国国内通过小院线发行,票房仅4500万美元。它的全球票房也只有8800万美元,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中排名第86。但这部事关良心、道义、真相和新闻力量的影片带来的影响,显然不能仅仅用票房衡量。电影上映后,剧组收到了数以万计的邮件和Facebook、Twitter消息。


奥斯卡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更多关注。奥斯卡颁奖礼结束一个多月后,2016年4月17日,《聚焦》出现在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当天晚上,在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采访后,妮可·洛克林又在中间剧场与中国观众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映后谈。无论在采访还是映后谈中,她反复提到的一句话都是:“我们拍摄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一个平台,并有可能给世界带来更多改变。”


“把对我说‘不’的人名字连起来,能环绕整栋大楼”


南方周末:作为电影的制片人,你第一次知道“聚焦”报道组的故事是什么时候?

妮可·洛克林:大约是七年前,2009年。我和搭档布莱·浮士德(Blye Faust)从一个有工作往来的朋友大卫·麦兹(David Mizner)那儿知道了这个故事。在此之前,我只是大概知道波士顿天主教牧师性骚扰幼童事件,但并不知道事件是如何披露的,更不知道《波士顿环球报》的几名记者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坐在车里,大卫告诉我这个故事,一听到它,我就觉得“这个故事太棒了”。


然后,我和合伙人很快就飞到波士顿,与故事的原型、“聚焦”栏目的编辑和记者们见面。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拍这部看上去不会赚钱的电影?


妮可·洛克林:说实话,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不去拍摄这部影片。这当然不是一个商业选择。如果我要拍商业片,我应该找查宁·塔图姆(Channing Tatum)拍动作片。


决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会在物质上做出牺牲。但这是一部我感兴趣、抱有热情的电影。《聚焦》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可能会改变一些事情,甚至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南方周末:对于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记者们是否有犹豫?


妮可·洛克林:有趣的是,当我们刚开始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因为那是在七年前,我开始从事制片人工作没多久。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时我看起来年轻青涩。我们很坦诚地对记者们说,能够拍摄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我们会尽力。另外,他们都觉得,没有人会对一部记录记者日常工作的电影感兴趣。当然,这个故事的题材本身也带来困难,因为它涉及性侵幼童,涉及天主教会。


南方周末:题材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多大困难?


妮可·洛克林: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从来不容易,剧情片更不容易,而关于性骚扰和天主教会的剧情片就更难了。当然有人因为事关宗教信仰而拒绝我,但也有些人因为要为拍摄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而退却——你需要做很多功课,把一切都覆盖。如果把对我说过“不”的人的名字连起来,能环绕整栋大楼。就连我们的导演,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也一度拒绝过我,不过谢天谢地,他后来又回来了。


南方周末:托马斯起初为什么拒绝?在《聚焦》之前,他并没有执导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经验,为什么坚持等他?


妮可·洛克林:我最开始接触他时,他正在剪辑他的电影《双赢》。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题材,而是因为当时他无法分心,《聚焦》涉及的调查体量又非常庞大。大约一年以后,他忙完了手上的事,正式加入了这个项目,那时已是2012年了。


从我个人来说,托马斯执导的《人生访客》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看了很多遍。其他两个制片人斯蒂夫·高林(Steve Golin)和迈克尔·苏格(Michael Sugar)也都是他的粉丝。我们觉得他一定能把这个题材拍好。


而且托马斯毕业于戏剧学校,他是导演、编剧也是演员。他是这部电影的两名编剧之一,也给后面的选角带来了很多便利。


南方周末:所以当托马斯加入的时候,这个电影终于显得真实一点了。


妮可·洛克林:那要看你定义的“真实”是什么。如果你是指事情终于运转起来了,那么是的,当托马斯和另一个编剧乔希·辛格(Josh Singer)一起为电影做前期研究、一起写故事的时候,事情确实变得真实起来了。但是对制片人来说,摄像机没有运转起来、电影没有开拍,计划就没有变成 现实,一切变数就仍有可能发生。顺便说一下,即便是现在,《聚焦》已经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它仍然没有在太多的银幕上放映过——所以似乎还是缺少一点真实感。这个局面形成,当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在我们都拿这件事互相开玩笑。



“记者调查教会, 编剧调查记者的调查”


南方周末:就像你先前说过的,对这个事件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托马斯·麦卡锡和乔希·辛格完成的吗?他们花了多长时间,又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妮可·洛克林:是的,他们俩共同研究写作。在电影里你能看到“聚焦”小组的成员查阅法庭资料、翻看过往剪报并且访问了大量的当事人。这也几乎就是托马斯和乔希工作的方法。记者们调查教会,而托马斯和乔希调查记者们的调查。


在真正动笔写剧本之前,他们大概做了足足一年的前期准备,我看到他们一筐一筐地搬运需要翻看的资料。所有的素材、剪报加起来有上万条之多。我还要强调一点,关于这个事件,没有书籍出版过,也没有纪录片,所以一切都完全靠托马斯和乔希去还原。


当然他们也做了大量的采访。先从剧中的主要人物开始,再是周边的人物,然后再扩大。他们通常会找到剪报,向当事人发问,或者交谈后寻找剪报上的名字作为佐证,谈话和材料对应起来才算凿实。很多时候,记者对有些事情不太确认,他们会说“这件事你需要和那个人交谈”,然后托马斯和乔希就找到下一个人。经常无数次的坐下、聊天、咖啡、鸡尾酒,两个编剧掌握了大量的细节。可以说,电影中99.9%的部分都是真实的。


南方周末:在这个调查过程中两位编剧有没有发现一些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妮可·洛克林:当然。他们发现了一个名单。记者们是从Dussourd家的7个孩子受到神父乔根(Geoghan)性侵这个事件开始调查的。但在事件很久之前,已经有一个名单被寄到了《波士顿环球报》,但是当时只以一个非常简单的新闻登上了报纸,没有人深挖背后的东西。这是托马斯和乔希在翻阅大量的剪报后发现的。当他们把找到的剪报拿给记者的时候,没有人记得这个名单、这则新闻。但是即便他们没有任何印象,他们也承认了这是他们的疏忽。


南方周末:后来这个细节成为了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妮可·洛克林:没错。电影里是记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则剪报。无论是在电影拍摄中,还是在电影公映后,很多人都在感叹,如果在最初拿到名单的时候,记者们就开始调查就好了。但我始终认为——虽然有点宿命性——事情总在该发生的时候发生。重要的是,2001年,当记者们再面对这件事的时候,他们采取了行动。


“绿巨人”几乎住进了记者麦克的家里


南方周末:对一个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的电影来说,《聚焦》的演员阵容简直星光熠熠。而且我们看到美国网站上有原型人物和电影角色的对比,每一个角色和原型看起来都非常像。


妮可·洛克林:对,这要归功于托马斯。他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注重。在剧本创作时期,他就做了很多功课,让每个人物看起来都很丰满。而且像我刚才说的,他自己也做演员,毕业于一个戏剧学校,所以他认识很多演员。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电影中有一个报纸投递员,一个很小的角色。他是美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戏剧演员,我们觉得他把投报纸的动作演得惟妙惟肖。


南方周末:几个主要演员里,谁是最先定下来的?


妮可·洛克林:马克·鲁弗洛,他看了剧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他告诉经纪人他不在乎片酬多少,一定把那段时间空出来。


然后迈克尔·基顿是第二个确定出演的演员。托马斯和他是好朋友,同时也是他长久以来 的忠实粉丝。在邀请迈克尔演《聚焦》的时候,电影《鸟人》已经拍完了,但是大家都还没看到。当时有一个小型的提前放映会,托马斯受邀去了,他觉得《鸟人》非常棒,一定会大获成功。事实如他所料。可以说我们非常幸运,在确定迈克尔出演之后,所有人都开始谈论他和《鸟人》了。


至于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一开始我以为她会拒绝,因为她以前演过记者。没想到她也答应下来了。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她的表演非常重要。


南方周末:演员们与“聚焦”小组的6位真实记者有过交流吗?


妮可·洛克林:我们安排了见面、交流,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一起聚一聚、吃个晚餐。但是事实上,当演员们确定出演的时候,每个人都早已迫不及待地联系上了自己要饰演的角色。他们不停向这些记者们发问:你们当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对于这些记者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并不太舒服的事情吧(笑),他们原先一直是发问的人,而现在变成了被问的人。


马克·鲁弗洛当初几乎是住到了记者麦克的家里,研究他的喜好,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什么东西,甚至观察他会在房间的哪个位置穿裤子。麦克有一个习惯,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注意到,他在说话的时候一边肩膀会不自觉地耸起来。马克·鲁弗洛在演出中完美还原了他的神态。瑞秋也差不多,她有一段时间,就一直跟在萨夏·菲弗的身后,学习她走路、切菜……做每件事的样子。现在电影拍完了,瑞秋和萨夏成为了非常亲密的朋友。


南方周末:剧组成员们都被电影的故事感动吗?


妮可·洛克林:是的。大家都想尽量做到完美。当然这是每一部电影的追求,但是当你感觉到这件事的意义,感觉到它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对“完美”的追求可能就会进入另一个层面。不仅是饰演记者的几位主演,饰演受害者、律师的演员也都是如此。


全美很多主教都支持这部电影


南方周末:电影是在波士顿实地拍摄的,波士顿当地对拍摄这部电影反映如何?


妮可·洛克林:我们最开始去波士顿的时候心里也很忐忑。就像当年记者不知道报道的反响一样,我们也不清楚他们会如何看待我们这部电影。但我们遇到的人都对我们敞开胸怀欢迎。除了一些取景地因为现实原因无法拍摄需要更替以外,我们在波士顿没有遇到更多的困难。


南方周末:波士顿的人们还记得这个事件吗?


妮可·洛克林:当然。不仅仅是一次报道。后来“聚焦”小组的记者们又持续写了四年报道。我记得托马斯和乔希曾经把这些报道拿给我看,有五筐之多。很长时间大家都在持续谈论这件事,你走在街头就会听到。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就像日本人不会忘记核武器带来的灾难,波士顿人也不会忘记这件事。


南方周末:如你所说,事件报道持续了几年,电影为何在第一篇报道出炉的翌日早晨就戛然而止?


妮可·洛克林:电影聚焦在调查这个事件本身。从人们知晓这件事,到文章发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天都有新细节出现,有大量原先被隐瞒的事实被发掘。我觉得整个故事中最有趣之处,就是还原这群记者剥茧抽丝抖搂这些细节的过程。


南方周末:你知道事件的后续发展吗?那些性侵幼童的牧师获得了应有的惩罚吗?


妮可·洛克林:你是不是觉得那些性侵幼童的牧师会被绳之以法,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有一些人受到了惩罚,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继续他们的生活。影片中出现过的波士顿大主教伯纳德·弗兰西斯·劳(Bernard Francis Law),他并没有因为他纵容和掩盖事实受到任何惩罚。后来他被派到罗马,有了比在波士顿更好的职位,退休后住在梵蒂冈。


最大的问题也就在这里,教会没有能够及时出面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整顿人事。没有。如果他们早一些这么做,也许很多受害者就能够幸免于难,不用一生背负着痛苦。


我听到一个故事,一个95岁的老人,在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受到神父的性侵。他结了婚,有了孙子、重孙,但从来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你能想象守着秘密生活八十多年吗?在《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出来之后,他终于有勇气说出来。他说感觉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南方周末:电影《聚焦》问世之后,局面有没有变化?


妮可·洛克林:我觉得我们的电影创造了一个平台,通过电影,然后通过奥斯卡,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关于事件的讨论更多了。讨论是改变的第一步,但是只有教会采取真正的行动,制度发生改变,才会有更大的变化。


南方周末:听说波士顿现在的大主教西恩·奥·马利(Seán O’Malley)说过他不会阻拦人们去看这部电影。


妮可·洛克林:他支持这部电影。不止是他,全美国很多主教都通过各种方式对这部电影表示支持。这部电影展现的是事实,你无法否认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我想西恩·奥·马利和其他主教站出来,就是因为电影展示了真相。


南方周末:人们这几年都在谈论社交媒体和网络对新闻行业的冲击,你觉得新闻业仍具有力量?


妮可·洛克林:当然。你必须知道,社交媒体并不是新闻报道,那是人们分享的平台。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对每件事都可以发表看法,但并不代表每个人所说的都是真相。


而关于网络,很有趣的一点是,我觉得网络其实是帮助了记者。在《波士顿环球报》对天 主教性侵幼童事件的报道中,他们每发表一篇文章,都会把文章中涉及的教会文件和其他档案也传到网上。我的祖母看到报道也说“啊这个肯定不是真的”。然后别人就点击那些链接给她看,她就发现,原来她觉得不会发生的事情,其实是真实发生了。


我觉得因为有了社交媒体和网络就不需要记者的想法是很可怕的。没有记者,你如何知道事件的真相?我有工作、有孩子,没有时间去自己调查真相。我们需要记者,因为我们需要真相。


南方周末:你现在如何获取新闻?


妮可·洛克林:我也会在网上阅读报道,但是我个人很喜欢手拿着报纸的感觉,所以我会读实体报。


南方周末:除了《聚焦》,2015年还有另一部关于新闻的电影《真相》。你觉得这两部电影是竞争对手吗?


妮可·洛克林:不,两部电影完全不同,就像蝙蝠侠和超人。《聚焦》讲述了调查过程,而《真相》是关于新闻事故背后的拷问。相同点只是,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关于新闻的绝妙故事。也许越多关于新闻工作的电影诞生,世界就会变得越好。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wenhua@infzm.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