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地电影有了钱、人、故事,香港怎么办?

2016-08-03 曹怡平 24楼影院

| 本文经南方周末(nanfangzhoumo)授权转载


香港电影发展局以服务为主,也涉及管制,比如监督火爆现场是否违规。所有这类场面都需提前申报。图为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拆弹专家》,预计2017年上映。


1980年代有韩国片商拿着装有15万美元现金的公文袋,做为定金,收购所有周润发主演的电影。

“亚洲电影面临的新挑战”论坛,两位导演对话,一个是内地导演贾樟柯,一个是香港导演、后来北上的陈德森。

谈及导演的观众意识,贾樟柯说:“我写《山河故人》的剧本时,只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我的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妻子。”

陈德森则表示:“我的艺术感觉没有贾樟柯导演好,我拍电影的时候必须考虑观众。”

贾樟柯对艺术电影的这份自信,背后除了电影自身的艺术品质外,不断扩容的内地市场也是重要原因。滑出黄金时代的香港导演,则更谨慎、更务实。

“东方好莱坞已经不再。”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冯永说,黄金时代失落,2005年,香港电影人北上,渐渐又感到迷失:究竟应该拍内地片,还是自己的香港片?再往后,内地电影越发成熟,不但有钱,也不再需要香港的人才和故事。

“香港人怎么办呢?”冯永自问自答,“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本土。”

2007年11月冯永上任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长,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投身电影产业。

在他看来,香港电影发展局,更重要的工作是服务,而不是管制。“尤其是我过来负责这个部门(香港电影发展局)以后,更希望把它变成一个服务机构。”冯永2016年4月初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相当于不要钱的中介


曹怡平:广电总局以管理为主,制定政策,推出后再监督政策的执行效果。香港电影发展局和广电总局有哪些区别?

冯永:我所在的香港电影发展局秘书处,隶属于创意香港,这个部门也就七十多人。

与国家广电总局不同,我们主要以服务为主。当然也有管制的部分:一个是烟火特技,因为涉及安全问题。拍摄火爆等场面,要有执照,技术人员也都要考试。还有一条法规,规定如何使用烟火有关的东西。我们还会有同事去看具体的使用情况。主要看技术人员是否有工作执照。

第二个需要管理的部分是三级的检片制度。以前是我们上面的一个部门来管理,现在属于通讯部,它和我们隶属同一个政府部门——商务及政治发展局。

第三个部分就是外景使用,其实用服务来形容更贴切。例如需要拍摄政府的楼宇,我们就充当联络中介。实际拍摄中,警察等相关部门会具体管理与各自部门职能相关的场面,我们主要是监督摄制组,看有没有根据申请进行拍摄等等。这些都是管制,其他一概以服务为主。

曹怡平:香港盛产警匪片,影片中警察的服装等专业道具的使用是摄制组与警察部门联系,还是你们作为中间人去协调?

冯永:警察部门有专门的公共关系部负责具体事项。枪、服装等道具需要摄制组详细列出清单,并标明负责人的电话,公共关系部批准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公共关系部也会提出警告。我们只是起联络的作用。

曹怡平:如果有公司想要拍摄警察的戏,但是不熟悉警察部门的运作规范,你们会提供帮助吗?

冯永:我们有《电影拍摄指南》,这是主要的参考。联络谁、哪个部门、大概需要多少经费等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曹怡平:香港有分级制度,内地持续讨论了好多年,但一直没有出炉。作为香港的电影人,你怎么看?

冯永:2008年我们和广电总局的领导就谈过,追问为什么内地不能实行分级制,当时童刚局长以及张丕民副局长做出过解释。

他们也做过很完整的研究报告,打算推出一套施行办法。但推出政策很容易,能否落实才重要。城市还可以,城市以外呢?譬如一个小镇、乡、村的电影放映,如果实行分级制,三级片小孩不可以看,这就需要花费大力气解决。再者,乡村一般用的是流动放映车,拉起一块银幕就开始放映,也不需要买票,这令监管工作很难展开。

难道对城市进行监管,城市以外的就不闻不问?我认为内地不是不愿意推行分级制,只是还不是时候。


《僵尸先生》海报


曹怡平:分级制现在在香港执行的情况怎么样?

冯永:现在比以前更清楚了。1970年代,香港也没有完善分级。

有段时间,本土电影无论质还是量都比不过好莱坞电影,所以很多戏院争相购买外国电影放映。同时,电影业内发现比较色情的电影拥有稳定的观众群。电检处当然也会审查,但没有分级,只能简单处理:通过或不通过。这就需要分级制度。

曹怡平:有没有演变成一些影院专门放映成人电影?

冯永:有的。某些影院渐渐没落,开始专营成人电影,每个区多少都存在这种影院。但录像带出来之后,一定程度上淘汰了这些院线,甚至有些影院被直接卖掉。

曹怡平:现在主流院线对三级片的态度是比较谨慎还是比较欢迎?

冯永:现在三级片,甚至更暴露的片子下载变得很容易。上院线的三级片都是满足那些年纪大一点,家里没有电脑、手机,不会上网的观众,这块市场变得无利可图。

三级片不仅限于色情内容,还包括爆粗口、暴力等。如果爆粗口的情节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就不会被划为三级片。这部分比较模糊,需要在审片时进行判断。暴力如果涉及残忍、残酷,就会判定为三级。相对轻微的暴力,可能被划为Ⅱ级。

曹怡平:恐怖和血腥属于哪一级?

冯永:血腥的话要看程度来划分等级,恐怖反而没事。

曹怡平:如果涉及鬼怪呢?

冯永:最多到达ⅡB的程度,香港的鬼片很出名。我反而搞不懂为什么内地电影可以有妖不可以有鬼。


香港正在尝试回归本土化、小成本的电影,比如《可爱的你》。

不好看,怎么不死?死定了!


曹怡平:香港电影在1980、1990年代是黄金时代,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冯永:得从1930年代说起。那时内地战乱,上海一大批电影人才和资金转移到香港,创意中心形成。

香港还拥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语市场。香港本土票房只占全部票房的30%,另外70%靠其他市场,包括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

日本1950年代就拥有成熟的电影产业机制。它对港片也有需求,但挑得特别精细。而其他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欢迎。因为当地的电影产业不够成熟,产量、质量跟不上,香港电影等于替代了他们的本土电影。

只要想得到的,拍得出来的,我们就不会限制。如果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们还会考虑当地文化,剪辑出相应的版本。所以我们习惯适应不同地方观众,也很习惯合拍。各国各地片商看到香港电影的发展前景,自然希望参与投资。

曹怡平:这跟好莱坞异曲同工,不过好莱坞寻求全世界范围的合拍。

冯永:1980年代,电影院数量增多,好莱坞电影又在全球风靡,各大院线争相抢购好莱坞电影,结果把价格拉得很高,一些无法承受高价的影院把目光转到本土电影上,这也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契机。

198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起飞,观众有能力走进电影院,而且生活的压力促使观众产生观影欲望。

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1960年代,从外国留学回来很多电影人才,本土电影的高票房又提振了电影人的信心,拍出了许多优质电影,例如李小龙的功夫片、徐克的武侠片、许氏兄弟的喜剧片。也涌现了像嘉禾、德宝、新艺城等优秀的电影公司。

曹怡平:有点类似1970年代的好莱坞。后来是什么导致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远去?

冯永:因素太多了。当时每年大概推出120到130部电影,平均每条院线能分到35到40部。推出新电影的周期差不多是一周半,这是相对健康的。但随着录像带和收费电视的出现,市场变得越来越大,电影的成本也随之拉高。

这时,电影工业不仅出现泡沫,还吸引了一批不该电影的人进来,就是黑社会。他们的目的很单纯——赚钱。电影只要有大明星就可以了,还没有开机,资金就回笼了。

韩国当时刚开放,非常敢买版权。我有印象,当时有韩国片商,拿一个装有15万美元现金的公文袋做定金,收购所有周润发出演的电影。可这批人不是拍电影的,不懂电影是什么。韩国的资金让生意稳赚不赔,一部电影如果制作成本是1000万港币的话,还没开拍,卖片花资金就全部赚回来了。之后演化得更为恶劣,甚至用电影来洗黑钱。

曹怡平:当时电影的品质怎么样?

冯永:你可以看到,刘德华用“华弟”这个名字出现在许多电影中。电影的对白重复,情节重复,观众很快就厌烦了。

有次我们计划购买侯文咏一部小说的版权,被一口回绝。他本来是资深的港片影迷,中午休息时间去电影院,很喜欢香港片,尤其是1980年代的。但1990年代的香港片,看一部气愤,两部觉得给人骗了,三部忍无可忍……后来完全放弃。

我当时也是制片人,同时运作三部电影。我当然赚三份报酬,一部比一部高,制作费用也就水涨船高。现在内地也在出现这种状况。编剧同时写两三个剧本,导演同时拍两三部作品。演员也同时参与很多电影的拍摄。怎么可能好?

制作成本上去了,产量增加了,但我们人口两三百万,消化不了,出口的话,人家要挑。不好看,怎么不死?死定了!

1993年开始票房持续下滑,到2003年的SARS,很多影院零票房。投资方大规模撤资,只剩下院线勉强拿点资金出来拍电影。那时,电影界向董建华建议,看内地市场能否打开。



《东邪西毒》剧照


曹怡平:所以2003年香港电影才开始把眼光投向内地市场?

冯永:当时谈判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5年执行。除了香港电影市场的萎缩,出口市场面临本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外,另一个重要原因,香港没有名山大川、沙漠、竹林,徐克的《龙门客栈》,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打开了另外一个天地。刚开始很新鲜,几年以后都是这样的影片,又重复了恶性循环。

曹怡平:你认为内地当下的电影产业是亚健康的?

冯永:现在还可以,还没有到瓶颈期。以美国为例,人口大概三亿,电影银幕三千多块,2015年的票房总额是900亿人民币,大约是内地总票房的两倍。此外,电影票房又主要由城市人口贡献,非城市人口占大多数,这块市场有很大潜力。

我曾和中央对口单位的工作人员谈过,他们认为我们完全有机会和美国一样,现在不过走了一半。

曹怡平:也有专家预测,中国电影市场会赶超美国。

冯永:迟早的事。泡沫是存在的,但还可以忍受,具体到什么程度泡沫破裂,我也不晓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样的循环存在问题,创作追不上平台的发展,而平台始终需要内容供应。

资助导演 白送他550万


曹怡平:你怎么看待内地电影票房造假现象?香港如何管理假票房?

冯永:《叶问3》的造假丑闻出来,是否可以管?我相信广电总局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了。

有段时间,香港电影票房也会灌水,台湾也灌水,美国也灌水。香港通常是买票房,每天14:30那一场。制片人拿钱去买,统计的时候再扣除。香港媒体爆出票房灌水以后,电影界形成了共识,报纸不再公布票房。再后来,院线直接将票房数据呈报给香港电影协会。协会每年出版票房汇编的资料。数据越来越可靠,大家就进入了互信的良性循环。


《无间道》剧照


曹怡平:现在香港电影北上之后,出现了强调香港电影特异性的声音,你如何评价?

冯永:这完全是逼出来的。

内地的电影人逐渐成熟,资金更不成问题。内地不需要香港的资金、人才、故事后,完全具有了独立制作的能力。反过来,内地的公司会聘请香港人才拍内地国产片,这就扭转了创意环节的传统关系,也不再涉及分账问题。

香港人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本土,更重要的是,市场也对原汁原味的港产片有极大需求。《无间道》全球畅销,《窃听风云》系列、《寒战》《志明与春娇》等影片,在香港票房大卖,在内地也受欢迎。

有一段时间香港电影是迷失的:我竟应该拍内地片,还是自己的香港片?创作人员都很敏感,在逐渐找回创作的信心。《可爱的你》《狂舞派》等很本土化的影片,很满足香港观众的口味。

曹怡平:你觉得香港电影工业经过调整之后,是否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

冯永:是健康的。

人才培训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让他们有机会拍电影,拍长篇电影。我们会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像电影制作融资、电影制作资助以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不一定是新人,假如以前是编剧,但没有执导过任何一部电影,也在我们的资助范围内。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大专组,为还没有片场经验的人设定;一个是专业组,也就是现在从事电影拍摄的人,包括编剧、摄影师,或者美术指导等。

曹怡平:只对香港电影人展开资助?

冯永:导演一定要香港本土的永久居民,但对电影团队不作要求。导演可以享受550万的资助,这和融资计划不一样,融资是我们投资进去,将来你收钱,我们和你分账,而这是完完全全送给他的。

曹怡平:有成功案例了吗?

冯永:《蓝天白云》已经出来了,还有真人真事的学生棒球运动电影。

曹怡平:还有其他的培养人才的方案吗?

冯永:香港电影的工业组织都很好,基本每个专业组织都有一个专业的团体,导演会、编剧会、制片会、摄影师协会、美术指导会等等。这个机构上面有个香港电影总会。几年前,我们资助香港电影总会九百多万港币,开办了一个专业电影人才培训班,招了138个学员,40%是大学毕业生,收费2万多港币,但设有奖学金。大概有两三个内地学员。

9个月后,113个学员毕业。我去参加毕业典礼,有3个同学没有来,他们已经进了徐克的剧组。

培训班不培养导演,它培养副导演、摄影师助手、灯光师助手、剪辑师助手、制片助手、后期制作、特技、替身。这些人员毕业之后是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现在70%的人员已进入剧组工作。

曹怡平:成才率非常高,现在冯小刚导演也计划办影视技术学校。他觉得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开展得非常业余。

冯永:对的。我们的培训计划没有每年开展。否则培训出来的人才过多,竞争太激烈,反而没出路,我们要精不要多。

(本文作者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副教授 张潇 整理)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wenhua@infzm.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