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国产纪录片神作走进影院,我怎能不安利

穆谢特 24楼影院 2018-06-16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今年文化圈最流行的词大概就是“匠人精神”,只要是静下心来细细做事的,似乎都可以冠以“匠人精神”的美誉。从手工业者到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好像都在推崇这种精神,大概这是对当下浮躁拜金的社会风气太过失望,匠人精神成了品质的保证,也成为许多人滥用的幌子。


不过有一部电影,用“匠人精神”这个词却是再恰当不过,也再有资格不过,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群文物修复师的故事,它就是正在上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而之前推出的三集版同名纪录片堪称今年国产纪录片的神作,豆瓣三万多人评分高达9.4分




它最开始在央视平台播出,倒没有多大影响,引入网络平台播出后,迅速成为话题神剧,里面的各位文物修复师傅,也意外成了的网红级人物。



纪录片版偏向“介绍”的属性,关注的是修文物这件事。而电影版注重角色形象的丰满,增加了大量新鲜的情节和素材,整体叙事、剪辑、声音也更为电影化。



比如很受大家喜欢的钟表修复大师王津师傅,电影版中就增加了他骑着自行车在肃穆宏大的宫殿之间穿梭的细节,戏剧感十足,非常可爱。



在纪录片版中,“在故宫里骑自行车”的段落是人气最高的场景之一。电影版加长了这一场景,而且还和拍摄者进行了互动,满满的生活幽默感。要知道,在故宫里骑自行车,当年只有皇帝溥仪可以享受这样的特权。



还有在纪录片版中的惊鸿几瞥的“御猫”,在电影里也成了一个重要角色。




电影版对这些猫进行了更加全面地介绍,包括这些猫的来历、故宫管理(饲养、绝育等)的细节,简直不要太萌。


而这种细节上的丰富和生动,也是电影版与纪录片版最大的区别。



纪录片情节的展开,是通过介绍钟表组、木工、书画、漆器、织绣等不同工作组开始的。电影版打破了这种略显死板的叙述方式,精讲几个完整的修复过程,时间线上更加线性,也更加突出重点。



千疮百孔的文物在师傅的精心修护下重新焕发光彩,老祖宗的手艺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令人感动万分。



《我在故宫修文物》拍的是最顶尖的匠人,讲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延续。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导演萧寒了。



去年他拍过一部《喜马拉雅天梯》,同样是高口碑纪录片。讲的是珠峰北麓的一座登山学校,藏族青年在这里受训成为合格的向导,带领全世界的登山队员攀登珠峰。萧寒导演也凭借这部电影把人文社会类的纪录片票房拉升到千万级别。



他的片子有着一以贯之的对个体生命和传统文化的关怀。


《喜马拉雅天梯》不单是一个登山学校、几个藏族青年的写照,而是涉及到整个藏族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


在他更早的《丽江·拉夫斯基》中,通过记录七对生活在丽江的年轻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他们对现代生活的种种反思。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故宫的深宅大院,花鸟鱼虫瓜果树木和抢戏的猫咪,这些师傅们沉浸在文物的世界中,与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心灵对话,这种生活状态,简直就是对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讽刺。



市场很喜欢谈IP,殊不知最大最丰富的IP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张艺谋玩起了长城的元素,《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故宫的元素,虽然是不同的方向,却都指向民族与本土化的深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355akvbyx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173641687@qq.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