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带5岁学生“私奔”,结果……

凤凰 24楼影院 2020-02-18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前段时间,幼儿园“去小学化”通知出台,很多家长不是庆幸孩子终于能减负,而是担心自己的娃会因此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各种兴趣班、提高班报名变得更加热火朝天,名为培养孩子兴趣,实则是给他们额外加负。

 

如果他们的兴趣天赋与升学加分、未来就业都无关,家长还会让他继续发展吗?

 

有这么一位幼儿园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天赋,竟然想到拐走儿童……

 

《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这部电影翻拍自2014年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作品《教师》。


整个故事的走向基本相似,但《教师》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6.6,而这部新作则收获了7.5分,为什么?

 


如果你看过前作,会发现它更多的是传递诗人在当代不得志的忿恨,以及对诗歌界庸俗、沉沦的失望,想表达的内容很多。

 

而新版则是围绕“教师”这个职业,从天赋培育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方式。

 

莉莎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同时自己也养育着两个孩子。


在她看来孩子们都有不同的天赋,比如女儿有摄影的天分,儿子小时候词汇量很丰富,但他们这些天赋在成长过程中都未能得到善用,而且在大众文化的洗礼下,逐渐变得平庸。

 


这也使得作为教师的她在家庭中感觉无力与失望,去诗歌班上课反而成为了沉闷生活中一点精神寄托。

 

偶然间,她发现自己班上5岁半的学生吉米竟然会作诗,而且相当有天赋,总能随口说出想象力丰富的原创诗歌。



只可惜吉米的爸妈已经分开,而且都没时间管他,更别说培养他的兴趣。


日常带吉米的保姆也没有欣赏诗歌的能力,只能帮忙记下吉米偶然的创作。


莉莎把吉米的创作拿到自己的诗歌班上去分享,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也令莉莎更加坚定要去培养吉米的天赋:

 

午睡的时候她拉着吉米去厕所练习想象与观察,激发他的灵感;

 


给吉米自己的私人电话,让他有灵感要说出一首诗时,先打给她;

 


带吉米去看画展、听音乐会,甚至参加诗歌俱乐部的活动,上台演绎自己的诗歌……

 


然而吉米的父亲知道莉莎这样的行径后,无法认同,索性将吉米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没想到莉莎不想就这样令“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竟然带着吉米“私奔”了。

 

她到吉米的新学校去偷偷接走了吉米,打算带他跨过国境,开始新的诗歌创作生活。

 

他俩一同来到蔚蓝的海边,莉莎藉着美景激发吉米的写作灵感,一路上也有新的创作。

 


但抵达旅馆后,就在莉莎洗澡时,吉米突然把莉莎反锁在浴室,报警说自己被绑架了。

 

其实莉莎只是爱惜吉米的才华,未曾想伤害他,甚至在知道吉米想报警时,还告诉他怎么打电话,怎么跟警察说自己身处何方。

 

整个情景让人看着很失落与无奈。


回想,电影中的翻转情节也颇为耐人寻味。

 

当莉莎一再逼使吉米作诗、并将这些作品拿来当作自己诗歌班的作业时,想必观众都会认为莉莎是自私,只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可她后来主动带吉米去参加诗歌俱乐部,让大家认识这位“天才”的同时,也败坏了自己在诗歌老师心中的天赋学生的形象。

 

虽然莉莎因此放弃了自己继续深造的机会,但她仍执着引导吉米创作诗歌。

 


这情节演变下来,可以看出莉莎不是自私,而是太热爱诗歌,太爱惜这个天赋异常的学生。纵然自己已经丧失在诗歌领域发展的灵性与可能性,也要好好培养这位未来的诗人。

 

在结尾,当吉米被关在警车内,口中说着“我有一首诗”却没有得到任何人关注时,我们或更能体会莉莎纯粹的初衷。


在当代社会看来,写诗如此“没用”的天赋终究只会被忽略,然后消失。

 

就像莉莎曾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很难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敏感、对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充满观察力与好奇心。天赋是脆弱的,诗歌和梦想的生活也是一样。”

 


作为一名那个幼儿园教师,莉莎想必看过太多在各个领域具有天赋的孩子,受到世俗化与社会化的影响后,天赋逐渐消失的情形,就像她家里的两个孩子。

 

这才使得莉莎作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但这个故事并非现代版“伤仲永”

 

吉米的父亲不是想靠他的天赋去赚钱,而是打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学诗歌的价值。

 

他眼看着自己同样具有文学天分的弟弟,最终只能担任文字工作者领取微薄薪水的窘况,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这个职业不赚钱。”

 

而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提高班、兴趣班时的选择标准。

 


孩童的很多兴趣、天赋往往会与财富及社会地位相矛盾,你看有多少诗人是生活富足的?


于是,面对日益功利化的社会,家长想为孩子选择一条“更安全”、“更能保障未来生活”的道路,似乎不应该被过多地责备。

 

但回归原点,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激发和引导孩子在兴趣爱好中自由发展。

 

电影里老师莉莎疯狂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真诚地希望家长们能更多地关注和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给孩子挑选“主流”“正确”的道路,把这份社会的焦虑从小就压在几岁孩童的身上。


(PS,回复“教师”)

【好文推荐】

1.这对“不看脸”CP,才认识三集就要一起睡?

2.8.5分低了,这部纪录片,击中所有迷茫的人

3.靓绝五台山的蓝洁瑛,却没能逃离命运无常


点个赞再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