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去的中国人,是怎么过年的?

骆白蔻 24楼影院 2020-02-18

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


中国人每年最隆重的时间——过年,又要到了。


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回家过年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终于放假啦!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吃喝玩乐!


忧的是: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每天各种问题夺命连环call。


(心情犹如此刻的包拯)


话说回来了,虽然大家过年还会扫扬尘、包饺子、走亲戚,但比起过去还是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今天,我们就来借影视剧里的名场面盘点一下:过去的中国人,是怎么过年的?


腊月二十九:办年货


通常在过年的前几天,每家每户就已经开始打年货了。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礼物)等等。必不可少的是:灯笼、春联、甜食等等。


先来看看《武林外传》中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由小郭为大家做示范。


首先,要在家中挂起红灯笼。这红红火火的灯笼代表着吉祥如意,“灯”和“丁”谐音,寓意着家族繁荣。灯笼最好在年前就张挂好,人们都在灯下忙活走动,讨个“鸿运当头”的好兆头。



接下来,要提前策划娱乐活动,如:高跷队、舞龙舞狮。



安排好他们的表演形成后,就可以研磨挥毫,开始在红纸上写春联了。写春联,真正流行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热衷于写除夕春联。他甚至传旨道:“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天子脚下的七侠镇,当然也沾染了这股风气。小郭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作出了楹联:金鸡报晓天下白,神猴挥棒世间清。横批:放倒一个算一个。


(小郭请注意:一般横批都是四个字哦)


贴对联的时候,可以一并把“福”字贴在门上,讲究“福到(倒)了”的意味。



最后,提前备好瓜子、花生、糖果等等食物。这些零嘴,既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也可以像白展堂等人一样先吃为快。



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京城人士郭芙蓉也风风火火地开始包饺子。饺子得在年三十之前包好,子时再食用,取“更岁交子”的彩头。



除夕:傩舞


傩舞,在古代称作“驱傩”,指的是借民间舞蹈来驱邪除鬼,向新年祈福。


傩舞起源于先秦时期,带有浓厚的宗教、巫术和礼仪色彩。



《论语·乡党》里云:“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意思是孔子看见乡人在跳傩舞,毕恭毕敬地立于台阶之上。由此可见,傩舞的神圣意味。


经过数年的演变,傩舞变成了民间除夕的必备仪式。我们可以在94版《三国演义》中看到除夕傩舞的排场。



舞者们带着牛头马面的面具,舞姿生动而诡黠,应和着鼓吹丝竹乐的节奏。在除夕跳傩舞,以期待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儿女安康。



剧中的三国时期舞者戴的是狰狞凶悍的鬼面,但经过千年发展,现在流行的傩舞面具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历史人物的面具。


当年,他们坐在台下;如今,他们趴在脸上


因仪式繁重,现在除夕傩舞只能在个别地区可见,如江西的婺源、南丰等地。


初一: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既祭拜家中先祖,也祭拜天地神灵。至于是除夕夜还是大年初一进行,就看各地风俗了。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因此全家必须穿戴整齐,隆重地举行祭祖仪式。


如《金粉世家》中,家大业大的金家在室内供有木牌位祠堂,所以全家人可以在屋内进行祭祖。由嫡长子金凤举敲锣,来开启这场仪式。



金家老爷金铨带领全家人,按辈分顺序排好,向祖先三跪拜及上香。



一般来说,媳妇们都在大年初二和丈夫一起,在中午前拎着礼物回到娘家。


但剧中的冷清秋因思念母亲而和金燕西商量,趁着大家不注意提前回娘家。对讲究礼数的人而言,这一行为不怎么妥当,所以他俩也是私下谋划。



初六:听戏


“六”这个数字一贯被视为吉祥之数,人们愿意相信“六六大顺”、“六畜兴旺”的愿景。大年初六,也是商家们开张大吉的好日子,戏班子也开始活跃起来。


在民间,人们听庙会戏,由当地商会买单。戏班子表演的主要是应和时节的戏曲,如《甘露寺》、《回龙阁》、《蟠桃会》等等。



在大户人家,则是把戏班子请到家里来好好闹一闹新春。像《红楼梦》中的贾府,甚至养了一个“家班”。贾母听腻了外面戏班子陈词滥调的《八义》,便请家班的芳官来唱《寻梦》,还只能用箫和笙笛两种乐器。从中可见,贾母清新脱俗的听戏口味。



元宵:灯会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


除了吃元宵以外,中国人还喜欢在这天出门逛灯会、猜灯谜、赏花灯。


民间的习俗要比宫中更热闹,所以《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才悄悄出宫,去看一看长安的灯会。街道上张灯结彩,人人手里都提着花灯。



不少人戴着野兽面具,闹着元宵节。买下“昆仑奴”面具的太平公主走失在人群中,她揭下薛绍的面具,一见误终生。



如今,元宵节戴面具的风俗,已被灯谜花灯所取代。

 

古代人过年的习俗有很多,大多都是为了吉祥和祈福。


有的传统流变至今,有的传统已经丢失在了岁月长河里。


也许古早年味有所变淡,但“相约团圆,祈愿安康”的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没准再过几十年,“集福抽奖”、“发云红包”、“春节观影”会成为最新的过年习俗呢。

 



【好文推荐】

1.吃货过年美食图鉴,看到流口水!

2.下饭神剧,这部老港片看10遍都不会腻!

3.今年的奥斯卡影帝可能就在这部电影里!

“好看”是最大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