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两会来了!什么是两会?有哪些看点?一幅漫画带你读懂:两会那些事儿

陪伴你的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22-05-17






一、什么是两会?



两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名称。




两会概念的由来:



→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此后形成两会在每年3月召开的惯例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会议名称中“届”“次”的位置不同。


人大会议是:“N届全国人大N次会议”

政协会议是:“全国政协N届N次会议”



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有何区别?



此外

这些词的含义和搭配要牢记哦



2020年全国两会有哪些不一样?







二、两会重点看什么?



(1)相关报告是“硬菜”

两会上的工作报告,是人大、政协、“一府两院”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新一年作出部署。


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涉及的法律点较多。



过去一年我国法律制定、审议、通过等情况,以及新一年的立法规划都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法治亮点也引人瞩目,如2019年报告中的“反腐败”“扫黑除恶” “保护民企合法权益”“打击民生领域犯罪”等。



(2)新闻发布会“干货”满满



自1983年全国两会首次引入新闻发布会后,新闻发布会制度一直延续下来。除了大会发言人的新闻发布会,还有若干场受社会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举行的发布会。


往年在代表团开放日,各省份主要负责人会就本省热点回答记者提问。


由于疫情关系,今年代表团不安排开放团组和集中采访活动。各代表团今年将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本团重要信息。



(3)记者会“妙语连珠”

一般来说,两会期间将举行系列记者会,而外交部长记者会、总理记者会是每年全国人大会议固定安排的新闻采访活动。



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将适当精简,创新形式,采用视频方式进行。


大会鼓励代表积极接受采访,在代表住地设立视频采访室,为代表接受采访提供便利。






三、“非常”时期将有哪些“非常”之策?

两会看点前瞻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将于5月21日拉开大幕。与此同时,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将有哪些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疫情防控“下半场”怎么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


首先,国内外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方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确诊病例、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根据世卫组织16日公布数据,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34万例,死亡人数达到29.7万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地区近期仍发生聚集性疫情。


其次,科研人员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或将长期存在,间歇性地在局部流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常态化下,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今年下一阶段如何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将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另外,中国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疫,相关决策与趋势也备受世界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说:


当前疫情防控风险挑战仍存,绝不能前功尽弃,必须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同时,“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胡豫说:“两会期间,我和其他代表委员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围绕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理顺医药卫生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看点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确定?



当前境外疫情还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还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是核心目标。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怎样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包括GDP增速如何设定,就业、收入、环保等方面的任务如何安排等,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1至4月份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


虽然挑战严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下半年,围绕如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做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备受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会重点谋划如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让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恢复动力。


“提振经济除了政策刺激,还要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一系列新的政策信号,我们的信心也会更加坚定。”张立群说。



看点三:脱贫攻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完成“加试题”?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目前,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


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正发起最后冲刺——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村。除了要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受疫情影响,一些帮扶工作难开展、外出务工受阻、产业扶贫遇到困难。


时间紧、压力大,如何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加试题”考验,需要代表委员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从有关部门的安排看,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加强产业扶贫,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的工作机制。下一步,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看点四: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确保实现目标,为新阶段新航程奠定良好基础,代表委员的相关讨论也将成为重要看点。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其中,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今年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关键的阶段。


此外,生态环境既是重要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正持续有力推进。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1至10月,全国地表水水质好于3类断面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劣5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持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百姓收入增加的物质层面,还体现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对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精神层面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住房、养老、教育、医疗、文化建设等事关“全面”的话题历来是两会热点,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部分地集中在对公平与优质的要求上。


辛鸣表示,下一步,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应作好战略应对和规划,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发展目标定得更高,重点包括: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改革,推动生态环保,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



看点五:民生保障如何纾困托底?


民生连民心,今年疫情背景下的民生保障尤为牵动人心,是重中之重。


首先是就业压力不容回避。



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


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尤为突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今年毕业生工作签约率明显低于往年。此外,中小企业纷纷裁员或缩减用工人数,一些农民工不得已返回家乡。


经济下行还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如何保护百姓的“米袋子”“钱袋子”,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保障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民生问题最为敏感,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兜底线、稳底盘。


中央近日发出“稳就业”的政策强信号。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帮扶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集中智慧出谋划策,研究如何加大失业保障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助力市场复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新型动能增长,推动服务业升级。


此外,“就医难”“就医贵”如何进一步破解、垃圾分类如何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新政策效果如何、老旧小区改造怎样推进、养老院建设如何加快等问题,也将是广受关注的话题。



看点六:民法典保障人民权益有何突破?


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还将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进行审议。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2017年,民法总则获表决通过。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多次审议。2019年“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由民法总则和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成的民法典草案,包括7编加附则,共84章、1200多条,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草案不仅覆盖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认为:


民法典草案体现了21世纪的时代特征,对很多社会民生热点都进行了直接回应。比如,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等等。


“这些话题将继续成为两会审议过程中的热点。”他说。


此外,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王轶说,反馈意见比较集中的方面,也会是此次审议的关注点。比如,“总则编草案中的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物权编草案中对承包地‘三权分置’问题的进一步回应,合同编草案中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物业服务合同等。”



看点七: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如何应对?

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下行,一些西方政客为推卸自身防疫不力责任频频向我国“甩锅”,一些西方媒体丑化中国形象,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思潮升温,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中央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时也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未来将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举世瞩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克时艰,加强国际合作,破解各种世界性难题和挑战,是我们处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宗旨。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越是复杂,练好自身内功越显重要”。张占斌表示:


“当前我们要稳住阵脚、守好底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为全球社会经济稳定作贡献”。


此外,他认为,两会期间,如何维护好我国对外开放大局、进一步宣介稳定的对外政策、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也将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附:今年两会主要议程



  关于ZBTI,你可能还想看


_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订阅号:zjbti1914

编辑 / 王杨波

责编 / 胡晓虹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

出品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全媒体中心

欢迎提供 / 校园原创文字/摄影/视频/采访线索

投稿邮箱 / zjbti1914@qq.com

QQ咨询号码:3329441569


 

爱母校,从点“在看”、留言和转发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