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MART原则为什么失效了?

2016-11-02 张帅 HR视界


HR视界304期,内容关键词:SMART




01


物理学家、专栏作者万维刚在其《得到》订阅专栏里,今日分享了《大目标,和任务勾选框》这篇文章。在文章里万维刚讲了一个故事


通用创建SMART系统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时间长了,通用CEO杰克韦尔奇发现,有些部门虽然用了SMART原则系统,效果不怎么样,利润反而还下降了。

那是不是这些部门贯彻不彻底呢?调研后发现,这些部门员工都很喜欢这个系统,也很好的贯彻下去了,并认为这个系统给工作带来了成就感。


韦尔奇感到很困惑,后来在访问日本时,听说日本造新干线的故事,才有了答案。


本来,乘火车纵穿日本岛需要花费20个小时,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提出要建更快的火车。工程师计算,以当时的技术能力,火车时速大概可以提高到65英里。但日本政府认为,65英里不能根本改变问题,速度至少达到120英里才有可能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但是120英里的火车当时并不存在。


工程师说,75英里努力下可能会达到。


政府说,给我一个120英里行不通的理由。


工程师说,比如转弯的时候火车肯定翻车。


政府说,为什么非得转弯?建隧道!


就这样,政府给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然后一点点按照这个目标去解决问题,最后新干线真的造成了。


韦尔奇发现,日本这个行为明显不符合SMART原则,他把这种做事方法称为“Stretch Goals”,即拓展性目标。




02


做事不能光考虑可见的具体目标,更要有那种现在根本无法清晰描述的长远目标,不管怎么说先定下来,往这个方向尝试。


为什么公司那些部门虽然贯彻SMART系统很好,利润效果却并不理想呢?


原因就是,他们过分追求“完成”这个动作了。有些员工会故意将一些容易完成甚至已经完成的目标,放到系统里。员工关心的不是自己对公司的贡献,而是怎么让自己的任务列表更好看。


这其实,已经违背公司的初心了!时间长了,员工更擅长应付,而没有了最初的踏实。


万维刚将其归结为:体制化。


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做事,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但是作为企业组织,就要制定一套考核制度,完成结果直接与工资挂钩,这就是建立了一个体制。


时间长了,员工慢慢发现,自己工作的价值也许不是完成什么公司的终极目标,而是为了满足这些考核而已。万维刚说,不管多么漂亮的手段,一旦体制化,就会事与愿违。




03


人类的适应性很强,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政策需要经常改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制度需要不断的更新迭代。


归结到最后,实际上都是回到了“人性”这个根本问题上。


为什么我们习惯认为,大公司容易不灵活、僵化,创新力不足,跟这个不无关系。


从流程、制度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流程,是不是大家只是为了完成流程而做,有没有真的在关注事情本身,给公司带来的结果效益。


大家都知道,银行客服服务态度很好。但是,态度好,能说明什么呢?若是不能为客户解决问题,仅是态度好,又有何用?


笔者前两天去银行存钱,不幸的是,钱被存款机吞了,银行卡账上没有显示出来。我就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得到的答复居然是:“10天内给我问题回复”。


我诧异,这个事情,还需要等10天吗?一再追问,客服只是一遍遍回答,“这是我们的流程,我已经给您申请了加急,10天以内给您回复。”不管我怎么发火,客服倒是一直心平气和,只是如机器人般,一遍遍给我重复那一句话。


我们看,客服工作流程有问题吗?按照他们手册,没有问题。有明确答复,态度好,还不会主动挂客户电话。


但是,关.键.是,并没有解决客户问题!


哪里出问题了呢?问题出在一刀切,只有一个回复时间节点,而没有就问题区分时间回复节点。或者是,反馈机制僵化,太慢。


按我们正常理解,客服接到客户电话,当天就要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客户所在当地银行营业点,营业点接到问题反馈,到做出反应,一天时间足够了,何以需要等10天?事实是,笔者第二天去银行营业厅,当时就解决了。


时至今日,SMART原则仍然有很多公司在用,不能绝对的认为已经过时,而是SMART原则在一定限度内使用,依然是有效果的。




04


作为企业HR,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KPI时,应关注员工提交的KPI项是否对公司直接或间接产生利润影响,避免无用、无效的考核项。


比如,对招聘专员KPI考核有电话邀请量,这与招聘结果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你能为用人部门找到几个“候选人”,即通过HR面试,认为符合用人部门要求的岗位候选人。这应作为一重要考核项,然后就是招聘完成周期及候选人入职试用期间的工作绩效。


很多公司考核里面甚至有出勤率,出勤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这差了有十万八千里!


企业老板及高管需要注意的是,下属制定年度、季度目标时,关注目标定得是否容易,难度小。


更要注意的是,年度、季度目标,老板及高管习惯自己给下属定目标,比如今年销售达成1000万,明年就要5000万,甚至1个亿,这种情形倒是很常见,也更危险。


这种“拍脑袋”定的目标,往往没有支撑,至于怎么完成,没有具体方案,再没有足够资金、人力、资源支持,很容易士气低落,业绩惨淡。


缺少与下属沟通的一环,就是我给你定了这个目标,你的难处在哪里?怎样才能完成?需要什么支持?作为下属,在老板下目标时,就要明确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公司给予什么支持。若自己没有信心,干脆就辞职。自认为就完不成目标还要继续去做,又没打算完成目标的人,就是“耍流氓”。


你看,目标过低过高都会出问题,怎么制定目标、定了目标考核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固化”是最大的敌人,适应变化、能够感应变化、通识人性,方是正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房价疯涨,动了谁的奶酪?

员工执行不力,换人还是换制度?深刻!

判断一个高管,需要怎样的软实力?

一张图告诉你企业培训的全部内容

12年面试两万多人的经验,不看完你永远不知道...

强业务型HR强在哪儿?

HR转型看了这六大方向再做决定

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50岁了,他现在在干嘛

这就是10年后你要住的家,你信吗?

华为、阿里巴巴、万达食堂大曝光!




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好友

申请加入粉丝专属群

扫描二维码,关注“HR视界”


拒绝废话,杜绝心灵鸡汤

直接饮用,保证无负作用

打造为人力资源行业最具匠心的垂直新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