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三五巡礼|重走“蚕丝路” 底气今何在?

凤鸣高冈 2022-03-31


最近,凤冈的金色蚕茧频频在各大媒体“露脸”,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作为种桑养蚕历史悠久的凤冈老百姓,同样也被深深吸引……可曾经的失败,一度让百姓伤了心。现如今,凤冈为何重拾蚕桑产业?重走“蚕丝路”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挖掘优势资源、党政重视、引进企业、一桑多产……便是最佳答案。


独特的资源优势

让凤冈人重拾蚕桑产业信心


再度发展蚕桑产业,凤冈人的自信心在哪儿?
凤冈地处武陵山片区,具有种桑养蚕的自然环境优势。全县平均海拔720米、年均气温15.2℃、年降雨量1200mm等优良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地,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温床”。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凤冈人民便利用独特的资源,走上了种桑养蚕的道路,一路走来,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败。
“这几亩土地,以前就是栽蚕桑的,这些年,我计算了一下,还是栽桑养蚕,挣得最多。”早早就加入养蚕“大军”的村民王明喜告诉记者。
聊天中,王明喜连声叹息:“以前我们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养蚕,蚕桑长得特别好,满山都是。”据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凤冈产出的蚕茧质量就在贵州排名第一,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几位。但后来……王明喜连摇脑袋。
如今,发展蚕桑产业,凤冈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还积累了雄厚的技术优势,尤其是近几年凤冈和省蚕科所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养蚕技术能手。加之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凤冈,为凤冈蚕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及蚕桑新品种,保障了蚕农利益最大化。

在脱贫攻坚中,一条条银色的产业路直通村民的田间地头,增强了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从起初的9户百余亩达到了现在的400多户万余亩。
在永和、进化、蜂岩试养的水星一号,吐出了“金色”的蚕丝,成功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并为凤冈发展蚕桑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党政同心干群齐心

一根蚕丝带动一条致富路


“勤喂猪、懒养蚕、四十八天见现钱。”可如今,十七八天就可以见钱了,比在外面打工要强得多,家住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陈山组养蚕大户侯勇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侯勇一样通过养蚕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这得益于凤冈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政策的精准实施。

今年上半年,蚕桑产业被写进了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的《实施意见》中,并明确“扩大蚕桑种植规模,全力承接水星家纺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高端丝绸研发加工基地。”把蚕桑业作为实现凤冈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
在全县召开蚕桑产业推进会上,县委书记王继松说:“要坚定信心、吸取教训、立足长远、把握重点、强化领导。”全县上下要把这个富民又富县的产业,作为全县当前的重点产业和中心工作来抓,及时压实责任、加快行动、精准督查,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为凤冈早日实现“破茧成蝶”做出更大的贡献。
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华要求,要持续、深入、精准的发展大户和能人,以大户和能人带动蚕桑产业发展,要持续紧盯资金筹集、地块整治、技术服务、市场化机制等方面抓好落实,同时对于扰乱蚕桑产业发展秩序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举全县之力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接着,各镇乡、各部门各司其职,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压实责任,并采取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群众齐心抓的方式,确保蚕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自县委政府将蚕桑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后,在全县掀起了一场场“栽蚕桑”的大比武,在重点镇乡 6—25 度坡耕地建设示范基地,通过“一场一园公司化”发展模式,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营造了种桑养蚕的良好氛围。
一场场“大比武”活动,给正处于迷茫的村民们指明了一条“短平快”的增收路子。
石径乡两河口村村民吴林友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栽了100亩蚕桑,预交桑苗5万元,有收益后,预计每年在20万元左右。
家住进化镇沙坝村的养蚕大户刘玄胜,作为一个养蚕的“老人”,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再度发展蚕桑产业的决心,他激动地说:“我是靠养蚕脱贫致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预计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在刘玄胜等养蚕大户的带动下,沙坝村成为了凤冈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先行村。该村种桑突破3000多亩,涉及农户200多户。为其他镇乡提供幼苗100多户,带动就业1000多人。


东桑西移

让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这金色的蚕茧不仅好看,价格也高些。”成功养出金色蚕茧的黄志强说道。
黄志强,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村民。他介绍说,这金色的蚕茧是由水星控股集团、湖州市农科院、东华大学共同培育的蚕种“水星1号”。
作为第一批试点用户,黄志强和村里的几户村民尝到了“甜头”。黄志强的成功,不仅有效借助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还巧借“东桑西移” 的外力。
自从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沪遵两地以桑为媒,联结起“金丝之路”。为进一步提高蚕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水星家纺控股集团和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合作,培育出可以吐出不同颜色蚕丝的“水星1号”系列优质蚕种,并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桑苗和蚕种提供给凤冈蚕农,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为凤冈蚕农铺就增收致富之路。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蚕生长得好,结的茧质量高。”凤冈县永和镇永华社区村民龙华碧告诉记者。目前,凤冈生产出来的水星蚕茧,可以拉出长达1600米的蚕丝。
在“星丝路”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500个就业岗位,10000人脱贫成效得到巩固,加之给村集体预留企业股权,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稳定增收。
此外,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打造集生产、加工、科研、展示、文化、物流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千亩生产基地,计划在3年内打造一个文旅综合体。
“东桑西移”工程,不仅加快了凤冈蚕桑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让全县桑农吃下了发展蚕桑产业的“定心丸”。


依托“一桑多产”

拓展产业链多渠道增收


“这是我们本地的桑叶茶,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痛的作用。”正在售卖桑叶茶的刘玄胜吆喝道。
养蚕成功的刘玄胜,开始琢磨桑叶变桑茶的事儿,在专家的帮助下,他的桑叶茶已试验成功,试验期间,就取得了2万余元的收入。接下来就是进行批量生产阶段,预计每年生产6000斤左右,收入在50万元以上,共带动1万余人次就业增收。
同样是通过养蚕致富的村民郑国礼,则是另辟蹊路,变废为宝,以桑树枝为原材料,探索发展种植榆黄菇、马桑菌、桑黄等桑菌产业。
在贵凤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郑国礼正和工人们一起装袋、杀毒、放菌棒。他告诉记者,这菌棒就是榆黄菇,以桑树枝为原材料,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截止目前,已售卖榆黄菇菌棒1万余棒,纯收入3万多元。
“以前的桑枝剪了就扔了,现在贵凤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0.2元一斤进行收购,我的卖了5000多元”永和镇永华社区村民吴勇说。
该公司收购桑枝辐射到永和、石径、蜂岩等地的村民,2019年,收购桑枝200吨,帮助桑农每亩增加4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贵凤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扩建中,建成后,预计能收购桑枝1000吨以上,可以实现桑农有效增收200多万元。
如今,凤冈的蚕桑产业以及桑叶茶、榆黄菇等发展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党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让群众参与其中,实现利益联结,确保全县群众增收致富,进一步实现了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为乡村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王治文  摄影  陈昌霖)





往期回顾


政协凤冈县九届五次会议日程安排


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在即   委员抵达县城报到
委员风采|聂世军:履职尽责谏诤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