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卢氏行》三则(散文)
一双草鞋
玻璃框内,静静地躺着一双草鞋。
用稻草搓成的草梗开始松散,不再是那样的紧凑。用来束脚的草绊已经断裂,一些散落在地,一些留在鞋体上,如枯树上伸出的脱皮的枝杈,没有一丁点儿的生机;草鞋上面落满了尘埃,不知道是刀光剑影年代的硝烟遗存,还是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时光无情洒落……
这双草鞋在玻璃框内很久很久了,寂寞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经过了一次次的风雨飘摇,终于迎来了我们这群远方的朝圣者。站在这双草鞋面前,我嗅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顽强厮杀,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到卢氏县官坡镇时一路征尘,更嗅到了红二十五军生死拼搏长征到达陕北时的胜利味道……
2016年7月22日下午,跟随“中国作家万里行”的队伍,我来到了卢氏县官坡镇兰草红军小学内的“中国工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用虔诚的心倾听着镇政府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这段伟大历史。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情怀,更是一段动人心魄的壮烈故事:1934年12月5日,为了北上抗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到达卢氏官坡镇兰草村。时值寒冬时节,由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老乡们视红军如“匪”,全都上山躲了起来。部队不仅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给养,连一双草鞋也不能保证,战士们的双脚整天踩踏在泥雪中,带来了很大的非战斗减员。一位红军小战士从老乡家的屋檐下摘了一双穿破的草鞋,拾掇了一下穿到了自己的脚上。时任红二十五军政委的吴焕先知道后,要求按照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执行——就是枪毙。听到这个消息后,老乡们才知道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并不是国民党宣传的“共匪”,就从山上跑了下来,向吴焕先求情。后来,经过调查,小红军在摘下这双草鞋时,已经在老乡家门框上面留下了一块银元。听到这个消息后,吴焕先同意暂缓执行枪毙,以观后效。
今日的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典范,省道S331绕镇而过,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官坡镇的繁华与发展,整洁的街道上商业、医疗、娱乐以及教育设施俱全,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这一切,并没有让我陶醉其中,站在兰草红军小学门前,我眼前浮现出的是80多年前那个寒冬的兰草村,以及崎岖山道上走来的红军队伍;兰草村的麦场四周站满了老百姓,一位年少的红军面临执行死刑的命运,一位朴实的老乡眼含热泪向政委吴焕先苦苦哀求;一列悲壮的队伍站在皑皑白雪中,一个个表情肃穆,其中不乏抹眼泪者……
历史记载,经过这个事件后,吴焕先认识到加强部队纪律的重要性。他找到军政治部主任,让他把过去的红军纪律中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修改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随着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在革命队伍中逐渐传唱开来。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红军困难时期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一钟一线”的故事,曾经多次出现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中。如今,在“中国工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内再一次听到讲解员讲解一双草鞋的故事,不由得心生疑惑:这么多的故事重复,这么多的情节雷同,会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后人杜撰有意地拔高红军的形象?
当我沿着红二十五军长征时留在卢氏县的红色路线,一次次拜访当地的老百姓,一次次求教于当地的史志工作者后,这个故事的答案慢慢地清晰起来:红二十五军长征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到卢氏县官坡镇,经历了千难万险,如果没有没有顽强的革命斗志,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在经过国民党经营多年的卢氏县时,怎么能取信于劳苦大众取得万里长征的胜利?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故事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唯有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国民党统治区打开局面,打开一条通往陕北的道路。
这双草鞋不仅见证了一段英雄史,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身上承载了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严明的革命纪律,传承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坚忍不拔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为之敬仰,为之崇拜。
想到这里,我整了整衣襟,立正身姿,恭恭敬敬地冲着玻璃框内的草鞋深深地鞠躬……
两块垫脚石
岁月的风雨把长长的条石侵蚀得斑驳陆离,深深的井绳痕迹见证了时光的斗转星移,不知道有多少人站在这块长长的条石上,撒下希望的水桶,打捞上来满满的甘甜;越过历史的天空,尚能看到从学堂中跑出来的学子,还有那个从古井中汲水的曹植甫老先生,老师和学生欢聚在古井边,知识的源泉和甘甜的井水融会在一起,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同样可以品味其中的快乐和幸福。
从五里川的河南村到朱阳关的杜店村,一路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说不尽的好山好水,更有众多的风物传说让人心神向往。但是,真正让我感动的,让为我为之深深赞叹的,却是两块两块摆放在古井口上垫脚石——一块在五里川河南村曹靖华故居前古井口,另一块则摆放在朱阳关杜店村一座木楼前的古井口。
1916年,在父亲曹植甫的目光中,年轻时的曹靖华抱着满腹的爱国情怀离开了家乡五里川到开封求学,并积极参加到了“五四”运动中去。也就是在艰难的革命生涯中,曹靖华把自己发表在报刊上有关抨击封建礼教的文章寄给父亲,告诉父亲说,由于自己投身革命,唯有“马革裹尸”才能还乡。为了不耽误家中“童养媳”的青春,更为了向封建礼教宣战,曹靖华劝父亲早做安排。在当时的封建保守思想环境中,儿媳再嫁被视为家门不幸,更让曹植甫这个老秀才极度尴尬,真可谓是斯文扫地。但是,曹植甫不仅要为在外面革命的儿子着想,还要为家中的童养媳未来着想,就放下面子说服儿媳再嫁他人。经过媒人说合,曹植甫亲自考察,选定了他在朱阳关的一位学生作为“女婿”——这个时候,曹植甫已经认下儿媳为女儿——风风光光地把女儿嫁到了朱阳关。
站在朱阳关这口古井前,我们至今还能看到曹植甫对这位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女儿的关怀:不仅为女儿陪送了全套的嫁妆,并且,为了方便女儿女婿的生活,还特意出资在女儿家的院内打了一口水井;因为井口潮湿脚下打滑易生不虞,曹植甫还贴切地在井口放置了一块垫脚石。
这正是至今依然流传在卢氏乡野的“曹翁嫁媳”的佳话。在这段佳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曹植甫的开明大义,更能贴切地感受到他对女儿的殷殷父爱。曾经有人说,作为一代宗师,曹靖华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正是因为有了曹植甫老先生的明智和决断,才有了流传在卢氏的佳话,不然,说不定同样会有鲁迅前妻朱安“孤独一生”的悲剧重演。
站在古井台前,我深怀无限的感激。感激曹植甫老先生的开明大义为我们这些后来人做出了榜样,更要感激生活在这里的“曹家女儿”,是她给了曹靖华一片自由的天空,成就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
五里川河南村曹靖华故居门前那口古水井的垫脚石更具传奇来历。1934年秋冬之际,曹植甫过65岁生日,众乡邻和弟子们商议为他树一块教泽碑,并请在北平大学教学的曹靖华请人撰写碑文。曹靖华接到同门师兄弟们的信后,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请鲁迅先生为教泽碑撰文,并附上了父亲的生平事迹。接到曹靖华的信后,鲁迅抱病写下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8天后寄给曹靖华,由曹靖华转寄到卢氏。曹植甫知道学生要为他立碑的消息后,立即表示了拒绝,把学生们买来准备刻碑的长条石放到了古井口,成为了乡亲们提水防滑的垫脚石。
鲁迅先生的这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后来收录进了《且介亭杂文集》中,面向全国出版发行,一时天下颂扬。1945年秋天,正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毛泽东会见了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曹靖华,并向曹靖华提到了这篇碑文。当听到曹靖华正是曹植甫的儿子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是从鲁迅的文章中知道的。鲁迅曾给他写过教泽碑文,那真是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可惜我不曾到卢氏,有朝一日倘能到那一带,一定去拜访他……”
从五里川河南村到朱阳关杜店村,两块古井口的垫脚石记录了中国当代文豪曹靖华的点点滴滴,在五里川的勤奋读书,以朱阳关的旷世奇缘。这其中,曹植甫老先生的光辉一直在照耀着我们这些后来人。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种垫脚石精神,才有了曹靖华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大放异彩,有了大爱永传的佳话,有了在卢氏县桃李满天下的硕果累累……
三叠潭奏三叠曲
在幽静的山谷中,用一颗湿漉漉的心沿着漉漉的栈道行走,炽热的阳光瞬间也就得凉爽起来。随着一步步前行,空旷的山谷陷入一派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则是如泣如诉的琴弦,慢慢地弹奏着温柔的时光,让人的心也随着这溪水的节拍慢慢地沉寂下来。
恍若之间,犹如转身于菩提道场,袅袅的梵音盈耳,满山的花香芬芳。
2016年7月25日中午,伴随着中国作家万里行的队伍,我来到了豫西著名的双龙湾风景区采风。因为年老体衰、腿脚不利索,走进桃花谷不久就远远地落在了大部队的后面。紧赶了两步也没有赶上,就索兴就慢下脚步,随缘自便,悠然自得在便走便看,慢慢地,就彻底地脱离了采风的队伍,
这个时候,那块写着三叠潭的崖壁映入了我的眼帘。不,在我的眼中,镌刻着三叠潭的崖壁如是天作的画壁。你看,青青的草,黄黄的花,还有层层叠叠堆砌的绿苔,簇拥着“三叠潭”三个红色的行楷大字,显得和谐自然,如果没有上天的神奇之手,怎么能配合得这样的默契?
看到三叠潭,我的心中马上想到了《阳关三叠》的曲子。古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吟唱是那样的苍凉浑厚,让人感受到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眼前的三叠潭能在桃花谷弹奏出什么样的情怀呢?
溪水从远处流了过来,一坎接一坎,高高低低,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的婉转曲折,溪水如仙女披着洁白心羽衣飘然而致,带来了云丝雾缕,把这桃花谷氤氲萦绕。侧耳细听,那水声便不成了水声,而是成了梵呗声声,轻轻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使人很快就融入到溪水的生命中在山涧自由自在地流淌;潭水岸边长了几株不知名的花儿,青青的叶儿,紫色的茎干,顶着一朵稚黄的花朵。大家挤挤簇簇地生长在一起,便成就了花草世界,几只斑斓的蝴蝶不知道从哪儿飞了出来,在这花草世界上空翩翩起舞。突然之间,一股斜着劲儿的溪水不知道从哪儿冲了出来,冲向了那些花花草草,受到了惊吓的蝴蝶如一只只的幽灵悠然飘然而去。
从三叠潭的上一级出来,来到第二级潭水,溪水就加快了速度,自上而下倾泻下来,银链高悬。尽管上一级潭水与这一级潭水的落差不在,当溪水变成瀑布砸到下一级的水潭中时,依然是“乒乒、乓乓”作响,细微之处,同样能感受到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溪水飞瀑落入潭中,便四处飞溅开去,如珠似玉,洋洋洒洒,便有无数的菩提智慧种子漫延开去,让人心生神往,陷入无限的憧憬之中。溪水进入水潭,先是分成了无数条,脾气也变得乖顺了,如细鱼一样,分头从一堆儿长满了青苔的乱石中穿过,悠然自得。树叶儿从空中飘落下来,在水面上打了个漩儿,如是孩童放飞的纸鸢,随着溪水的流动,慢慢地向下一级水潭游去。
无数的细流在三级的潭水中汇成了一条长龙,气贯长虹。上游冲下来的花朵、杂草、树叶儿也不知道去了哪儿,只有泛着水花的溪水横冲直撞,冲乱了潭水岸边青草的阵脚,如同披头散发的女人,忙不迭地给溪水让路,唯恐一不小心卷入长龙之中,挟裹了冲下山去。那几只突然消失的蝴蝶再次出现了,随着溪水的流动上上下下飞舞不停。有人说,蝴蝶飞舞是为了采集茶蜜,不知道这几只蝴蝶和溪水是何种的缘分?竟然为了与溪水相伴忘却了采蜜?三叠潭下,正是马勺潭,落差有近百米。以“马勺”命名,可见潭水之小,瀑布之细。也就是这细细的瀑布,如同受到了憋屈的孩子,冲出第三级潭水时彻底地放开了手脚,浩浩荡荡地冲向马勺潭。瞬时间荡起层层的水雾,氤氲成了云彩袅袅升腾,把这潭水、这瀑布、这桃花谷幻化成了人间仙境……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诗,“问君何处仙乡客,桃花深处有人家”。是呀!若非是神仙怎么会有如此的福分,怎么有缘赏得如此的美景?又怎么有缘得此暇想空间、任思绪飞扬?
一阵喧哗声传来,惊醒了三叠潭边浮想联翩的我。采风团的队伍开始返程了,看我呆站在三叠潭边,纷纷问我怎么回事儿?说桃花谷上游的风景之美天下无双,相比三叠潭来胜之百倍。听后,我却没有一丝的遗憾,毕竟,我听了一曲别样的三叠曲呢!
作 者 简 介
(编辑:召仔)
(关注ID:lushilvyouweixin)
以上微友正在浏览此文章
供稿邮箱:lsxlyxc@163.com
love∣我喜欢你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