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 | 中国首个美食之神现身!互动聊聊关于美食之神的那些事

2016-08-21 内餐 内餐

戳上面的蓝字内餐关注我们哦!



近期,一则关于BBC报道的葱油饼之神的新闻和视频基本上刷爆了朋友圈。我谷歌了一下,居然有62万条记录,可想而知世界人民对我大中华的这位神人还是很关注的。不过,因为太热,老板也暂时避暑去了。如果大家要去吃得等天气凉快一点再去了,这大夏天的吃葱油饼也上火。给自己留个念想也好。

从当年BBC给小野二郎拍摄纪录片《寿司之神》开始,陆续有了鳗鱼之神、天妇罗之神等等都不是中国的美食之神。当年小编也和很多中国食客和餐饮人一样的在想什么时候中国能出一个美食之神就好了。这下好,出来了。而且基本上符合老外的审美口味,要么吃煎烤类长得跟汉堡披萨一样的,要么就吃生的:-D。大董之前分享过这个观点,不是中国没有美食之神,而是背后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标准。

想想确实也是,咱们大中华哪里可能没有美食之神。只是中国太大了,你一BBC能跑得过来把中国密密麻麻的餐厅都吃一遍?论年限标准,小编家乡——重庆。在重庆做小面、火锅几十年如一日做成神的真不在少数。只是店太多了,是看不过来的。

正好今天周末,咱们就闲话一把美食之神,看看这个现象背后是些什么鬼。


..........................先瞧瞧视频..........................


BBC这位认真的吃货带来的《葱油饼之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11hc1b2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葱油饼之神是个什么鬼?(看图说话,多图带你认识这位葱油饼之神)

下面这篇多图短文是一篇相对比较客观的呈现阿大的葱油饼店的真实记录。

中国众多的民间高人也基本上是这样的形式开店。抛开高大上的大店不说。下面大家先看看阿大的店。一会再聊聊这个现象的背后和互动。


如今,正宗的老上海葱油饼愈来愈难觅了,而在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这家阿大葱油饼店门口,一年到头总是人山人海。上过央视,被地方卫视采访过,甚至BBC都来为他拍摄纪录片,同许多慕名者一样,BBC主持人在吃到葱油饼后,说自己要被阿大“圈粉”了▼


一座城里有很多故事

城市在变

城市里的老有些却能保留下来

这多亏这些有手艺的人——




阿大和他的葱油饼

凌晨3点钟,

大半个上海还在沉睡。

一个身影却忙碌起来。

精瘦精瘦的,

驼着背。




 提面粉,

揉面团,

调油酥···





6点开市,

他必须赶在5点之前,

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他是吴根城。

家里排行老大,

背也鼓得老大,

大家都叫他阿大。




28岁开始,

他在茂名南路159弄2号,

逼仄的小后门里,

只做葱油饼,

一做32年。



5点27分,

离开市还有一段时间。

阿大的炉子刚刚生好,

第一位客人就到了。





“我第一个!”

客人向紧跟其后的另一个客人喊着,

显得有些兴奋。

全然忘记起个大早,

从徐家汇匆匆赶来的疲惫。




“阿大葱油饼做得不容易,

我们吃得也不容易啊!”




寒冬里,

人们裹着厚厚的衣服,

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等。




三伏天,

人们靠边排队,

躲在屋檐阴凉里,

一边挥汗如雨,一边等。




一年四季,

晴雨不变。




为了一口阿大葱油饼,

排两三个小时队实属正常。

具体排多少时间,

要看排在前头的人买多少。




一炉只能做20只,

每炉30分钟。

要是谁一口气买了20只,

简直能把后面食客气个半死。




外面“怨声载道”,打得火热,

阿大却不能着急:“

没法快啊,快了外面焦里面不熟,

猪油没化掉,口味就两样了。”





醒好的面,

揪成一个个小面团。

顺势用手一按,

重重甩在桌上,

面团立时成了十几公分的薄长条。




抹一把油酥涂上面饼,

洒一小撮细盐,

最后抓一大把葱花,

放一块肥五花。






包裹丰富的长条面饼,

重新卷成一个个面团,

整齐排列到烧热的煎锅上。

随着欢快的滋滋声,

爆发出青葱与肉的混合咸香。



阿大一面煎,

一面往饼上抹油。




年轻的时候,

阿大有双“铁砂掌”,

手掌一面拍一面翻,

演功夫一般。




新千年后,

绝活成了绝响,

只能用特质的铁烙子代替。

“现在是老逼样子来,做勿动啦!”


15分钟后,

铁板上的饼,

被煎得两面焦黄。




最后一步,

9成熟的饼要接受最后的蜕变,

这也是阿大的“秘方”。

明火将饼皮表面的浮油慢慢烤干,

热气的包围迅速增加饼的酥脆感。

经过火炉烘烤的葱油饼,

才是老上海最正宗的味道。




每一个步骤都一气呵成,

不需要任何思量,

一切都深深刻在了心里。

一锅出炉,

排队的人留着哈喇子,

炸开了锅,伸手要拿。




“不许拿!

要放2分钟才可以,

不然不脆。”

闷头做了几个小时的阿大,

第一次开口说话。




一做起饼来,

阿大一分钟都来不及休息,

“不能让客人们等太久啊!”





午饭一个馒头就碗菜,

他见缝插针,

吃了几次才吃完。




正宗老上海葱油饼可谓绝迹,

阿大这家称得上“活化石”。

32年,平均每天400只,

阿大做过的葱油饼连在一起,

相当于上海到台北的距离。





浦东、闵行、东北、台湾、美国····

阿大葱油饼的香气,

穿过小小的弄堂,

飘向大江南北。





甚至还惊动了英国广播公司BBC,

这个一向黑我天朝美食的媒体,

破天荒地对这只小饼赞不绝口。

从计划经济时代,

一分钱一个凭粮票买,

到现在4块钱一只。

这只葱油饼,

浸染了几代人的回忆,

成为城市深处的烙印。





没有帮工,没有学徒。

“这活累,没人愿意学。”

阿大一个人忙碌着,

瘦小的身躯越发伛偻。

上万个小时的站立,

让他患了严重的静脉曲张。



他不是没想过不做了。

可是他要是不做了,

老街坊们要去哪里,

吃一口正宗的上海葱油饼?




下午三点多,

葱油饼差不多卖完了。

阿大终于可以得空抽一支烟,

享享片刻清闲。




以前供儿子上学有压力,

现在是客人们的压力。

“愁阿大”计划着,

要花几年时间培养传承人,

把老上海的传统味道流传下去。




有人让他涨价,

有人给他投资。

而淳朴的阿大,

只想好好做一只饼,

好好留住这个老上海味儿。


聊聊这个大神,欢迎留言互动讨论

看完阿大的葱油饼店,一些很早以前的纠结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站在投资人和工匠两种角度,会有不同的观点产生,这些观点的交流相信能够给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和判断。餐饮这个行业有几种不同的人群在进入,一类是投资角度,为的是资本,还有一类是爱好和玩票,同时也为了给家庭带来收入。但是现在朋友圈鸡汤和病毒无数,让很多打算从事餐饮的人走了本不该属于自己走的那条路。下面这些问题可能每个朋友看到之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希望今天的留言互动中能够看到大家对于美食之神这个话题自己的见解。


问题一:现在都在讲工匠精神,但是阿大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个人去做葱油饼的店,应该是一个人去做体现专注还是有个比较像样的店面有一群人在店里经营做体验更好?


问题二:国内有很多类似的民间小店,也有因为做出名之后开连锁的,但是不知道各位亲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顾客总爱去总店吃,在顾客心里,总店的味道和感觉要更纯正一些。这个大家怎么看待?


问题三:一旦专注做单品的工匠店出名了,到底该不该开连锁店?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对这几类现象甚至更多现象提出疑问或者作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今天小编在线和大家互动聊聊。

PS: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即可与小编互动交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城市合伙人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