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说今天走得是防不胜防的路子?因为你猜不到我文末到底写什么^_^


二级市场写多了还是有点腻,今后想尝试总结一些生活中的'套利'机会,供大家探讨。

 

这个公众号上的文章都没有利益导向,所有观点都纯属我个人的中立看法。我已尽可能地搜集并整理所能掌握的公开信息,如有描述不准确的地方,都怪我蠢 ^_^

 

在此申明:本文提到的某些所谓的‘套利’机会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我从来没有、也绝不会通过此行为牟取任何利益,同时也坚决反对任何侵权行为。

 




A站B站灭团之后,C站CCTV成为最大赢家。

 

不过,在闹个'大'新闻的背后,很多隐藏的'套利'细节依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机会简单、粗暴、隐蔽、方便,一年的利润规模可做到5-6位数的美刀。

 

虽然这点钱对于职业交易员或者是老板们不算什么,但一年几十万对于海外留学生来说应该还是算些钱了。

 

磨嘴皮子抢舆论高点的知识分子自古很多,但悄悄捞钱的聪明人更是从来不少。

 

生活中的'套利'机会无处不在,机遇属于关注细节的实干者,并非只有像索罗斯那样在外汇市场上K.O.掉英格兰银行才算是'聪明'人。

 

上周我抽空‘实地’研究了两天,调查方式包括:逛百度贴吧(吧名有点隐晦。贴吧其实很有潜力,可惜没被百度运营好),潜伏QQ群找行家私聊,并亲自试验了一周(亲证可行)。

 

当然,做出理想效益还是需要一些窍门,尤其是对时间点的把握。Timing在这里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会在文末留一些案例。

 

出于以下三点原因:1.我不想在国内互联网引起纠纷;2.YouTube上的收益更高(毕竟谷歌给的是美元,比微信广点通的人民币值钱,同时竞争没那么大);3.成本低 (运营成本&‘合规’成本),在此我只谈海外用户通过YouTube的'套利'模式。('合规'成本是什么意思大家自己get)。

 

如果有国内产权方发现自己的权益收到了侵害,我建议您尽快去YouTube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问题一: 谁付钱?

   --> 谷歌

 

谷歌将与你上传的视频内容进行广告收入分成,谷歌拿走45%,Up主获得剩下的55%。

广告收入主要取决于三个指标:1.观看量,2.点击率,3.广告单价(比如说,手机游戏、外汇平台的广告单价就比较高,公益广告的单价就相对较低)。

 

下面这个官方图可以作为一个实例:按揭贷款的广告费为17.63美元/千次观看,而手机壳的广告费为1.38美元/千次观看。用户看到什么广告是由谷歌根据所搜集到的用户信息通过AI算法所决定的。


简单的来说,把以上三个指标归纳下,前几年大概每千次点击量所对应的广告费用为5-8美元,这两年有一些降幅,在扣除了谷歌拿走的分成后,Up主分到的每千字点击的广告收入为0.8 - 2美元左右。为方便计算,我们在此文取均值的低数,即1美元/千次点击。


参考文献:

1. 这个Quora话题下面有很多一手数据信息

https://www.quora.com/How-much-do-YouTubers-make-when-each-of-their-videos-get-50k-100k-500k-1m-and-1-5m-views  

2. 谷歌官方说明

https://support.google.com/youtube/topic/6029709 


 

   问题二: 如何'套利'?

   --> 搬运国内爆款视频至YouTube, 针对海外华人圈

 

人性的弱点不分种族与国界,受欢迎的主题都大同小异,通常都集中在以下几类:游戏解说、生活窍门、明星八卦、热点新闻、'Top10系列'、'失败合集'、美食节目、产品开封、如何做某事(印度人承包了这一块的IT项目)、动物搞笑、整蛊恶搞、影视点评、小品相声(这个是中国特色,德云社养活了不少人)。

 

 

当然,由于华语圈国情特殊,通过上传时政类的内容勾引两岸网民争吵、境内外观点撕逼也是一个'有效'的流量'思路'(在此鄙视下这路唯恐天下不乱趁机混水捞鱼的人)。

 

这类花费大量时间观看时政类节目的网民们以为自己在长知识,但实际上,他们用来操心、争吵的宝贵精力对于这些没节操的Up主来说仅仅是可变现的商品。

 

这块有点敏感,我就不截图了。 



   问题三:有实例么?

   --> 在此举几个例子

(仅供举例, 观点自理。他们在'造福'海外观众的同时, 的确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第一类大规模的直接批量搬运。代表频道: B站搬运工。这位Up主(不过有职业搬运工是同时运营多个账号)摸准了来自大陆的海外年轻华人的胃口,标榜B站主题,不过我浏览了很多页,二次元的内容倒没有看到,它选择的内容大多都是美男美女、猫猫狗狗的视频。

 

它上传的视频源来自国内互联网的爆款内容,上传数量非常大,每天几十则。虽然也有视频不温不火,但海量的视频里面总会有不少爆款中的爆款(海外的10万+),算起来每天的浏览总量不小 (还记得前面的每千次/美元公式么)。

 

虽然近期的视频开始做了版权声明,但似乎也只是象征性的,很多视频明显未经过作者同意。


 

第二类,挑没有官方频道的热门节目捡漏。代表频道:锵锵三人行 (这个不是官方账号)。这个账号也代表了一类风格,毕竟有不少大型栏目会出于一些利益考量或者是非利益上的某些压力而放弃维护官方频道

 

这个需要看得准(揣摩官方频道近期是否会恢复运营)、下手快(因为先期优势很明显,基本上谁先积累了第一批用户,谁就更易主导今后的广告美元)。

 

起因: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比如说锵锵三人行)在海外华人圈有很多受众,但去年年底突然官方频道停止更新(下图)。


 

这位Up主也许同时发现了其他所有凤凰卫视的相应官方栏目也都因为某些原因突然同时停止了更新,似乎出现了个长期'套利'的机会以及完美的介入‘时间点’。


于是他开始顶包官方频道推送每日视频,并且还顺势挖了些标题党式(专挑吸引眼球的话题)的几年前的老内容。推新菜+炒冷饭,每天的观看量也是10W+起。(下图)大概收入多少广告美元可以根据之前的阅读量/美元推算。


 

第三类:这一类因为话题特殊,我在此不能举例。虽然都是牟利,但这类Up主有点耍心计,靠挑逗某些特殊话题/敏感观点引起不同群体争吵撕逼获取流量。消耗的是热心网民的心神,赚的是他的银子。从大陆初次登陆YouTube时的首页推荐通常就是这类视频(画个圈圈诅咒下谷歌的'智能算法')。

 

第四类:这一类应该是完全合法而且也真正同时造福于境内原创Up主和海外观众的选项,即获取境内版权方的授权,帮他/她维护官方YouTube账号。我知道我所关注的一些小众YouTube官方账号是以此形式运作的,因为我也不太想透露自己的业余爱好,在此就不举例啦~

 

毕竟海外华人肯定不如内地多,YouTube的观众基数小,对于一般的国内原创视频个人来说,很难有精力花额外时间通过'科学上网'维护自己的YouTube频道。

 

因此,有留学生通过获取多个境内版权方的授权,同时维护多个内地原创小节目的海外官方频道 (这样才有规模经济效益),也可获得不少的收益,解决了自己学费生活费的同时也维护了原创者的权益。对在家闲着又不想出去旅游或打工的留学生来说,每天花个两三小时捞个100美刀也算是不错的零花钱了。

 

随着国内今后更加严格的'科学上网制度',在境内维护海外官方频道的难度也许会进一步加大,这给了想通过成为YouTuber牟利的海外童鞋更多的机会。

 

 

刚开始写这个金融市场公众号的时候没想到也能吸引到散户的关注,看着有不少幻想一夜暴富的读者留言说自己殚精竭虑的研究K线图、日复一日地来回交易、最终依然巨亏甚至是爆仓,想问怎么办,不知道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则建议么? :D

 


   最后来几段杂谈

 

前阵子看《圆桌派》聊'火锅历史'的那一期,当中提到了《上瘾五百年》那本书,有空值得看看。每个年代的暴利/风口产业常常就是基于那个年代的上瘾产品(盐、糖、香料、烟草、咖啡、可卡因、情色)。

 

不知道作者当年写书时有没有料到互联网会成为新世纪的'上瘾产业',本书为近十年网络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


具有重复购买行为特征的通常是两类产品(可以有共性):一类是刚需品(生活用品、技术工具);二类是'上瘾品’。

 

天才的商人需要把原本只是单次购买的高毛利产品转换成重复购买的'上瘾'品。如大航海时代的香料商人、解放前的东来顺加盐、现在的赌场和直播间、YouTube的人工智能内容推荐系统、网络游戏的'激励'系统。

 

不过,瘾君子们在燃烧自己的时间与金钱的同时,也间接助推了技术的进步。毕竟,逐利的商人总会想方设法满足人类的欲望。

 

300多年前的冒险者们开辟香料航线时发现了新世界。情色行业者更是走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最前沿:600年前的出版业(《十日谈》)、200年前的摄影术 (达盖尔的旗帜…)、一百多年前的电影(《新郎的困境》)、50年前的电视 (大名鼎鼎的HBO过去曾是…)、40年前的家庭娱乐系统 (VHS与蓝光)、20年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视频流服务、在线交流、网络支付、宽带普及)、直到现在国内的非法'色流'产业(这个自己搜^_^)依然是互联网巨头们在人工智能与安全监测的校验场。

 

虽然在阻碍个人的‘进步’,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有意无意地由人性的软肋所推动,而色情是其中重要的动力,这在互联网圈子里几乎已成为共识(论文有不少,如果想感受实例的话可以见HBO的《硅谷》第二季)。

 

 

若互联网社会没有这些人类的原始欲望,而是依然由几十年前的Nerd们所主导的话,说不定还继续停留在Linux式的指令屏和知网式的文档库,而不能如此快的推动宽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不要说未来的VR应用了。(像我这类有文字偏执症的人,看见音频就直接跳过,遇到视频就想加速1.5倍,明显不能激励行业的模式升级......)

 

无论YouTube也好,B站也好,比较遗憾的是,最受欢迎的流量大杀器始终还是那些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很爱看'的'热点'话题。'瘾君子'在哪里,利润源就在哪里。下一个上瘾点在哪里,下一个风口也在哪里。对于个人来说,在对人性弱点的考验无处不在的时代,也许最好的'对抗'方式就是首先将其知根知底。

 

就像游戏工程师也许依然爱玩游戏,但也许就不会再轻易上瘾;就像我为了体验生活借某Up主的账号试着当了一天油管搬运工,现在看着AI系统'推荐'的'热门'内容就直接关;就像陷入频繁交易的高杠杆散户亲自在券商风控后台见到了核心数据之后 ......

 

为了感谢各位读者一口气看到这。在文章最后,附上一则我个人很喜欢的北欧恶作剧短片。这个小视频也许同样会让人笑得来上瘾,但请放心,它只有10分钟,由两位才华的挪威小哥制作。希望他们能让各位周末能过得愉快,下周继续'科学'赚钱 ^_^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5hf128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别翻啦~这里没广告 : 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