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2016-10-30 武勒曼 世界历史编辑部

2016年10月23日一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理解国际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第二届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召开。众多国际关系史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来自海内外19所高校的44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由主旨演讲、分组讨论、专家讲座等形式组成。开幕式由首都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际关系史方向梁占军教授、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董增刚教授、首都师大全球史中心主任刘文明教授致辞。几位教授回顾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尤其是世界史学科的光辉历史,表示要在齐世荣先生为世界史学科所做的突出贡献这样一个高起点上,敬畏学术、追求卓越,把世界史学科良好发展势头继续保持下去。同时梁占军教授还鼓励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多掌握几种语言,为研究多边国际关系互动的历史打下基础。




开幕式后,由北京大学牛军教授和南开大学宋志勇教授分别做主旨演讲。牛军老师的演讲题目为“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主要提出了新中国外交决策的机制和主要行为体、民族主义在中国外交上的表现、如何从其他学科跨学科宏观地解读中国外交这样几个问题,一如既往的发人深思。宋志勇老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东京审判与国际关系”,主要介绍了东京审判的概况,包括惩治罪犯的国际共识、美国主导东京审判、中国与东京审判、日本对东京审判的应对与东京审判与国际关系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宋老师特别分析了从被告的审定中来分析国际关系,这一视角可能极易忽视但又极为重要。演讲中体现出来的史料信息详实丰富,启发着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华东师大资深教授崔丕老师代表兄弟院校致辞,肯定了首都师大世界史学科在促进国内国际关系史研究方面的巨大努力。




涉及东亚国际关系的分组讨论为分别是“前近代东亚的国际秩序”、“近代东亚国际关系”、“战后东亚国际关系”,点评人有北京大学金东吉副教授、唐利国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梁志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王铭老师、孔源老师和崔金柱老师等人,共讨论了来自8个学校的13名学生提交的论文。涉及中外关系史的分组讨论时间范围涉及晚清、民国时期和二战、冷战时期,另外还有中外经济关系史一个专题。点评人分别是牛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崔丕教授、韩长青老师、中共中央党校的张静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的郭鑫老师以及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李珊老师。研究国际关系史不可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这次会议美国方面的议题有两个,分别是第一组第三场“冷战之前的美国外交史”和第五场“战后东南亚、中东国际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共讨论了10篇论文。负责评论的老师是梁志副教授、韩长青老师、厦门大学的范宏伟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的肖瑜副教授。近年来,英国和美国之外的大国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会议讨论的最后一个议题就是“英美之外的大国关系史”。点评老师对每篇文章都做了评论,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参会学生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其他同学和老师也积极地参与了讨论。




10月23日晚,崔丕教授进行了《美日两国国会审议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的进程及其对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影响》的演讲。崔老师从1969年12月2日美日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开始谈起,到1971年美日最终签署《美日返还冲绳协定》,细致研究了美国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差异、美日两国审议协定的差异和钓鱼岛归属这三个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崔老师从美国、日本、台湾和大陆四个方面进行解读,解释了《美国返还冲绳协定》各项条款制定的多方原因,并对钓鱼岛问题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崔老师的这篇文章立意宏大,切入点精准,从不同维度探讨了美日协定的制定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无不体现了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深切的现实关怀。崔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提供了研究美日这一时期关系的详实资料,也贡献了一种宏大的多维视野,更是对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的激励与启发。




在论坛的最后,北京大学的王立新教授和《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做了精彩的闭幕演讲。两位老师分别围绕史学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发言,王立新教授从论文选题、行文、参考资料、注释、结语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讲解,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更好的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指南。徐再荣研究员首先指出了维护学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史研究应该改变过分关注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史的问题。另外也谈到论文发表的一些问题,指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学术规范意识,杜绝剽窃、抄袭,保持论文的原创性,维护学术生态。闭幕演讲由《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编审主持,陈编审和《南洋问题研究》主编范宏伟教授也对文章发表和学术生态发表了高见。最后,会议还宣读了首师大世界史学科负责人、国关史研究中心主任徐蓝教授的寄语和致辞。




本届研究生论坛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是研讨环节充分,论坛为每名同学论文辟出专门的研讨时间,平均在25-30分钟左右,研讨过程是点评人带领学生“一个一个过”,并非草草点评、流于形式。第二就是选题的多样性,本届研究生论坛选题比以往国关史会议更多涉及中外关系史和东亚国际关系史,还有古代国际国际关系史的专题组别,是对国关史研究跳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史”藩篱的一种尝试,也体现了新时期学界更多关注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东方国家外交史的学术自觉。第三就是中青年骨干学者参与,论坛邀请大量国内中青年骨干学者参会点评,他们认真负责、和博士生硕士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同时在老一辈学者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论坛在促进青年学者的进步和推动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全国国际关系史研究生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由首都师大世界史学科发起并承办,第一次于2014年举办,有理由相信2018年的第三届论坛会越办越好,为学界发展贡献力量。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