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年会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

2017-01-13 王林 世界历史编辑部 世界历史编辑部

2016年10月29—30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年会暨“全球史视野下的德国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近30所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10余位研究生齐聚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办。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共提交学术论文35篇,展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本次会议的盛况。会议共设置“全球史视野下的德国史”、“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研究”、“魏玛和纳粹时期的德国史”、“二战后的德国史”、“德国与欧洲难民危机”以及“中德关系史”等6个主题,各位与会代表也就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些学术观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开辟了新的学术增长点,标志着德国史研究光明的前景。

29日上午9时,研讨会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景德祥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学院这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研究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邢来顺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前会长刘明翰先生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前会长兼法人代表邸文女士分别在会上致辞,祝贺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6年年会圆满召开。

在祝辞中,张顺洪所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与会。他首先讲述了德国的地理位置,并引申出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和善于思考的国家,马克思即诞生于此,故而研究德国历史具有很好的必要性。随后邢来顺教授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然后他还赞扬到研究会队伍的壮大、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开拓,并希望今后同仁之间加强切磋与联系。之后刘明翰先生向各位学者发布了学术动态:2017年是德国宗教改革500周年,德国也将届时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希望大家给予关注和参与;明年德国也将是G20峰会的主办国,也会借此机会大力宣扬德国文化和历史,因此也是研究德国史的契机。此外。他还向研究会推荐了《研究通信》,鼓励专家学者多多开展国际交流,并提议设置学术秘书。最后,邸文女士向各位青年学者介绍了德国史研究会的发展情况,增强了自豪感和认同感。

之后,大会进入主题发言阶段。

第一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为罗衡林教授。邢来顺教授、李雪涛教授、景德祥研究员、刘明翰先生和刘新利教授以及王亚平教授分别就各自的文章进行了讲解说明。论文题目分别为《“德国通史”编纂的全球史转向》、《全球史视角看<剑桥德国简史>》、《试论全球史视野与德国历史反思的关系》、《德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全球史视野下的路德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社会基础》。孙立新教授随后进行精彩点评:认为全球史应该更多使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德国人研究德国历史更多的是出于自我反思,新教与资本主义只是契合,而不是因果关系,而且理论与实际并不经常契合,往往呈现出多因多果现象。

第二场主题发言分别由王亚平和刘新利两位教授主持和评论。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周施廷副教授的《新教改革与修女还俗——以明斯特贝格的修女乌苏拉为例》、钱金飞副教授的《宗教改革后德意志社会阶层的新变化》、王林的《试论马丁·路德的激进问题》、林纯洁副教授的《<路德全集>魏玛版的历史与未来》、邱建群副教授的《论呼胡诺难民在近代普鲁士崛起中的作用》、徐继承副教授的《19世纪德国的农业革命与经济结构转型》。刘新利教授作了精彩点评。她认为修士与修女还俗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既有不同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面临生存的问题,但修士可选择性更大;德意志社会的分层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出现,宗教改革只是近一步体现而已;三十年代的路德更多是情绪上的激进;农民身份的改变,农民更多的是一种职业而非阶级。

第三场主题发言分别由周建明教授和徐教教授担任主持人和评论人。陈从阳和李银波两位教授、孟钟捷教授、王琼颖、罗衡林教授、李维教授、徐之凯、李凤艳、刘群艺分别提交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的一个缩影》、王光祈的《旅欧杂感》中《中国桃花》一书的考据、《刍议魏玛德国的家庭政策》、《魏玛共和国住房政策的演变》、《纳粹时代“犹太文化”的被迫转向》、《论德意志经验对卡莱基“泛欧”联合思想的研究》、《从“鬼子”、“变色龙”到法德和解》、《苏联在德苏占区的宗教政策》、《单威廉与青岛地政》。徐健教授评论道魏玛时期德国社会的碎片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是缺乏强有力的统治造成的。而堕胎法令和住房政策都是国家加强统治的体现,但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但也有借鉴意义。当时的社会情况使得民众将所有缺陷都归咎于政府。犹太人回归“隔都”现象反而减轻了国家为失业者提供工作的负担。苏联在苏占区的科普宣传对“不信”人群的影响也有很大作用。单威廉与青岛的建设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并非单一方面作用。

第四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和评论人分别为叶隽和连玉如教授。《施密特政府的德国政策研究》、《宗教世俗化和德国统一前后的宗教生活》、《德意志人物群像的描绘》、《国内学界针对德国环境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欧洲难民危机的德国视角》、《全球化背景下的默克尔难民危机治理政策与德国记忆文化》6篇论文分别由王超、杜卫华副教授、王涛、张弢、宋全成教授、孟虹教授提交。连玉如教授评论道难民的处理权在政府,而难民只能是被动适应者,但德国国内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提供了机遇。环境史和数字史学是新的方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陈从阳和孟钟捷两位教授担任第五场发言的主持人和评论人。孙立新教授的《全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德关系》、徐健教授的《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德贸易史》、周建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和中国人对德国的认识》、葛军的《尾巴真的摇了狗吗?》、陈弢的《展出新中国》、叶隽教授的题为《全球语境、中德关系与侨易经验》、崔文龙的《试从侨易学视角考察近代中德文化关系》、连玉如教授的《“21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德关系”》分别就各自的论文进行了讲解说明。

30日中午,大会闭幕式举行,景德祥研究员作大会总结并致闭幕词。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参会人数众多,在一天半的紧凑的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各自研究的领域进行发言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主题非常广泛。另外,本届年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面孔,预示着德国史研究会欣欣向荣。最后,景德祥研究员感谢与会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会务组成员的辛勤付出,并宣布2016年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年会暨“全球史视野下的德国历史”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本文作者王林,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