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界历史》2017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2017-10-23 2017年第5期 世界历史编辑部

目录


·海外特稿·


柏克之后的思考:英国史学界、文学界和政界与法国大革命

哈里·T. 迪金森 (英国爱丁堡大学)

 

·亚洲史·


“丝绸之路”与13—14世纪大不里士的兴起

车效梅 郑敏 (山西师范大学)


日本近代初等道德教育对明清圣谕的吸收与改写

殷晓星(日本立命馆大学)

 

·美洲史·


美国独立战争中围绕美利坚战俘的宣传及其历史意义

张慕智 (北京大学)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王睿恒 (南京大学)

 

·欧洲史·


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近代早期漂泊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国人

龚缨晏(宁波大学) 胡刚(浙江大学)


警察日志中的伏尔泰与启蒙运动 

石芳(四川大学)

 

·古代史·


汉唐时代华夏族人对希腊罗马世界的认知——以西王母神话为中心的探讨

张绪山(清华大学)


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庞乃明(南开大学)

 

英文目录及提要(Contents and Summaries)

孙剑编译



内容摘要


柏克之后的思考英国史学界、文学界和政界与法国大革命


哈里·T. 迪金森


内容提要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导致英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民众的分裂。英国史学界对当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都影响着其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和阐释。英国史学界忽视了外国军事干涉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们承认法国大革命的后果影响深远,但不太认可其取得了建设性的成就。英国文学界忽略了法国大革命取得的建设性和积极的成就,质疑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英国大众对法国大革命的印象。英国政治家多从英国如何避免与法国相似的革命的角度看待法国大革命。他们认为,英国人已经发现了如何在推进民主和捍卫个人自由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的奥秘。英国政治家对本国的宪政原则和实践抱有坚定信心。

关键词 法国大革命 英国 史学界 文学界 政界

 

“丝绸之路”与13—14世纪大不里士的兴起


车效梅 郑敏


内容提要 13—14世纪的大不里士是“丝绸之路”的沿线重镇,在当时的欧亚文明交往中举足轻重。伊尔汗国定都大不里士后,稳定的国内环境与通畅的“丝绸之路”交互作用,不仅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而且形成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区域性贸易网络。伊尔汗国兼容并蓄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不仅为大不里士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使其成为欧亚大陆文明交往的汇集之地,物质交往频繁,宗教、语言、绘画、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地出现了融汇东西的历史风貌,从而构成欧亚文明交往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大不里士 丝绸之路 文明交往 伊尔汗国 蒙古

 

日本近代初等道德教育对明清圣谕的吸收与改写


殷 晓 星


内容提要 近世以来,日本积极吸纳来自中国的道德教化相关理论,其中对明清圣谕的认识及重构,与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建设息息相关。然而,以明治维新为界,近世与近代日本对明清圣谕的解读与利用呈现出鲜明的变化。近代日本教育体制的形成是统合国民思想、国体思想向学校教育渗透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清圣谕为天皇“教育令”及之后“教育敕语”的颁布为日本初等道德教育提供了内容及形式上的素材。但是,明治时期对明清圣谕新的解读,也切断了近世日本与东亚世界在道德伦理建构上的连续性。

关键词 日本 近代教育 道德教育 明清圣 谕教育敕语

 

美国独立战争中围绕美利坚战俘的宣传及其历史意义

 

张 慕 智 


内容提要 独立战争期间,围绕美利坚战俘的战时经历,在美国形成了集报纸、战俘情况调查报告、战俘叙事和战时日记等方式于一体的宣传体系。北美革命者调动人性、宗教、权利等宣传话语,一方面生动呈现了英军对待美利坚战俘的种种残忍行径和英国作为“野蛮残暴的他者”的反面形象;另一方面宣扬了美国以仁慈和忠诚为核心内容的共和主义价值与国家特质。战俘宣传在鼓励美利坚人支持革命事业的同时,深化了他们对共和美德和自由精神的认同,促使其身份意识逐渐从依附英国转变为独立自主,成为推动美利坚人初步塑造自身国族认同感的重要力量,在独立战争的语境下有其独到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独立战争 美利坚 战俘 宣传 国族认同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王 睿 恒


内容提要 对外宣传是国家塑造海外形象、推进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式。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旨在鼓舞中国士气和增进中美友好的同时,输出美式价值观和国际共同体理念。它通过报纸、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把美国描绘成“自由民主的典范”、“国际主义斗士”和“中国人的忠实盟友”,并刻意隐藏了国内的种族问题。为了满足宣传需求和促进美国对华外交,战争信息署的对华宣传过度美化美国的国家形象,夸大了美国援助的效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进了中国人对美国的认知,促进了战时的中美合作。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战争信息署 对华宣传 美国形象 种族问题

 

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


龚缨晏 胡刚


内容提要 1572年,一个西班牙名字为“迭戈”的中国人向西班牙法庭申诉说,自己是一名来自西班牙海外领地的“印第安斯人”,自西向东经过美洲来到西班牙后,被一个叫莫拉雷斯的人卖为奴隶,因此请求法庭根据相关法律恢复其自由人身份。而奴隶主莫拉雷斯则声称,迭戈来自葡萄牙人的海外殖民地,是自东向西经过非洲而进入西班牙的,因此没有资格获得自由。这场官司前后持续了三年,最后法庭判决迭戈胜诉。不过,根据其他史料,迭戈从中国来到西班牙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简单。该案反映了近代早期中国人向西欧漂泊的痛苦经历。同时也表明,中国人自从踏上西欧的第一天开始,就表现出正当谋生、勤劳节俭、爱国爱乡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世界各地华侨的共同基因,虽然历经劫难,但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关键词 近代早期 宁波双屿港 印第安斯人 西班牙 华侨史

 

警察日志中的伏尔泰与启蒙运动

 

石芳


内容提要 在启蒙运动盛期,伏尔泰是负责监管图书贸易的警察戴梅里的重点监控对象,在其工作日志中伏尔泰的名字曾频频出现。在《戴梅里日志》中,由反启蒙喉舌《文学年代》主编弗雷隆提供的逸闻,将伏尔泰刻画成道德败坏、狂妄自负的无耻之徒。而与之不同的是,戴梅里尽管将伏尔泰视作一个“坏臣民”,但总体上对他持开明温和的态度,并对其才智表现出一定的欣赏和尊重。《戴梅里日志》记录的书目还进一步揭示,戴梅里尽管注意到了几乎所有的启蒙哲人及其作品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思想冲突,但却没有察觉到“启蒙运动”。反而是以弗雷隆为代表的反启蒙势力将启蒙哲人们视作一个浑然一体的群体,构想出“启蒙运动”这股思想潮流并与之激烈论战。戴梅里与以弗雷隆为代表的反启蒙势力之间的这种差异,揭示出启蒙运动、反启蒙运动与权力当局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戴梅里日志 伏尔泰 启蒙运动 弗雷隆 反启蒙运动

 

汉唐时代华夏族人对希腊罗马世界的认知

——以西王母神话为中心的探讨

 

张 绪 山


内容提要 古代西王母神话包含信仰与地理两种意义。与西王母信仰纠缠在一起的华夏族人的域外知识,本质上含有华夏世界的地理观念,西王母代表“天下四极”中的“西极”。西汉时代的华夏族人进行西域探险时,将耳闻的“条支国”与西王母传说相联系,盖因前者代表了当时华夏族人所了解的现实世界的“西极”,而后者则是固有华夏世界观中的“西极”;东汉时代的华夏族人获悉“大秦国”(罗马帝国)更在“条支”之西,遂将西王母与“大秦”及以远的地区联系起来。“西王母”被渐次移向远处。唐初入华景教徒利用汉魏史册对西王母的描述附会他们的故土叙利亚,助力传教,反映的是汉魏时代的地理观念。西王母神话源于中原,其本质是华夏族人对神仙之境的向往,并非简单挪用外来的现成神话。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华夏族人 希腊罗马世界 《山海经》大秦国


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庞 乃 明


内容提要 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但与真实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中国人依据辗转获得的罗马知识所塑造的大秦国西方大国形象、富丽多宝形象、清明安乐形象、有类中国的人类形象、近乎仙界的神异形象、众香荟萃的芬芳形象,除在某些方面与罗马帝国相像吻合外,大体是对以大秦国为地标的西方世界的整体幻像。从形象的生成机制看,古代中国的大秦国形象的生成演变不仅要受先秦以来对外观念的规范制约,还要受到罗马历史与现实、中西之间交流互动,以及居间传递罗马信息之丝路国家的多重影响。作为古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他者”镜像,汉晋时代的大秦形象不仅展示一幅中国人描绘的罗马文明图景,也为一窥当时中国之对外观念与时代精神开启一扇特殊窗口。

关键词 大秦国 罗马帝国 古代中国 丝绸之路 中西交流 形象学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