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2020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世界历史》目录及
内容摘要
2020
第5期
目录
·医疗卫生史·
疫疠流行与政治改革
——越南阮朝明命初年庚辰大疫初探
成思佳 (郑州大学)
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
费晟 (中山大学)
美国公共卫生管理权与民众自由权利的博弈——基于“雅各布森诉马萨诸塞州案”的解读
李晶 (西南大学)
·中外关系史·
1959—1961年印尼排华浪潮与中印尼关系的波动
高艳杰 (厦门大学)
东北易帜与田中内阁对华政策的衍变
陈太勇 (四川大学)
·欧洲史·
近代早期英国的家产分配、永业和信托
孙小娇 (山东师范大学)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
许明杰 (复旦大学)
1946—1949年法国印支政策中的“保大方案”
谷名飞 (中山大学)
·古代中世纪史·
从冲突到妥协:东方战争时期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
王向鹏 王琳 (河北师范大学)
拜占庭帝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战争观念
孙思萌 (世界历史研究所)
英文提要(Summaries)
孙剑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摘要
成 思 佳
内容提要 庚辰大疫是越南阮朝明命皇帝即位初年发生的一次全国性的传染病疫情。此次大疫的性质很可能为首次传入越南的真性霍乱疫情,因此造成了极高的感染和死亡率。短短半年间,疫病就夺去了越南大约三分之一在籍丁壮人口的生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新君明命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在积极救抚百姓、主动担责罪己的同时,亦巧妙利用儒家传统的天人交感、天人感应理论,鼓励甚至授意臣子上疏直言,并借此绕开了原本阻挠改革的武人功臣势力集团,推动了一些在非疫情时期难以迅速实现的改革举措的实施。通过上述措施,明命得到了上至越南儒家士大夫阶层,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支持,迅速扩大了统治基础和政治势力,从而为日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越南 阮朝 庚辰大疫 明命改革 霍乱 疾病史
1881年悉尼天花疫情下的排华运动
费晟
内容提要 近代世界传染病的暴发不仅涉及公共卫生专业问题,也深刻影响社会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1881年悉尼突然暴发的天花疫情就触发了澳大利亚社会空前的排华运动。无论所谓华人引入并传播天花的舆论造势,还是与之呼应的殖民地官方排华防疫措施及排华立法,都建立在对传染病种族属性的渲染与想象之上。这不仅是因为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更是因为突发的疫情为社会既有的种族偏见提供了所谓的客观依据,为底层社会抗争创造了宣泄的契机,更为当局推卸并转嫁防疫责任提供了借口。悉尼天花大流行使澳大利亚种族主义的国族认同与公共环境议题紧密联系,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白澳政策”的基础。对悉尼天花疫情下排华运动的全面剖析,有助于深入反思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并不鲜见的利用公共危机构建种族主义话语的机理。
关键词 澳大利亚史 悉尼 天花疫情 公共卫生 种族主义 排华
美国公共卫生管理权与民众自由权利的博弈
——基于“雅各布森诉马萨诸塞州案”的解读
李晶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城市社会的到来对美国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展开的管控与民众的个人权利发生冲突。其中,以强制接种政策引发的反接种运动最为典型。“雅各布森诉马萨诸塞州案”作为这场运动在司法领域斗争的高潮,折射着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卫生领域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艰难平衡。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明确了州政府利用治安权维护公众健康的权威性,并为防范政府以公共卫生之名侵犯个人权利搭建了约束性框架。案件确立的司法原则影响着此后美国公共卫生法律的走向。该案成为美国公共卫生法律中的里程碑。案件判决后,反接种斗争舞台的转移表明,仅仅依靠权力的合法性并不能赢得公众对强制性公共卫生政策的信任。
关键词 美国公共卫生史 公共卫生 自由权利 联邦最高法院 雅各布森案
1959—1961年印尼排华浪潮与中印尼关系的波动
高 艳 杰
内容提要 1959—1961年的印尼排华浪潮,是中国与印尼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直接影响到三百万印尼华侨华人的命运,并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这一时期,在中印尼各自国内政治和国际局势都出现变动的背景下,印尼排华问题的敏感性被过度放大,以至于中国政府正当的护侨行动被印尼解读为干涉其内政,进而引发了双方之间的相互指责。但是,中国与印尼的外交攻势都旨在“教育”对方,两国关系出现了斗而不破的微妙情形,即中国和印尼一方面在公开场合相互抨击,另一方面又在直接会谈时反复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双方在当时的环境下既不存在战略性的利益冲突,也不存在长期敌对的动机和必要性。1961年6月印尼总统苏加诺再度访华后,中国与印尼关系重归友好轨道。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排华浪潮 中印尼关系 华侨华人 苏加诺
东北易帜与田中内阁对华政策的衍变
陈 太 勇
内容提要 田中义一上台后便确立了在战略上冲破华盛顿体制的束缚,在战术上胁迫奉张自治、分离东三省的对外政策。为阻止中国统一,田中内阁屡次干涉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易帜谈判,制订了一系列文件,急欲实现分离东三省的既定目标。在田中内阁的高压下,东北易帜两度延期。为推进和谈,实现统一,蒋介石多次派使赴奉斡旋,向张学良承允不参与东北内政,仅行使外交主权,清除了易帜的最大障碍。美英也对日本不断挑战华盛顿体制、独霸中国东北的外交政策十分不满,不断加大遏制力度,使日本陷入了外交孤立,被迫从山东撤兵。日本各界亦訾议如沸,频频攻击田中,要其引咎辞职。在奉宁联合抵制、国际关系牵制、在野党倒阁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下,田中内阁拟以武力为后盾冲击华盛顿体制、分离东三省、阻扰中国统一的计划归于失败。
关键词 田中内阁 东北易帜 东三省自治 田中义一 张学良
近代早期英国的家产分配、永业和信托
孙 小 娇
内容提要 土地是近代早期英国家产分配与继承的主要载体。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占有并控制一定规模的土地日益成为地产主获取政治权力、经济收益与社会声誉的基础。创设永业是地产主阶层对家内地产进行未雨绸缪的安排,体现了其对家产未来走向的长久控制,以实现保持家产完整、维系家族利益、兼顾家庭成员生计和情感的个体化需求等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产主阶层在家产授予中融合了不可阻断的限嗣继承、用益、信托等技术手段来创设永业。这与普通法自由让渡规则产生了矛盾。法律逐渐确立了禁止永久权规则以限制地产主的权力。双方的博弈既展现了英国法在现实中的妥协与调整,也展现了过渡时期英国社会的丰富历史图景。禁止永久权规则已成为英国财产法中不可或缺的规定。
关键词 英国 土地产权 家产分配 永业 限嗣继承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议会政治中的大宪章与王权
许 明 杰
内容提要 13世纪末至15世纪初,议会曾反复确认大宪章达49次,这是英格兰政治史上极为突出的现象,但现有研究对于该现象发生根源的认识尚不充分。事实上,这类活动的频繁开展离不开君主的支持,而君主此举并非随意为之,乃是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13世纪中叶以来议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君主面临如何通过议会实现集权的新命题。因为议会在财政税收等国家关键性事务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君主需要同议会进行合作与博弈,而大宪章是其中的重要媒介。到15世纪,随着议会政治的异化,大宪章的作用逐渐走向衰落。议会确认大宪章活动的形成与演变显示了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王权的妥协式集权特点。
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 英格兰 议会政治 大宪章 王权
1946—1949年法国印支政策中的“保大方案”
谷 名 飞
内容提要 1946年“枫丹白露宫会谈”失败后,法国政府以印支高级专员达尚留及其顾问皮尼翁为代表的人物开始推动“保大方案”。1947年6月博拉尔与保大接触后,法国外交部确定了签订《下龙湾协议》、组建越南临时中央政府及保大回归的“三阶段计划”。谈判关键是越南的“独立与统一”问题。法国一方面承认“越南国”独立,却将其限定在“法兰西联邦”框架内,另一方面同意将交趾支那并入越南,却用各种方式拖延这一进程。“保大方案”反映了法国印支政策的倒退,它高估了保大的影响力,低估了他的政治谋略,加上当时国际及地区局势迅速转变,该方案以失败告终。此后,法国在提防美国直接介入的前提下开始积极争取美国援助,军事解决成为法国印支政策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法国政府 保大方案 印支政策 越南 胡志明 下龙湾协议
从冲突到妥协:东方战争时期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
王 向 鹏 王琳
内容提要 1096—1124年,从第一次十字军战争爆发到占领推罗,法兰克人在东方以战争建立起所谓拉丁东方的一系列封建政权。战争范畴下的交往突出了矛盾对立的逆向性,奠定了整体交往的基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交往的上限。然而,战争冲突并没有造成双方的完全隔离。在权力层面下,封建贵族阶层间为了攫取并保证自身既得利益,建立了上层间交往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人交往、封建附庸、战俘赎回及军事联盟等形式,凸显出封建性与时效性。随着拉丁东方政权的稳固,区域力量平衡态势逐渐形成,战争冲突减少并建立起经常性的商贸联系,随着威尼斯、热那亚等海上城市的介入,其交往联系进而产生了更为深远的经济影响。法兰克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交往策略经历了一个由冲突走向联系互动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拉丁东方 十字军 法兰克人 东方战争 伊斯兰世界
拜占庭帝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对外战争观念
孙 思 萌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国际学界在拜占庭帝国对外战争的定性问题上存在争议,主要分歧在于对拜占庭是否存在神圣战争观念的看法不同。与中古阿拉伯帝国扩张和十字军东征时期宣传话语中的神圣战争观念相比,拜占庭历史文献中所体现的战争观念的核心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传统的世俗性和政治性,包括认为防卫和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土是对外战争唯一正义的出发点,有权实施对外战争的是罗马皇帝而非教会领袖,军人与教士之间存在严格的分野,对外敌的描述主要呈现其族群特征而非宗教差异等方面。基于此,拜占庭中后期官方的史学和神学作品对阿拉伯帝国扩张和十字军东征背后的宗教宣传及其教士参战的行为有所记述,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拜占庭时期教、俗高层的文本书写和皇帝的军事实践中,基督教的影响表现为相信信仰在对外战争中发挥着规训武力与有限庇护的双重作用,认为拜占庭军队能否获得超自然力量的“援助”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出发点,又有赖于虔诚宗教仪式的助力。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 对外战争 战争观 基督教 宗教仪式
长按左方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