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格障碍丨行走在边缘的情绪

“粘人、随大流以及忧郁低落”

“轻浮、迷人、难捉摸以及肤浅”

“变化莫测、易怒、焦躁以及怨天尤人”

“目中无人、不满、固执、悲观和愤怒”

“内化的持久的痛苦感”

……

以上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一些特征。


电影《致命吸引力》里的Glenn Close,就是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她是电影男主角的婚外情对象,表面上成熟稳重知性,可骨子里却是超越常人的偏执和固执,情绪多变难控制、易悲观、愤怒,后不断骚扰着男主及其家庭,出现极端行为,甚至升级成为了犯罪。

心理学家Marsha Linehan这样形容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的一个触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感不稳定,并有明显的冲动性的普遍模式。它主要表现为自我身份认同紊乱,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显著的分离焦虑,冲突的亲密关系,冲动性,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具体表现为:

难以控制的情绪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是BPD个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又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相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紧张、焦虑、惊恐、绝望和愤怒。


强烈又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BPD个体的人际关系特征为:在极端理想化和过于贬低之间不断变化

BPD个体对他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围的人,当其需求得到满足时,便把对方理想成他的照顾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贬低、攻击或挖苦对方。


自我身份识别障碍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人格特质的知觉,包括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人的所有想法和感觉。稳定的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会引导人去塑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而BPD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自我同一感形成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其自我意象、目的及内心偏好常常模糊不清或扭曲,因此生活缺乏目的,自我价值观念不断变化。


冲动及自毁、自杀行为 

有研究证明,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过度敏感、不稳定的情绪和冲动性是BPD个体反复自杀的重要的危险因素。BPD个体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能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或自杀、自伤行为。


被抛弃的恐惧和害怕孤独  

BPD患者被称之为“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的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对外界非常敏感,当面对分离、被拒绝或即将失去外部支持时,可出现强烈的应激性反应,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并有可能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自残自伤等来阻止被抛弃。


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BPD个体会出现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言语缺乏条理,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对周围感知不真切,出现人格解体和非真实感。症状一般比较轻微,历时短暂,多发生在应激情况下,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恢复。


成因研究


遗传学因素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在挪威进行的一项较大样本的双生子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 BPD 的发生中起的作用大概为 60%:10%。


亲子沟通失调

幼年期母子关系的失败导致心理发展不良。母子关系的失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母亲过分卷入、母亲对孩子的需要的误解及不适当的反应。母亲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在孩子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即6个月-2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没有适应外界的能力,如果母亲无法提供足够的认可、陪伴等基本抚慰,孩子就会在成长中内化自己的感受,导致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


童年期创伤

童年期创伤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重要成因。其中约50%以上患者均在其童年期受过不同形式的性虐待。学者Trull 对大约 5000 名 18 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评估,发现儿童期性虐待是 BPD 患者记忆中最痛苦的事件,人身虐待次之。而这些虐待导致发病的人数高达 67%和 77%。


诊断条件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经过了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研究,最终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分类单元出现在国际广泛应用的诊断手册(DSM-IV)上。

对于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

至少要具备以下症状中的五项:

●强烈的害怕被抛弃

●不稳定的关系情况

●自我印象的不稳定

●冲动行为和自我毁灭行为

●自杀行为或者自我伤害

●情绪起伏大

●长时间的感情空虚

●强烈的愤怒

●时段性的偏执,与现实失去联络


但仅凭几个特征就诊断一个人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极端的行为和压迫性情绪往往已经严重到开始影响社会功能,让他们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不要觉得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上述特质的十分之一,就拍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标签上去。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和高校扩招人数的急剧增多,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问题越来越突出,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人们在觉得惋惜和不可思议的同时,往往只看到学校教育问题,却忽视了他们可能早已存在的人格缺陷,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

 

学者余展与李江雪曾从实证研究角度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边缘型高分组比低分组显著得到较少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以及较少父亲的过分干涉,显著得到较多母亲的拒绝与否认。而边缘型高分组的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要显著高于低分组,知识性与宗教道德得分要显著低于低分组。


BPD个体往往散发出能量而且可以非常有魅力,但无止境的争吵、充满戏剧性的交往、自杀姿态和对于被拒绝的过度敏感,不论实际存在还是假想,等等,让与之交往的人们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即使与他们保持距离,也请尽量抱有理解同情之心;而如果你的家人朋友中就有这样的患者,多鼓励他们求助专业的心理治疗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更好地与BPD个体相处,不妨去看Paul Mason 和 Randi Kreger 的书《不再如履薄冰:要是关心的人有BPD,你要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身边有BPD个体,

如果你认为TA是你关心的人,

那么也不要试图去“拯救”TA,

你要做的

只是给予温和和坚定的支持,

鼓励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这就足够了。


编辑丨大雯雯  西米

图片来源:网络

资料来源:

1.李玖菊,屈英,刘华清,等. 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_李玖菊[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卷缺失(12): 1437-1439.

2.李萍,孙宏伟,庄娜.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进展_李萍[J].

3.郭琳,屈晓飞.边缘型人格障碍成因与治疗研究的分析与思考_郭琳[J].

4.余展,李江雪.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_余展[J].

5.百度

6.简单心理

7.壹心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